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姝
摘要:推進現代信息技術與外語課程的融合,促使大學英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學習方式發生變化,實現有效教學。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的大學英語教學從課堂管理、活動創新、教育技術等方面入手,真正實現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外語課堂中的有效教學。
關鍵詞:教育信息化 大學英語 有效教學
中圖分類號:H31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6)10(a)-0000-00
導言
《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 年)》中提出“高等教育信息化是促進高等教育改革創新和提高質量的有效途徑,是教育信息化發展的創新前沿”。【1】王守仁教授在解讀《大學英語教學指南》時也強調要“推進現代信息技術與外語課程的融合,促使大學英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學習方式發生變化,實現有效教學”。【2】計算機網絡技術為大學英語教學帶來先進教學理念和手段的同時,也改變了傳統教學模式中的教學媒介、教學資源、教學方法和課程體系。在摸索和過渡期,學生、教師和教學環境都出現了與教改模式不協調的現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學英語教學系統失衡。因此,探討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大學英語有效教學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研究背景
根據2016年 1 月 23 日 中 國 互 聯 網 絡 信 息 中 心(CNNIC)發布的《2016年第3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到6.88億,手機網民規模達6.20億。互聯網的不斷普及和移動技術的快速發展對學習方法、學習模式、學習頻率、學習場地等方面都對移動學習和微型學習帶來了很大的改變,也給外語教學和課堂管理帶來空前的影響。信息化的大時代背景為教育提供了新的策略、實踐、工具和資源,同時也對教育的方式和效率提出了新的要求。
《大學英語教學指南》中提出“現代信息技術應用于大學英語教學,不僅使教學手段實現了現代化、多樣化和便捷化,也促使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發生改變。信息化時代為外語教學提供了全新的學習方式和前所未有的豐富資源。同時信息時代背景的變化、學生群體特征的變化和老師身份及需求的變化共同為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新階段提出了全新的課題。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大學英語課堂如何實現有效教學,是大學英語改革目前面臨的一個亟需解決的課題。
二、有效教學的內涵及其研究背景
自上世紀60年代末以來,有效教學研究一直是國外教育學界的熱點問題。眾多學者從多個角度對大學英語有效教學進行了研究,如大學英語有效課堂環境構建及評價的理論框架(任慶梅 2013),[3]大學英語“有效教學”研究綜述(黃彩霞 2015),[4]課堂教學目標設定與教學活動設計(束定芳2014),[5] 課堂研究價值定位推動實踐變革(王鑒,宋生濤 2013),[6]探究我國高校外語教師互動發展的新模式(文秋芳,任慶梅 2011)[7]等。這些研究成果從理論基礎與研究方法等層面為深入探究大學英語有效課堂環境構建的內涵與評價實施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參照。
大學英語作為一門研究語言的科目,強調運用性、實用性等特性,在現代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更需要充分結合教育學、心理學、語言學等理論,充分考慮外語學科的特殊性,采取多種信息化措施提高大學英語的教學效率。有效教學是一個動態發展的概念,其內涵隨著教學價值觀、教學理論及教學研究范式變化而不斷擴展,廣義上指的是以學生及學習進步為關注點的教學研究。在教學實踐中,有效教學對于教師的要求是施以恰當的教學技能與教學活動,與具體教學情境的要求配合和協調。有效教學中強調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及參與方式對有效教學產生的重要影響。
因此,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大學英語如何實現有效教學,需要綜合考慮學生群體的心理特征、信息時代教育環境、教師與時俱進的變化等諸多背景因素。
三、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大學英語課堂設計
本研究以北京某高校筆者所執教的信管學院、理學院、機電工程學院的學生為主要研究目標,探索在信息化時代如何將各種新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移動技術與新興的教育理念相融合,從而達到大學英語有效教學的目的。
本研究共有102名受訪者,全部來自于筆者執教的理學E1A班、信管E1A班、機電E1A班。通過分析信息化時代大學英語學習中師生常用APP、網絡平臺資源,總結出將新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移動技術與新興的教育理念相融合的方法,嘗試將各類信息技術與大學英語教學有機結合,探索有效教學的方法。經過對102名學生的使用習慣和使用頻率的統計,最受學生歡迎的APP有英語趣配音、扇貝單詞、滬江開心詞場、可可英語、每日英語聽力等等。本研究主要從三個主要變量:課堂管理、活動創新、教育技術來探討大學英語有效教學課堂設計。
