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孔貴
【摘 要】閱讀是伴隨人一生的活動,中學語文閱讀教學對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和能力都非常重要。中學語文的閱讀教學存在著程式化、應試化、閱讀量小等現狀,只有改變教學中的面面俱到,讓學生多閱讀多感悟,學生的語文素養才能夠達到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
【關鍵詞】語文;閱讀教學;現狀;對策
新一輪課程改革中,新課標、新教材、新教法使中學的語文教學蕩起了一層層的漣漪,以讀為本的閱讀教學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閱讀教學“少、慢、差、廢”的現象依然存在,如何改變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現狀,如何提高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效益不得不令人深思。
一、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現狀
通過大量深入課堂聽課與教師交流及反思,發現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現狀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課堂教學程式化 學生對語文學習興趣不濃
程式化的語文閱讀教學方法基本上是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從整體到局部,從主要內容到中心思想,從修辭手法到語句賞析面面俱到,唯恐遺漏,然后讓學生做大量的課后練習,練到滾瓜爛熟。
導致閱讀教學程式化的主要原因是學生缺乏課外閱讀積累,教師在課堂上教學實行一刀切。把自讀放在課內,時間不允許,對于較長或較難的課文更不允許,這樣自讀就必然是蜻蜓點水,于是很多教師只能采用傳統的講授法,甚至不分講讀與自讀課的區別。學生的主體作用發揮不了,就只有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喧賓奪主成了課堂的主人,教師的講代替了學生的讀。久而久之,教師形成了自我的閱讀教學模式,教師的模式越牢固,學生對語文課堂教學也就越沒有了興趣。
2.學生主體地位在閱讀課堂教學中的缺失
作為閱讀主體的學生,他們的閱讀情況與課程標準的要求形成了非常大的落差,大部分學生除了課堂上跟著老師分析課文的思路進行簡單的閱讀之外,課后的閱讀很少,就是閱讀了,也是隨意性較大,或者僅憑興趣翻翻。一方面原因是中學生的課業負擔較重,完成作業就是完成學習任務的思想普遍存在,在完成了書面作業后就很少想到讀讀課文;另一個原因是其他學科的任務較重,不少學生認為在語文上下功夫不如在其他學科上下功夫拿分容易。
閱讀教學中,不少教師忽略“讀”這一環節,而讀是學生主體地位的最好體現。不少教師熱衷于引導學生以獲取答案和結論為滿足。在讓學生草率讀過課文后,便迫不及待地就文章詞句提出一些問題,要求學生圍繞問題討論,表現了什么思想,給了我們什么教育。這種“啟發式”的教學表面上熱熱鬧鬧,實質上給學生的只是囫圇吞棗。這樣做的結果,即使再美的文章學生也會感到索然無味。
3.閱讀教學有著突出的應試特征
隨著新課程的推進,評價制度在不斷地改革,但現行的考試制度還是使閱讀教學出現了應試化的傾向。教師在教學時,自覺不自覺地會受到高考中考題型的束縛,把本來豐富多彩的文章內容解讀成了標準化、唯一化,限制甚至是扼殺了學生充滿著靈性的解讀,一個四五十人的班級幾乎是只要一個共同的思想。教師們還要根據考點設計大量習題和布置大量教輔上的作業,反復訓練學生,擔心非多練不足以鞏固學生一知半解的知識,非多練不足以彌補因缺少自讀而忽略的基礎與細節的知識,大量的各種形式的練習成了老師的法寶。這樣的語文閱讀教學往往以割裂為美,把各類不同文章的閱讀拘泥于“一背景、二段意、三主題、四特點”的教學模式,使本來充滿魅力與情味的閱讀變得枯燥無味、面目可憎。一切為應試而教,一切為應試而學成了閱讀教學的最終目的。
4.學生的課外閱讀量非常小
