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衛軍
【摘要】近年來,由于互聯網和移動終端的高速發展以及金融模式的不斷創新,互聯網金融作為一種新興業態在我國取得了的長足發展,眾籌和P2P是互聯網金融中的最主要的兩大工具,也是發展速度最快、參與主體最多的互聯網金融工具。本文從債權眾籌和P2P的定義出發,分析了兩者之間的相同點及其區別,并著重對債權眾籌中存在的風險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債權眾籌 P2P 異同 風險
近年來,由于互聯網和移動終端的高速發展以及金融模式的不斷創新,互聯網金融作為一種新興業態在我國取得了的長足發展,根據麥肯錫發布的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底我國互聯網金融總交易規模超過了12萬億,接近GDP總量的20%,成為經濟和社會體系中重要的構成部分。眾籌和P2P是互聯網金融中的最主要的兩大工具,也是發展速度最快、參與主體最多的互聯網金融工具。
一、債權眾籌和P2P的定義
眾籌融資(Crowdfunding)是指利用網絡良好的傳播性,向網絡投資人募集資金的金融模式。眾籌根據回報方式不同,分為債權眾籌、股權眾籌、回報眾籌和捐贈眾籌。
債權眾籌是指投資者對項目或公司進行投資,獲得其一定比例的債權,未來獲取一定的利息收益并收回本金,是屬于多位投資人對一個債權人的交易模式。
P2P(Peer-to-Peer lending),即點對點信貸。P2P網貸是指通過第三方互聯網平臺進行資金借、貸雙方的匹配,需要借貸的人群可以通過網站平臺尋找到有出借能力并且愿意基于一定條件出借的人群,幫助貸款人通過和其他貸款人一起分擔一筆借款額度來分散風險,也幫助借款人在充分比較的信息中選擇有吸引力的利率條件。
目前,P2P有兩種運營模式,一是純線上模式,其特點是資金借貸活動都通過線上進行,不結合線下的審核。通常這些企業采取的審核借款人資質的措施有通過視頻認證、查看銀行流水賬單、身份認證等。第二種是線上線下結合的模式,借款人在線上提交借款申請后,平臺通過所在城市的代理商采取入戶調查的方式審核借款人的資信、還款能力等情況。
二、債權眾籌和P2P的相同點
(一)交易平臺性質相同
根據互聯網金融監管要求,債權眾籌和P2P的網絡平臺只能作為信息中介撮合交易雙方,不得從事自融,不得為出借人提供擔保或保本保息,不得吸收公眾存款,不得設立資產池。
(二)盈利模式相同
債權眾籌和P2P的網絡平臺提供的知識信息中介服務,所以他們的收入都是借貸雙方成交之后的手續費收入。
(三)交易產品性質相同
從本質來講,債權眾籌和P2P交易的都是債權,資金的出借人獲得的都是債權到期時扣除手續費后的利息收入。
三、債權眾籌和P2P的不同點
(一)債務主體不同
從P2P定義可以看出來,P2P借款的借款主體是自然人,而債權眾籌的借款主體是企業。
(二)債務規模不同
根據銀監會《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規定,同一自然人在同一P2P平臺借款余額上限不超過人民幣20萬,在不同P2P平臺借款總額不超人民幣100萬元。而從目前債權眾籌平臺的實際操作情況來看,由于債務人是企業,因此借款標的大多數情況都高于此限制。
(三)對應關系不同
由于眾籌是眾人籌集資金,所以一筆借款項目對應的是眾多的個人投資者,是一對多的關系,而P2P的雙方都是自然人,因而是一對一的債權債務關系。
四、債權眾籌存在的風險
(一)政策風險
從目前的監管政策來講,還沒有出臺專門針對債權眾籌平臺的監管政策,雖然從嚴格意義上講,債權眾籌平臺屬于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應該受《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約束,但由于該辦法所稱網絡借貸是指個體和個體之間通過互聯網平臺實現的直接借貸,對傳統P2P業務指向明顯,債權眾籌由于一對多的債權債務關系,該辦法并未明確涉及。但是從監管層“穿透式”監管要求以及招財寶平臺的違約事件來看,對債權眾籌的監管必然趨于規范和嚴格,也會進一步壓縮相關眾籌平臺的盈利能力和生存空間。
(二)資金安全風險
債權眾籌平臺資金項目較大,而且每個項目都有一個募集期,如果債權眾籌平臺沒有引入資金托管方式或者說監管部門未對資金托管進行明確規定和檢查,那么眾籌平臺就會形成實質性的資金池,一方面可能會出現平臺挪用資金產生道德風險,另一方面也有可能一旦平臺運營出現問題,平臺實際控制人出現卷款跑路情況,產生極大的資金安全風險。
(三)合同欺詐風險
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債權眾籌平臺都宣稱有比較完善的風險控制流程,以愛投資為例,設立了八道風險審核流程:甄選合作機構、合作機構篩選并推薦項目、項目經理收集詳細項目資料、風控部全面審查、風審會綜合評判、合規性合法性嚴格監管、上線前再次審核確認、貸后管理。但是,由于債權眾籌平臺是信息中介結構,其依據法律法規及合同約定為出借人與借款人提供直接借貸信息的采集整理、甄別篩選、網上發布,以及資信評估、借貸撮合、融資咨詢、在線爭議解決等相關服務,由于最終的風險是由投資人承擔的,因此使得其在風險審核過程中很難做到像銀行那樣,使得募資者有了虛構借款標的、發布虛假融資信息的可趁之機。
(四)合同違約風險
如前所述,一方面由于眾籌平臺缺乏傳統銀行的風險控制人才和長期經驗,另一方面由于平臺道德風險的存在,使得債權違約風險可能性加大。同時,債權眾籌具有金額大、期限長的特點,這也在無形中加大了風險,而且這種風險很可能在借款合同到期、借款人不能還本付息的情況下才會暴露,具有較強的隱蔽性。因此,為了減少或消除違約風險可能對投資者帶來的損失,引入保險公司或第三方擔保機構對債權進行保證保險顯得非常必要,也有利于債權眾籌市場的健康發展。
近些年互聯網金融的蓬勃發展大大促進了我國金融市場的發展,對傳統金融市場起到了很好補充,同時也促使傳統金融的轉型和提升。但是,我們也必須清醒的看到,在巨大繁榮背后也存在著許多不規范、不完善的地方,風險事件也頻頻的發生。這就需要互聯網金融的參與各方共同努力來促進行業發展。從債權眾籌來看,需要監管部門進一步完善監管細則,相關平臺要加強風控和信息披露,廣大投資者要樹立風險意識并提高風險識別和承受能力,同時引入保險機構分擔違約風險。
參考文獻
[1]瞿嬋.債權式眾籌的法律風險及規制.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6(6):128.
[2]王碩,李曉宏.清本溯源 回歸初心——《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辦法》的影響分析.農村金融研究,2016(9):4-5.
[3]李靜.我國P2P平臺的風險及展望.北方經貿,2015(8):189-189.
[4]王英姿.我國P2P網絡信貸平臺發展現狀及風險防范分析研究.江蘇商論,2016(28):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