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震宇+劉閣
【摘要】機械原理是機械類專業必修的一門專業核心課程,具有應用范圍廣、實踐性強等特點。本文對機械原理課程的教學現狀進行了分析,針對學生和該課程的特點,對該課程的教學方式進行了探討。得出要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并重,并且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現場實踐能力。
【關鍵詞】機械原理 教學改革 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2-0245-01
1.前言
機械原理是高等院校機械類專業必修的一門專業核心課。該課程涵蓋范圍廣,實踐性強,對以后學生走向科研或者工作崗位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機械原理主要是研究機械中機構的結構和運動,以及機器的結構、受力、質量和運動的學科。這就要求該課程不僅要有理論教學還需要有大量的實踐教學。但目前該課實踐教學較少,甚至沒有。這樣的教學模式不能滿足學生和社會的需要,以至于對機械原理這門課程的探索和研究非常重要。
2.機械原理教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2.1對實踐課程忽視
很多老師把時間基本都花費在備課或者做PPT上面,很少的時間用在設計實踐課上。學生、老師對實踐課不重視。另外一個就是在講課的時候不把上課學習的知識和現場實踐聯系在一起。例如在講機構的自由度時,就應該講一些為什么要學習及計算機構的自由度,學習機構的自由度對我們的現場實踐有什么作用。如果有機會讓學生去感受一下,自由度數目和原始驅動力數目相等和不相等的情況分別是怎么樣的。這樣學生學習的興趣不但會提高,還有利于他們運用到實踐當中。
2.2 教學方式單一
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比較單一,枯燥,再加上本門課程的知識較多,較難懂。這樣就容易導致學生不好好聽,老師沒有興趣講等。這樣就會引起學生對這門課程的反感,降低學習效率。
2.3 缺乏實踐性,學習的目的性
本門課程實踐性比較強,學生對現場了解也比較少,甚至沒有了解。只聽課堂上的知識,很難與實踐聯系起來,難于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另外學完這門課程之后,不知道這些知識用在什么地方,缺乏目的性。這樣的學習興趣和效率都會很低,并且培養不了學生的創新性。
3.機械原理課程教學改革的措施與方法
3.1 實驗課程的改革
實驗課程可以使學生能夠更好的理解上課時學習的理論知識,可以使他們學習的知識很好的運用到實踐中去。從而提高學生的主動性、創新性等。
就目前普通高校機械原理這門課程的學時來說較少,一般只有60個學時。以至于實驗與實踐課時更少,一般只有4-6個學時。這門課程是和實踐相關性很強的,需要對上課學的知識在實踐中進行驗證。一次實驗課學生只能按照老師說的步驟去做,還沒來得及去把自己的想法加進去,就下課了。所以實驗課時較少,應該多加實驗課時。有條件的話,理論課學完之后進行一次工廠實踐學習,對整本書學習的內容進行一次實戰。讓學生知道為什么要學習機械原理這門課,學習這門課對實踐的幫助在哪里。這樣不僅對學習的知識進行了實踐,而且也會增加學生的創新性。
3.2 教學方式的改革
在教學方式上不能完全按照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要多采用教學錄像片與課本相結合的方法。例如講實驗部分的時候,可以通過讓大家先看教學錄像片對整個實驗過程有一個直觀的了解。這樣對下一步的講解會有很大的幫助。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會有很大的提高。另外在教學過程中講解知識點時,可以和現場實踐結合起來講。讓學生一下就能明白,這個知識點在現場是用在什么地方的。這樣學生對這個知識點就會有一個深刻的理解。
3.3 理論運用于實踐
學習完這門課程之后,最好帶學生去相關工廠進行一次參觀實習。讓學生對上課時學習的知識與現場實踐進行一個有效的結合。例如在現場看到內燃機的時候,就會想這和機械原理里面的哪一章節有聯系呢?這時學生就會想到曲柄滑塊機構及機構的自由度等。條件允許的話,可以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一次自己想要的設計,這樣不僅可以提高他們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而且可以提高他們的創新能力等。通過這樣的參觀實習,讓他們知道在學校學習的知識是有用的,是可以運用到實踐當中去的。這樣不僅會增加他們學校的興趣與積極性,還會增加他們的創新性。同時也做到了理論聯系實際。
4.結束語
本文從實驗課程、教學方式及理論運用于實踐,這三方面進行了教學的改革與探索。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還可以提高他們的創新能力。同時還可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興趣。從而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為機械類專業培養大量的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趙韓強,趙樹凱,余沛明.研究性教學模式的實踐與思考[J]. 中國電子教育, 2006, (02): 48-51.
[2]梅瑛.機械原理課程教學與創新意識培養[J].紡織教育, 2002 (4): 26.
[3]黃九思.教育創新關鍵是思想觀念上的創新[J].中國高等研究,2003(4) : 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