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瑕
【摘要】復習課的有效性在于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找準復習的針對性。從以學定教的教學原則來看,復習課需要從“學”的角度來設計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學”包括學生和學習兩個層面,即教學要從學生的學習程度和學習的規律來構建復習策略。通過學生“自主提問——課堂合作釋疑”的方式,尋找學生認知上的疑難點,提高復習的針對性。
【關鍵詞】復習 起點 有效性 質疑法 自主學習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2-0061-01
復習課不同于新課階段,學生對于所學知識半生不熟。正因為他們晃蕩著這半桶水,比教授他們全新的知識更難讓他們全力以赴。高效的復習不單是教師幫助學生回顧已學知識的過程,更應該是學生主動思考,查漏補缺的過程。因此,了解學生的學情應成為復習課的首要問題,應成為復習課的起點。
一、巧設學案,激發動力
以往的復習學案常以填空形式引導學生回顧知識,這種學案是建立在教師對知識的整理基礎上,學生只需按照教師整理的體系根據課本逐一填入即可,對思維的要求并不是很高。這種學案還是教師為主的學習,很難真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思維的自覺性。為了激發學生主動的思考,筆者在學案設計中增加三個預習內容:一是預習課本并寫下你的困惑,二是尋找與本框內容相關的新聞一則,三是選擇一個角度,利用上述新聞,設計一個問題。
通過學案的改變希望尋找復習課的起點:
(1)考綱的起點。學案中首先讓學生明確考試的要求,并要求學生細化知識點,做到自己能準確把握考試要求。
(2)學生的起點。第一部分要求學生通過仔細閱讀課本,提出一個與本課內容相關的問題或對本框內容不理解之處,并記錄在復習學案中。這要求學生自主復習時帶著思考在閱讀,帶著問題來聽課。
(3)生活的起點。高中思想政治課堂具有較強的時代性、社會性和思辨性。課本知識不能脫離生活。知識的說服力在于能在生活中得到驗證。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與課本相關的時政,使知識在學生心目中鮮活起來。
二、整合資源,細化目標
教師要對學生的預習學案進行充分利用。課前,教師需要收集學案中的問題,對學生的問題做到心中有數,并將問題進行整理、歸類,根據學情調整教學重點。
1.整理疑問,找準難點
對于眾多問題,教師會發現,學生的問題雜亂,難易程度也參差不齊。所以,課前對問題的梳理和分類,挑選出有價值的問題就顯得很有必要,比如說與概念相關的問題,與原因相關的問題,與時政相關的問題以等級等分類別整理出來,并舉例分析。
2.細化目標,貼近需求
教師在教學設計時主要依據學科指導意見和考試說明,有了學生疑難問題這一新生資料,對于復習課的知識目標將有一定的指導作用。教師在設定復習課的指導目標時應依據學生的問題加以細化。
三、合理呈現,自主釋疑
在課堂上教師讓學生呈現問題需要一定技巧。如果在一上課就讓學生一股腦兒地將問題呈現,問題會顯得雜亂無章,課堂的討論也會凌亂、無系統性。所以,問題的出現需要學生自主與教師巧設相結合。教師需要更合理的規劃教學環節,將教學內容劃分幾個板塊,分板塊讓學生展示問題,可以更好的掌控問題的范圍和順序,使整堂課的教學顯得更有系統性。如講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一知識點時,教師問:對這一板塊,大家有什么想要了解的,或不明白的?
學生1:經濟結構什么意思?
學生2:堅持走的四化道路如何理解,原因是什么?
學生3:解決好農業農村問題是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理解?
……
四、延續對話,雙向反饋
一堂復習的的結束,并不能阻止課堂對話的完結。在課后,教師可以適當地延續對話來檢驗課堂復習的效果。
1.延續師生對話,深入探討問題
一堂課的時間有限,不可能做到每個學生的問題都能在課堂里討論。可是課堂的教學必須覆蓋到學生的所有問題:有些簡單的問題,教師點到即可;有些可以讓學生回答;個別有價值的問題,教師可以改編后學生討論。
課后,學生需要再次思考:“通過這節課我是否能解答自己提的問題?”并將答案寫在問題之下。教師及時檢查學生的回答,驗證學生是否內化了這堂課的知識,如發現存在理解上的偏差,教師用引導性的文字指導學生思考,希望學生在思考后將答案再一次寫在學案上,下次教師再查看。
2.延續生生對話,學生設問考學生
學習的目的是用書本的知識來審視身邊的社會現象。復習課前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關注時政,可以使學生在生活中再度理解和認同知識,讓學生收集資料和設計思考角度,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又從學生的角度為教師授課提供更多資源。
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將較貼切的時政予以展示,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認識。課后,教師認真整編學生提供的時政和設問,將其整理成作業或試卷。學生看到自己收集的資料被印成了鉛字,學習的積極性會得到提升;學生回答不同學生的思考角度,又是另一種形式的生生對話,促進互相的學習。
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將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作為改革的新趨勢。學生問題意識、探究能力等“認知性素養”的培養將逐漸成為重要的教學目標。“提問——釋疑”的復習模式,將教師講學生聽的復習課轉變為學生自主提問、合作探究、師生同歷的過程,把學生推到前臺,讓質疑、爭辯、補充、修正等充滿課堂。對學生而言,學生主動發現問題,在幫助同伴解答問題的過程中也是自身不斷整合知識的過程。對于教師而言,在學生問答中能不斷發現學生知識的漏洞,在知識沖突中引導學生主動地去完善知識,改變學生“只聽不思”的學習習慣,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師生、生生多維互動中,提高學生的認知素養,實現師生的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