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甜
【摘要】獨立學院作為新類型本科層次的二級學院,其大學英語教學區(qū)別于普通高校, 擁有不同于傳統的機制和模式,因此獨立學院在英語課堂中出現的教學沖突也明顯具有自身特點。本文運用布迪厄的場域理論,討論了獨立學院大學英語教學沖突的形式,并從調整學生慣習、整合資本、創(chuàng)建立體式英語場域等多個角度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將教學中出現的沖突轉變成合理的課堂互動,提高教學效率。
【關鍵詞】場域 資本 慣習 獨立學院 大學英語 教學沖突
一、緒論
法國社會學家皮埃爾·布迪厄(Pierre Bourdieu,1930~2002)提出的場域理論,作為當代批判社會學的典型標桿,在國際學術界具有深遠影響。場域(field)的定義被廣泛應用于布迪厄實踐社會學研究之中,與此同時,它作為一種基礎的分析單位,也是布迪厄從事社會學研究不可或缺的測量工具。基于此理論,我們可以把大學英語課堂也看成是一個個相對獨立、“各自為政”的小世界,一個個特定的場域。“教師”“學生”這兩類角色在這個場域中進行交流互動,各自帶著自己的慣習進行著相互之間的資本爭奪,這個小世界就是一個英語教學場域。
二、獨立學院英語教學中沖突的表現形式
沖突論是教育場域理論的基本假設,而教學沖突,即“教”與“學”的沖突,換言之,它是教學的一種存在形式,是教師與學生產生互動的一種聯系方式,是教師與學生在教學場域中的存在形式,而并非外部因素偶然介入教學中的突發(fā)事件。本文關注的是課堂教學實踐參與者——教師經常反映的教學沖突問題。
根據布迪厄的場域理論的定義,沖突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慣習上的沖突。大學英語語言教學場域其本身受師生原有的文化知識、社會背景、家庭環(huán)境、生活經驗等多方面的影響。其中最為重要的影響要素包括師生各自的情感體驗、師生各自對于事物的認知。
(1)情感上的沖突。獨立學院的學生英語水平普遍不高,部分學生會因為無法聽懂教師所教授的內容而產生焦慮的心情,久而久之產生對學習產生了抵抗情緒,導致教學互動匱乏,學習心態(tài)焦躁。由于學生給予了消極的互動,老師也會在互動過程中產出厭倦情緒,最終形成惡性循環(huán)。
漠視情感的教學和缺乏情感投入的教學最終只能導致失敗的教學。
(2)價值觀上的沖突。對于學生,獨立學院學生起點較低,很多學生認為英語學習和就業(yè)兩者之間并沒有直接的聯系,學習不如掙錢,這會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
對于教師,進入教學場域中的教師也存在價值觀差異。每個老師都有自己特定的成長背景和生活經歷,在授課過程中會不自覺的帶入自己的價值觀,而教師面對的學生已經具備了20年的生活閱歷,具有雖然還未穩(wěn)定成型但確實存在的價值觀。雙方帶著各自的價值觀進入教學場域,整個教學過程充斥著多元價值觀且彼此相互博弈,其必然導致價值觀的沖突。
2.資本上的沖突。根據布迪厄的場域理論,資本可以細分為經濟資本、社會資本(或社會關系資本) 和文化資本三種。就像哲學場域、藝術場域、文學場域的存在一樣,教學場域也匯聚了經濟資本、文化資本、社會資本等多種資本,但毋庸置疑,在教學場域內的各種資本中,文化資本是占主導地位的,同時也是教學場域參與者的爭奪對象。在英語教學場域中,文化資本不僅包括由于信息優(yōu)勢所產生的英語感性理解、常識、趣味和教養(yǎng)等語言資本,此外,也包括語言教學所要求的文化資本等其他類型客體化的資本形式,如英語語言水平考試的成績和證書等。圍繞文化資本而發(fā)生的各種教學沖突,主要集中在“教師與學生”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沖突:
(1)師生之間的文化資本的沖突。當今社會是信息的社會,當代大學生群體易于接受新鮮事物,是擁有自我意識和獨立人格的能動的成年人,大學生獲取文化資本的途徑日益多樣化,不再像以前主要從老師處獲得,于是教師在學生獲得文化資本方面的作用顯著下降,甚至部分學生的文化資源可以超過教師,所以教師與學生各自謀求自身在場域中的權力的時候,或者教師對學生之間文化資本爭奪所施予的引導和影響遭遇合法化危機的時候,就有可能出現師生之間的資本爭奪。
(2)學生之間的文化資本沖突。文化資本產生于一定的社會歷史場域,來自全國各地的學生天生就擁有不同的文化資本。來自中上層階級家庭的孩子在文化資本方面有先天的優(yōu)勢,其母語可能就包含英語,另外在進入大學前可能就要已經習得更為復雜的語法、語句的編輯和普遍性語意。這樣一來,我們不難理解,處于優(yōu)勢地位的中上層家庭學生,與其他學生爭奪文化資本的時候,他們能更早更快的接受來自周圍環(huán)境對他們課程知識的輸入,與此相對,由于原始積累的文化資本匱乏,來自下層家庭的學生便落入不利地位。