《語文課程標準》對七至九年級的學生提出 “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每學年閱讀2—3部名著。”的要求。所有語文老師都會要求學生閱讀大量的課外文學名著,但是效果卻往往不如人意。一個學期、一個學年過去了,課本上或老師要求閱讀的課外文學名著連一本都還沒有看的現象大有人在。根據課程標準編寫的課外必讀和初中生經典古詩文必讀等教學輔助讀物一學期或初中畢業后也是干干凈凈。學生之所以沒有閱讀有可能是因為“沒有興趣”,也可能是因為“不好看,沒意思”。
二、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對策
根據中學語文教學的現狀,我想可以從以下一些方面來改變中學語文的閱讀教學。
1.教師要長文短教,不要面面俱到
語文教材只是個“例子”,這在語文界已經基本達成共識。長文短教它更符合語文教學和語文習得的規律。長文短教給了學生更多的自由,更利于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清華大學附中特級教師韓軍老師說,一篇一千多字的文章,我們非要用兩到三課時上完,豈不浪費了大量的時間,語文的人文性怎樣體現?對此,不少教師也深有同感。劉國正老師在《〈藥〉的教學處理》中談到:“有些課文比較長,不可能從頭到尾講;有的課文雖然不長,但是沒有必要從頭到尾去講,只講其中一部分,舉一反三就可以了。舉個例子,《藥》比較難講,我看這篇小說把背景講一下,把中心思想說一說,生字生詞解釋一下,要學生從頭到尾讀它一遍,默讀、朗讀都可以,這些功夫是要做的。至于教師講課文,就不必從頭到尾講,只講最后一部分就可以了。”這就是“長文短教”的一種很好的例子,只抓重點和注意突破難點。如果面面俱到,那么導致的結果也許是不深不透,也許是肢解語言,浪費了學生的寶貴時間,使學生喪失學習語文的興趣。
2.要讓學生多誦讀多感悟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特別重視“讀”這一環節。不論何種文體,課堂上要每篇必讀,可以默讀、朗讀、吟誦,在讀中思考理解,并學會圈點批注,體會文章的意義和意境,要從停頓和語調的高低、強弱、緩急等方面給學生以指導。學生在反復吟誦課文中,必然會觸動他們的情感,使他們沉浸在作者所創造的藝術世界里,愛作者所愛,恨作者所恨,學生就會在不知不覺中把握全文內容,受到藝術熏陶,獲得美的享受。
3.要把課外閱讀落到實處
在網絡、電視吸引人們眼球的今天,如何把學生拉回到燈前安靜地閱讀呢?曾經有一位老師所教班級的大多數學生基本沒有閱讀體驗,更沒有閱讀興趣,為了改變現狀,他要求每一位同學購買一本《三重門》,當時《三重門》在國內引起極大轟動,剛發行即銷售一空,要求一個月時間內讀完,并且不斷跟蹤閱讀進度。一個月后,每個學生都驚呼原來世界上還有這么好的作品,許多學生開始崇拜韓寒,課外閱讀興趣陡增。從這一事例看來,學生不是不愛閱讀,而是沒有找到他們想讀的作品。因此,老師們就有必要指導學生閱讀一些學生們感興趣又具有一定價值的作品,把他們從網絡中拉回來,從電視前拉回來。不要擔心不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就等于沒有好好學習的上進心,讀金庸小說就是不務正業。課外閱讀同樣應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進行個性化處理,沒有必要一刀切,但是必須跟上相應的督促檢查,也可以設計課前3分鐘演講,讓學生介紹作品或分享閱讀的所得、所思。
部分教師認為課外閱讀是學生在課外完成的,沒有必要在緊張的課堂教學中提及課外閱讀作品,這是不足取的。課內文章的學習固然重要,但語文學習更廣闊的天地實際上在課外閱讀。課堂教學是為了提高學生閱讀其他作品的能力的,如果將課外閱讀邊緣化,那不是關上了廣闊的語文學習天地的大門。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講的就是大量閱讀對于提高語文素養的重要意義。
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現狀令人擔憂,但也不是不可改變的,只要我們不以應試為唯一目的,著眼于閱讀是伴隨人一生的活動,閱讀教學的收益就會更大,學生的語文素養也就會得到不斷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