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敏 孔難難
【摘 要】高校的人才培養關系到國家和社會發展。培養出高素質、綜合能力強的高校畢業生是我國當前高等教育急需解決的問題。文章研究了高校本科人才培養方案制定所遵循的原則,詳細分析了培養方案的制定流程、整體框架、課程設置以及方案特色等內容,為各高校科學構建符合教育規律和學生成長成才規律的本科人才培養方案提供借鑒。
【關鍵詞】本科人才培養方案制定
本科人才培養方案是根據專業培養目標和規格所制定的實施人才培養活動的具體方案,是一種把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全面發展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的整體方案。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各高校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人才培養方案,培養方案的制定與修訂工作更趨科學和合理。2014年國家啟動招生制度改革,各高校為應對此次改革,按照專業大類進行招生,啟動和實施新一輪人才培養方案制定是近期高校普遍開展和關注的一項重要工作。
一、高校制定人才培養方案的原則
培養方案的制定首先要明確所依據的原則,為適應經濟社會和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各高校在不同時期所遵循的制定原則也在不斷地進行調整,主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一)堅持與社會發展和市場需求相結合的原則
培養方案是高校本科教學工作的規范性文件,是組織教學和培養人才的基本依據,學校培養什么類型的人才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培養方案,各專業在制定培養方案時需要結合當前的社會和市場變化,使培養方案的人才培養目標、培養規格、培養方向能夠符合社會發展和用人單位的需要[1]。
(二)堅持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相滲透的原則
本科人才培養方案具有基礎性特點,需要加強通識教育(寬口徑、厚基礎),使學生具有能夠適應終身教育和社會發展變化需要、不斷地學習與更新其知識結構、能力結構的基本素質,這也是很多高校強調通識教育的原因;在通識教育基礎上加強基礎性和平臺性課程,體現學科交叉融合;在通識教育和學科基礎教學上開展專業教育,突出專業特色,建立與時俱進、深入系統的專業知識體系。課程體系的構建須體現逐步過渡、相互滲透的原則,避免本科教育教學內容偏窄、偏專、偏深的傾向[2]。
(三)尊重學生個性發展的原則
各高校在制定培養方案時要充分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要,為學生個性化學習與發展創造客觀條件,這也是各高校制定培養方案的共同原則,可以通過以下方式實現:在課程設置與選擇、教學環節的設計與要求等方面,配置多種課程模塊,由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與成才方向加以選擇;也可設置專業的準入準出標準或人才培養分流機制,為學生提供自主選擇發展路徑甚至專業的機會。
(四)加強實踐教學,強化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原則
實踐教育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學生創新創業實踐的重要手段。隨著國家、社會對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重視,“強實踐”已成為各高校制定培養方案的共識。各高校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設置包含實驗、畢業設計(論文)、課程設計、各類實習、科研訓練、課外科技活動、社會實踐、就業創業訓練活動等多種類型的實驗、實踐課程體系,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上述原則為各高校在制定方案時所遵循的共性原則。除此之外,各高校還會根據各自的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模式、教育教學改革情況、專業特色等制定其他相關原則,如遵循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制定方案、與國際先進水平接軌、多元培養的多元化課程體系設計等。
二、高校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程序
傳統的培養方案制定程序是從專業培養目標出發直接過渡到確定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然后再確定其下一層次的具體課程設置及學時分配。這種程序存在隨意性大、受制定者自身素質影響等問題,隨著制定工作的開展,各高校逐步探索出一套科學和合理的程序來規范制定工作,主要程序包含以下幾點。
(一)構建強有力的工作機制保障培養方案制定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組建培養方案修訂專家組和工作組,專家組由專業負責人、高水平專家以及熟悉本科人才培養模式與課程體系的專家組成,負責培養方案的研討、頂層設計、制定與審核工作。工作組一般由各院辦主任、主管教務排課的老師以及相關工作人員組成,負責對培養方案中課程進行編碼、格式調整、教務系統與培養方案一致性核對等工作,參與培養方案制定全過程,為專家組提供教學運行過程中的建議參考。