1. 課堂管理。新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移動技術與新興的教育理念相融合,在課堂管理方面也是有所體現。針對學生在課堂心不在焉或缺勤曠課的問題,新的網絡技術也可以幫助建立有效和有秩序的課堂。教師上課時逐一點名比較費時。如果教師在屏幕上打出一個簡單的問題,要求同學們同一時間通過手機等移動終端,在網絡社交群內發布自己的答案,沒有答題的或者沒有按時答題的,則視為缺勤,可以有效地節省教師在課上點名和備注考勤的時間,提高整個課堂時間的有效利用率,完成更多有實際意義和價值的課堂教學環節。
2. 活動創新。新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移動技術與新興的教育理念相融合,在教學活動方面也可以有所創新。比如,筆者會針對本次課堂所講授的主題,將課堂分成課上和課下的環節,如果是脫離了教師的指導很難獨立完成的環節,在課上重點講授。如可以由網絡平臺、APP、社交軟件等輔助在課下完成的環節,則作為作業。教師通過作文批改網定期發布寫作或者翻譯任務,可以隨時登錄平臺,查看、批改、收集整理數據、分析作業完成的情況,對學生的作業和完成度一目了然。課上主題由教師主持,學生分組討論,每個組由發言人來闡述本組的觀點,經過社交群內發起網絡投票,看哪一組的觀點最受大家的認可和歡迎。網絡投票的形式,也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力,大家熱烈的線上和線下的討論也使得原本獨立的英語學習更有互動性。針對課程主題和內容可采取多種形式的APP來豐富課堂活動。最受學生歡迎的APP如英語趣配音、扇貝單詞、滬江開心詞場等這些軟件都可以與課堂內容有機結合,如針對學習內容主題開展英語配音比賽、單詞記憶比賽、英文新聞播報比賽等,有效地提升了學生們學習英語的興趣。也讓學生對英語學習有了更明確的目標,以看懂聽懂新聞、能流利地用英語配音和對話等非常直觀和具體的需求為驅動,比一味地強調提高四六級成績,對學生們具有更大的吸引力。經過對筆者執教的三個班級的觀察和數據分析,大部分同學的英語成績都得到了提升。本學期在這三個班級一共舉行了三次模擬考試,第一次模擬考試是在學期初,代表學生進入大學的原始英語水平和狀態,三個班平均分為63.23。第二次模擬考試在學期中舉行,平均分為63.39。第三次模擬考試在進行了一個學期的大學英語有效教學的嘗試之后,平均分為65.07。可見,在經過一個學期的教育新技術和大學英語有效教學有機結合的嘗試之后,三個班的平均成績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3. 教育技術。新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移動技術與新興的教育理念相融合,在教育技術的改變和更新方面也是有所體現。現在教育界開展的微課、慕課、翻轉課堂等,都是借助了計算機網絡和移動技術的飛速發展。微課由于其短小精干的形式和言簡意賅的內容,十分適用于智能手機等移動終端。慕課開放式的教學模式,則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性,讓學生們可以充分利用零碎的、片段式的時間來學習。這些信息化背景下涌現的教育新技術,是傳統教育方式的有力補充。在課上由于時間和課程設置無法深入的知識點,都可以通過微課和慕課的形式有效地延伸和深化。網絡和移動技術的有力支撐,使得原本有限的課堂時間,在課外和課下得到了無限的擴充。從一定意義上來說,這也是使得大學英語有效教學得以開展的重要保證和重要補充。
結語
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對大學英語的課堂管理、活動創新、教育技術都提出了新的目標和要求。大學英語的課程中,學生是否學習英語,是否在大學英語的學習中取得了進步,教師是否幫助學生獲得了有應用價值和實用價值的技能,是大學英語有效教學所關注的核心。課堂教學是教育的基礎環節,大學英語的每節課都應追求教有實效、學有實效,從而真正實現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外語課堂中的有效教學。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 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 [DB/OL]. http://www.moe.gov.cn.ewebeditor/uploadfile/2012/03/29/20120329140800968.doc, 2016-07-27.
【2】 王守仁,王海嘯. 我國高校大學英語教學現狀調查及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與發展方向[J]中國外語,2011,(9):4-11.
【3】 任慶梅. 大學英語有效課堂環境構建及評價的理論框架[J]. 外語教學與研究,2013,(3):20-28.
【4】 黃彩霞. 大學英語“有效教學”研究綜述[J]. 西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5,(4):31-32.
【5】 束定芳. 課堂教學目標設定與教學活動設計[J]. 外語界,2014,(4):54-61.
【6】 王鑒,宋生濤. 課堂研究價值定位: 以理論創新推動實踐變革[J]. 教育研究,2013,(11): 92-96.
【7】 文秋芳,任慶梅. 探究我國高校外語教師互動發展的新模式[J]. 現代外語,2011,(1): 8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