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P2P網貸仍是一個成長中的新興行業,行業爆炸性增長的背后是風險的不斷積累。文章將從多個角度對P2P網貸進行介紹,采取層次分析法,打造具有一級指標和二級指標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對P2P網貸平臺的指標數據進行科學的分析評價。最后,對P2P網貸平臺的風險防范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
【關鍵詞】P2P 網貸平臺 層次分析法 綜合評估
從2011年開始,我國逐漸出現小部分平臺因提現困難而倒閉或跑路的事件,導致投資人出現損失。至2013年,風險開始大面積的蔓延,累計至2014年問題平臺達367家,大量平臺因風險管控能力欠缺導致借款違約金額超出平臺墊付能力,平臺負責人失聯、攜款跑路等事件發生。平臺出事前毫無征兆,風險來的未知性和突發性讓投資者損失巨大。我國尚未建立健全的信用評估體系,風險管理經驗也較金融發達的發達國家有所欠缺,在尚未成熟的市場環境和監管體系下我國P2P網貸平臺的風險防范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將采取層次分析法對P2P網貸平臺進行綜合評價,期待為防范網貸風險得到有用的建議。
一、P2P網貸平臺的風險評估指標選取原則
在對復雜事務進行綜合性研究時,所選取的評價指標應做到不遺不漏,做到科學全面。P2P網貸平臺的的風險具有突發性和未知性,平臺借款業務有著很大程度上的不公開不透明的特點,平臺對海量業務的審查涉及到工作人員的主觀因素也就難免會出現紕漏。同時評判一個平臺的綜合運營情況,考慮的不僅僅是目前的各項成交指標,也要考慮到平臺的未來前景。所以在P2P網貸平臺的綜合評價中,要將運營數據和平臺品牌實力、風險承受能力、透明度等多方面結合,采取統一的度量方法,將定量指標和定性指標用同一規則標準化。因而在建立P2P網貸平臺的綜合評價指標時應做到遵循以下原則:
(一)科學性
科學性的原則是所有研究中都必須遵循的原則。在建立P2P網貸平臺的綜合指標時,應做到科學分類,將同類的指標放在同一風險層次加以量化,而要避免指標分類與現實不符的情況。對不同量級的定性數據的處理更要注重科學性,保證在數據轉換之間失去原有的價值。
(二)全面性
P2P網貸平臺的業務邏輯雖然簡單,但處理的過程卻是十分復雜。從平臺對貸款人的審查,對不同貸款期限的組合,對投資者的引導,每個環節都十分重要。所以構建評價指標體系時要從宏觀方面著眼,從細微出下手,做到全面把握整個流程。
(三)定量指標與定性指標結合
在構建P2P網貸平臺的綜合評價指標中,大量的定性指標與定量指標相互交錯,應該采用統計學上的方法為二者建立同一度量方法,將定性指標與定量指標實現無偏差的結合,這樣才能保證評價的綜合性。
二、P2P網貸平臺的綜合評估指標體系的構建
對P2P網貸平臺的綜合評估研究是一個復雜的多維度決策問題。在眾多維度中,部分指標有具體的屬性值,但同一層次級別的不同屬性的數值往往會出現巨大的數量級別之差;部分指標需要靠具體瀏覽各大網貸平臺的按是否符合要求設置“0”和“1”的聾啞量再通過評分方法進行打分。對于不同量級的定量指標,為了避免數量差別太大的問題,統一按去自然對數進行表準化處理。
本文先從大層次的風綜合評價角度出發構建一級指標,因為部分以及指標可以繼續細分,因而需要繼續構建二級指標,兩個層次的指標評分加總即為每個P2P網貸平臺的。二級指標的構建依據各大P2P網貸平臺的實際調研以及經驗法則進行判斷。指標體系的構建最終確定為5個一級指標:杠桿率、成交量、人氣、收益、分散度,9個二級指標:成交量、時間加權成交、投資人數、借款人數、平均利率、風險收益比、人均投資、人均借款、借款集中度。
第一步對綜合評價的總目標進行分解,形成一級指標(層次分析法的準則層)和二級指標(層次分析法的評價指標),最終構造層次模型;
第二步,構造判斷矩陣。判斷矩陣是指需要對同一層次的指標進行兩兩的重要性判定,通過比較確定相對的重要性程度的得分值,并填入到矩陣中形成判斷矩陣;
第三步,檢驗所得的判斷矩陣的一致性并一致性進行調整;
第四步,構建平臺指標數據。
三、P2P網貸平臺的風險防范建議
(一)加強風險分散化機制
P2P網貸的風險分散化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P2P網貸平臺應教育投資者并采取一定的強制措施限制采取分散化投資,對借款人進行金額限制以及標的拆分;二是P2P網貸平臺在借款人身上做到一定的資產組合降低集中度,例如借款人在行業上、地域上,業務關聯度上的集中的。這些因素需要對信貸進行組合化管理。
(二)建立網上監管平臺
建立P2P網上監管平臺,對P2P網貸平臺的相關指標進行披露,檢測平臺的風險同時促進行業的聯網合作,提供央行征信系統的對接,實現征信共享、黑名單聯網公示等。網上監管平臺將會在P2P網貸的資金安全和信息披露上起到極為重要的作用,監督各平臺控制系統風險,監督各平臺的業務范圍,利率水平,對不合規平臺進行警高曝光監督等。
參考文獻
[1]Michels,J.Do Unverifiable Disclosures Matter?Evidence from Peer-to-Peer Lending[J].The Accounting Review,2012,87(4).
[2]李鈞.P2P借貸:性質、風險與監管[J].金融發展評論,2013,(3):35-50.
[3]李悅雷,郭陽,張維.中國P2P小額貸款市場借貸成功率影響因素分析[J].金融研究,2013,(7):126-138.
作者簡介:董小軼(1984-),男,碩士研究生,華南理工大學經濟與貿易學院,研究方向:金融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