(二)深入學習,充分調研,保證培養方案制定的先進性
開展廣泛深入的調研活動,分為橫向調研和縱向調研,橫向主要指由學校牽頭從方案整體設計出發進行的調研以及由各專業牽頭進行的專業調研;縱向主要指對國內“985”“211”等高校以及行業企業進行的實地調研,對國外知名大學先進教學經驗的實地及網絡調研。通過調研,了解經濟社會對專業人才的新需求,明確人才培養新趨勢以及新思路。
(三)聚焦辦學特色,明確專業人才培養理念及目標
經過前期調研,結合學校定位、辦學特色,提出人才培養理念及目標,培養理念及目標應具有一定的基礎性和超前性,以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例如培養目標反映出學生畢業后5年左右在社會與專業領域預期能夠取得的成就。
(四)以培養目標為依據,確定專業人才畢業要求及課程體系
以學生為中心,按照精細化設計人才培養全過程的理念,根據培養目標進行反向設計,明確學生的畢業要求,將畢業要求逐條細化形成若干具體的指標點(包含學生畢業應具備的知識、能力與素質),針對每個指標點,確定兩門或者多門課程予以支撐,最后綜合考慮“先易后難、由淺入深、先基礎后專業、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確定課程先修后繼關系,從而構建起完整的課程體系,圍繞課程體系選擇教學模式和方法。
(五)“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完善培養方案,制定配套課程大綱
方案制定過程中可以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的方式,及時組織教師、學生參加研討會吸納他們的建議,同時邀請相關企業專家、校外專家共同參與研討,對培養方案進行滾動式修訂,確保方案的可操作性。此外,要制定與培養方案相配套的課程大綱(課程標準),使其與培養方案相匹配。
三、培養方案整體框架及課程設置
培養方案的框架是指其包含的要素與格式,要素齊全和格式規范是編寫培養方案的基本要求,培養方案框架與過去教學計劃的主要區別是它更突出了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等方面的內容,使教學計劃與其他各環節能夠有機聯系起來。根據各高校制定培養方案的情況來看,其整體框架主要包括以下內容:專業介紹、培養目標與培養規格、基本要求與畢業標準、學制與學位、專業核心課程、畢業最低要求、課程設置與學時學分分布、主要實踐環節、課程設置與學分分布、指導性教學計劃、實施建議、第二課堂(課外實踐、素質拓展)、課程編碼規則及選課說明等內容,這種培養方案整體框架將培養目標、培養模式及教學實施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課程設置是培養方案的一個重要內容,各高校結合自身的特點及教育教學改革情況進行設置,一般包含以下內容:課程教學、集中實踐環節以及第二課堂(課外實踐、素質拓展),其中課程教學又包含基礎課(通識教育基礎課)、專業(學科)基礎課、專業核心課(主干課)、專業選修課(跨學科選修課)等。
四、整體優化融入改革思路,突顯育人特色
各高校在不同時期會實施各具特色的教育教學改革,改革往往以培養方案的制定為切入點,如南京大學的“三三制”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在方案制定中加入了專業準入與專業準出標準;如課程改革類的如在方案中開設創新教育類課程、新生研討課、全英文課程,轉變學生學習方式和思維方式;如實踐教學改革類的在方案中設置“第二張成績單”,增設素質拓展學分,學生參加科技競賽、社會實踐、創新創業、道德修養、文藝體育等活動即可獲得相應學分,加強學生實踐能力;順應時代潮流,緊跟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改革深度融合的步伐,將MOOC課程納入培養方案,啟發學生的研究和探索興趣;如專業建設類改革的融入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思想,按照專業認證標準及要求制定方案,促進專業探索人才培養方式和手段,使人才培養能夠與國際接軌。
將個性化和特色化的改革思路融入培養方案制定中,使培養方案能夠與人才培養模式、專業建設、課程建設、教學手段與教學方法等改革實施方案有機結合起來,是當前各高校制定培養方案的一項重要內容。
五、結束語
本科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工作是高校人才培養最基礎性的工作,也是最根本的工作,是一個包含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學時學分分配、教學大綱制定、教育教學改革等內容的綜合系統。本文通過思考培養方案制定過程中所遵循的共性原則、制定程序、課程設置以及方案特色等內容,為各高校科學構建符合教育規律和學生成長成才規律的本科人才培養方案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杜立文,楊中強,宋士高.高校制定和優化人才培養方案的思考[J].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4):64-67.
[2]楊彥勤,李宗利. 高校本科人才培養方案修訂工作的思考[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4(10):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