王周勛
摘要:國家數學課程新標準指出:應用題教學要讓學生"了解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現實世界及其他學科的聯系,體會數學的價值;了解數學的內在聯系,經歷從不同的角度研究同一問題的過程,初步獲得對數學的整體認識;通過課題學習和實踐活動,初步學會綜合運用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探索有關的數學規律"。數學問題來源于生活,只有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才能體現數學的價值。
關鍵詞:小學數學;應用題;思考分析
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2-0100-02
1.努力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
要想做好應用題,首先第一步就是要理解題目的意思,再根據意思把題目中文字的部分用各種數學符號來表示,這樣才能夠進行接下來的解題工作。然而,小學階段的學生由于年齡較小,概括能力較差,往往在第一步理解題目意思上就卡殼了。很多學生只要是老師講過的題目就會做,但是要是稍加改動,就理解不了題目的意思,不知道從何下手。因此,作為教師,首先第一步就是要加強學生的理解能力的訓練。那么究竟怎樣才能夠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呢?首先,要加強學生對于語言文字的理解能力,關于這一點就涉及到了另一個學科語文,因此,要想學好數學,必須要有一定的語文功底做基礎,這也體現了語文做為基礎學科的重要作用;其次,要養成良好的審題習慣。很多學生一拿到應用題只是匆忙的看幾眼然后就下筆做題,尤其是遇到一些比較熟悉的題目,很多學生甚至都沒有把題目看完整,就理所當然地認為是自己做過的題目而胸有成竹的動筆解題。其實應用題中的語言表達是非常精密的,稍微的改動,甚至只是順序的變化都有可能造成整個題目意思的改變,也正因為如此,很多粗心的學生恰恰是栽在了自己"做過的題目"上,因此,拿到題目一定要認真審題,對于題目中的一些重要信息可以用筆做個記號或者在下面畫一條線,養成良好的審題習慣,這樣才是做好應用題的前提條件;最后,教師要多搜集一些題型。雖然應用題的命題范圍十分廣,但是大體還是可以把這些題目分類的,尤其是小學階段的應用題,它的類型也相對比較少,因此,教師一定要在日常的應用題教學中多搜集各種各樣的應用題型,開拓學生的眼界,這樣才能夠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
2.注重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
現如今,我們都在提倡素質教育,而在素質教育中,一個核心的問題就是創新能力的培養,而創新能力表現在思維方面就是我們常說的發散性思維能力。換句話說,只有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發散性思維能力,才能夠在此基礎上培養一定的創新能力。在應用題教學中,往往具備一定的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的優勢。因為,應用題作為一種用文字或者圖表之類的形式來表現的數學題,在解題的過程中往往可以有很多種方法來解題,這樣就使得解題的過程更加的個性化,這樣在不知不覺中,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也就會不斷地提高,從而形成一定的創新能力,這樣也就更加符合應用題教學的初衷了。
3.結合生活實際設計應用題教學題材
改編后的新教材很好地體現了應用題教學"生活化"這一特點。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一特點,結合地域差異做適當的調整,把應用題教學題材變成身邊的、易于學生理解與接受的題材。
3.1必須依賴于學生的實踐活動,也就是使數學知識產生的背景成為學生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的現實,使數學抽象知識成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從而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數學概念。
3.2不直接應用教材中的例題,從學生熟知的生活中尋找題材,把要學習的新知識貫穿始終,并進行適當的加工處理,設置成情境進行教學。例如"面積"教學,可以創設要重新裝修教室的情境,引導學生主動探尋面積的計算方法,并實際測量教室的長和寬,再來計算教室地面的面積。
3.3選取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設置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認知的形象性、具體性、趣味性,只有變枯燥乏味為生動有趣,才能更好地讓學生主動去探索。例如在"統計與可能性"中的"比一比"教學中,課前帶領學生實際進行一次投籃比賽,把問題設計成"想不想知道你們哪個小組獲勝了",自然引出本課要研究的重點知識,提煉出平均數問題,讓學生自主探究解決辦法。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我們的生活也離不開數學。作為教師,要善于挖掘并利用生活中的數學素材,讓數學貼近學生實際生活,使學生發現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真正感受到數學的重要性。但在提煉過程中,也要防止題材的低級化和庸俗化,使題材在思想上和教學上都具有現實的教育意義。
4.應用題教學的呈現方式要多樣化,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數學知識比較抽象,不像語文知識聲情并茂。單一的文字敘述,結構比較簡單,但加劇了數學思維的抽象性。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改變過去"純文字化"的模式,可以使用表格、圖畫、對話等方式,恰當利用多媒體教學,向學生提供鮮活的、真實的、有趣味的和具有探索思考價值的數學問題,以凸顯應用題的問題特征,培養學生搜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枯燥的數學變得生動活潑。例如在講解 "認識分數"時,創設"分蘋果"的情境,鼓勵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得到"一個蘋果平均分給兩個人,每人分到半個蘋果",以此為基礎讓學生討論用什么方式來表示"一半"這個問題。再引入"一半可以用 1/2 來表示",并在多種方式的對比中,體會 1/2 來表示"一半"的優越性,讓學生實實在在感受到學習分數的必要性和數學符號的優越性。課件的直觀演示還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了較好的學習效果。
5.應用題教學和運算教學要緊密結合新教材中
應用題不再以單獨章節的形式呈現,而是和計算內容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這樣做不是取消應用題,而是極大地加強了應用題在發展學生數學思維中的重要作用;不是降低了對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要求,而是為了真正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5.1增強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提出問題是解決問題能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發展學生創新意識和數學思維的重要途徑。應用題教學應鼓勵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提出各種數學問題。
5.2教學習題應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盡量反映學生身邊的事和感興趣的事,提高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樹立正確的數學觀。
5.3應用題不強化類型,讓學生從運算意義出發進行思考,而不是從類型出發進行思考。學生解決問題時不是把問題和類型相聯系,而是思考情境中的問題與數學意義的聯系,在這一過程中獲得對數學概念的進一步理解。如果學生死扣解題類型,學生就不會著重思考其中的數學意義,這樣,學生的思考空間縮小了,學生雖然發展了解題技能,但沒有發展學生的數學理解和思考能力。只有把情境和運算意義相結合,才能更好地發展學生的數學理解和思維能力。
總之,應用題是數學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解決應用題的能力也是一個學生綜合能力的體現。因此,教師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一定要加強應用題的教學工作,采取各種科學的教學策略,不斷提升學生解決應用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曲景平.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的幾點思考[J].新課程:中, 2011(6):30.
[2]高維芝. 淺談如何搞好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的幾點思考[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5(43).
[3]楊小燕. 淺談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的幾點認識[J].軟件:教學,2015(7):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