此外,資本內部在條件成立的時候是可以轉化的。比如,為了幫助其子女追求更多的文化資本,中上層階級的家長會將社會資本、經濟資本等其它優(yōu)勢資本進行隱蔽交換,從而進一步拉大了中上層學生與底層社會學生在資本占有方面的差距。
3.場域上的沖突。布迪厄認為,一個場域可以被定義為在某個位置之間存在的客觀關系的一個網絡,或一個構型。英語教學場域是一個既包含了英語教師、學生的一個動態(tài)的、開放的空間場所,更是一個包含著學校管理人員、英語教學內容等因素的一個關系性、轉化性的客觀社會的存在,在教學過程中實際上是存在多個場域。
獨立學院大學英語隨著新一輪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課時量在原本就不太充足的情況下進一步減少;隨著獨立學院招生規(guī)模的擴大,教學資源逐漸稀缺化,老師隊伍在沒有大幅擴大的情況下,學生快速增加,直接導致大量學生合班上課,一位老師帶至少六七十名學生,教學班級人數過多且課時過緊;此外,獨立學院學生也需要通過英語四級考試,所以在實際的教學中,也是選取與其他高等院校相類似的教材。因此,獨立學院的英語教學模式還是延續(xù)了應試教學,在英語課堂上學生與老師互動也非常少。
此外,獨立學院學生學習英語的氛圍比較差,獨立學院主辦的各種英語活動處于無人組織、無人管理和無人引導的三無狀態(tài),學生參與以后收獲頗少,久而久之,很多活動就處于停滯狀態(tài),并逐漸銷聲匿跡。
三、獨立學院大學英語教學沖突的應對策略
1.調整學生慣習,加強學生學習動機。獨立學院部分學生學習習慣和自學能力較差,對英語學習缺乏興趣,教師應該在課堂上應靈活運用多媒體,豐富課堂活動形式,尊重并重視學生情感需求,善于發(fā)現接受學生的不同意見,形成民主、平等、活潑的英語課堂。在課堂外,可以組織主題式學習小組,有針對性的推薦西方文化的報刊書籍,并建立相應的獎勵措施,讓學生從抵觸英語學習變?yōu)樵敢庵鲃訉W習。
2.整合資本,構建和諧學習共同體。
(1)學生資本。獨立學院學生由于地域和家庭背景的差異,文化資本存在沖突。為此,可以實行分級教學,在新生入學時進行英語摸底考試,根據學生的成績和對英語的興趣等綜合因素將教學班進行分班教學,教材的選用也應該根據分班學生的不同水平有針對性的進行教學。同時,分級教學也不應該是一勞永逸,而是要靈活機動,每一個學期進行一次清理核查,成績達到高一層次水平的調至高一級的班級,而成績下降明顯的要勸降至低一級的班級,從而完善獎懲激勵措施,形成良好的資本整合。
此外,在班級內部教師也可以進行同質分組,將學習習慣和學習成績差異相當的學生分到一組共同完成學習任務,由于他們的學習步調相對一致,相互學習可以相互監(jiān)督和促進。
(2)教師資本。對于師生之間的資本沖突,教師應該改變傳統的觀念,打破教師權威的局面,善于聽取學生的新鮮、于與自己價值觀不同的意見,學會利用教學中出現的沖突,化沖突為契機,促進教學關系的和諧化進程。
另外,對獨立學院學生的英語要突出實用性和專用性,其要求應有別于普通高校。因此除了全國統一的英語四六級考試之外,教師應該關注專業(yè)英語和專門用途英語的后續(xù)英語教學。為此,英語教師應該積極創(chuàng)造跨學科學習氛圍,與專業(yè)課教師開展教學合作,擴展和提高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
3.創(chuàng)建立體式英語場域。現代信息技術發(fā)展迅猛,大學生接受新生事物能力非常強,教師應善于利用微博、QQ群、微信群,針對不同學生制定不同學習任務,讓學生能隨時隨地接觸到英語,幫學生建立健康的學習心理。
與此同時,英語活動應該加強英語教師,特別是外籍教師和留學生的指導和參與,設立英語競賽制度,號召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英語學習的第二課堂,避免英語活動流于形式。學院的標識和標配也應設立中英雙語標識,讓學生能隨時隨地處于英語學習的氛圍之中。
參考文獻:
[1]王愛菊.教學文化沖突初探[J].當代教育科學,2009(15).
[2]王愛菊.教學沖突:促成教學轉型的契機[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04).
[3]王愛菊.走向主體間性的生存——教學沖突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
[4]陳友良.布迪厄場域理論對英語語言教學改革的啟示[J].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學報,2012(4).
[5]劉宗南.論課程場域[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3(5).
[6]Bourdieu,P.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