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西艷
摘要:語文是人文社會科學中重要的一門基礎學科,它不僅存在于我們的日常生活,也存在于千古流傳的文學經典中。如何提高在語文課堂的效率這一問題也自然受到很多關注,所以在新課改指引下,語文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提高課堂實用性和有效性。以下是筆者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總結出來的一些實踐經驗,對于學生的語文學習有很好的引導作用。
關鍵詞:有效教學;語文特點;學習興趣
語文是一直伴隨著學生從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一門課程,可能因為覺得沒有什么新鮮感,很多學生對學習語文的興趣每況愈下;或者認為自己所學的語文知識已經足夠,不需要再學習語文了。[1]但是這是萬萬不行的。語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這是葉圣陶老先生曾說過的一句話,所以即便是實力較弱,底子較差的中職院校學生也絕不能忽視語文學習,那么如何讓學生熱愛語文,真正的投入語文學習中呢?身為老師就要精心進行課前準備,結合需要學生掌握的知識,采用有效的方式,引導學生對語文產生興趣,這樣一來,無論是教師的教學工作還是學生的學習任務都能更高效,更有效的完成。
一、巧設懸念,引人深思
在課程改革的指導下,更加提倡促進學生自學,如果老師能在課堂上抓住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帶有疑問和好奇心去學習,那么語言課堂會變得更有效率,例如《裝在套子里的人》這一課,教師的教學任務是讓學生理解小說中人物形象的時代特征。然后我會在課前設置幾個問題,別里科夫為什么把自己裝在套子里呢?當時的套子意味著什么呢?那又為什么別里科夫讓全城的人都感到害怕呢?學生的好奇心可以被這一系列問題充分的調動起來,并帶著這些問題去文章中尋找答案,更能體會所學文章的文學魅力。
二、利用朗讀,打開情境
任何語言類文學都離不開讀,如果在課堂上讓學生們認真的朗讀課文,就能讓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增強。當我講到大詩人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那一課,我會在課前讓學生們進行充分的預習工作,比如筆者的生活經歷,文章的寫作背景,所以在課堂一開始,學生就能很好的把握作者情感,這時,我就讓學生在此基礎上進行朗讀,在過程中指導出情感的變化和抑揚頓挫的朗讀技巧,能讓學生真正將文章的情感表達的淋漓盡致。打開詩中情境的畫面感,讓學生仿佛親臨康橋,仰望西天的云彩,俯視波光里的艷影,見證當年徐志摩先生對康橋的無限惆悵與眷戀之情。
三、創設情境,優化氛圍
中職院校面對的是十七、十八歲的學生,他們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情感思維模式,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從多方面實施情感教學,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創設教學情境和教學氛圍來吸引學生,從而激發學生的情感。不但使學生能夠對所要學習的內容有更深層次的領悟,而且能使學生擺脫枯燥無味的傳統課堂,更加熱愛語文這門學科。在《Teachering As Communication》中認為:一個能把自己的教學策略與所教主題恰當融合的教師,其教學的有效性最大。所以教師可以通過使用音樂,歷史資料來制作教學主題PPT,并且利用自己個人的情感調動能力,使一節語文課變得豐富多彩,牢牢地吸引學生,使他們隨著老師的情感思維一起走入教學情境,使學生產生求知欲和濃厚的學習興趣。學生就能積極的踴躍的參與到課堂中來。比如我在講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課時,我會找到清華大學近春園的景色,來制作成PPT給學生們看,使學生更能看得到朱自清先生描繪的景圖,以一副優美的畫卷來打開課堂,可以使學生在整篇文章的學習中都能時刻調動起這幅畫,學習的效果無疑更佳。再有的常用手段就是通過老師的情緒渲染,比如在講到《背影》一課時,為了使學生的情感被充分調動,教師可以進行課堂導讀:都說父愛如山,父愛是能感化一切的,父愛是要用心體會的,可能父親的一個擁抱,贊許的眼神,批評或夸獎的話,能傳遞著他們對我們至深的愛,下面讓我們體會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中那份如山的父愛。
綜上所述,語文課堂需要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在課堂前也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在日常的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仍應該通過嘗試各種方法來進行課堂教學,在教學的實踐中發現新的教學思路,新的教學模式和新的教學方法,如何上好課又涉及到課堂效率的問題:學者們圍繞這一話題寫了很多的文章,一線教師也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對如何提高課堂效率提出了一些教學方法,以此來提高學生對于語文的學習興趣,關于如何能提高課堂有效性,筆者以上的只是一些普通的辦法,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仍舊需要一線的語文教師們不斷地探索,反復實踐改革,才能使今后的語文課堂教學效果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黃惠玲.提高中職院校語文課堂學習有效性的策略[J].職業,2010,2(下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