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民族大學,陜西 咸陽 712082)
【摘 要】以馬克思主義與社會科學方法論為指導,分析說明美國學者戴維·約翰·法默爾在寫《公共行政的語言》這本書的過程中如何運用了社會矛盾研究方法、以實踐為基礎的研究方法和社會系統研究分析法三個方面的社會科學方法論,并舉例說明。在分析完該書所用社會科學方法論后,進而加深了對馬克思主義與社會科學方法論理解,認為社會科學研究者必須具備和掌握它,要把一切實踐活動與它結合在一起,引導社會科學活動科學地開展。
【關鍵詞】行政語言;矛盾研究;實踐研究
《公共行政的語言》通過運用一種反思性模式,將現代性和后現代性視作人類的兩種心靈模式并從這兩個維度對公共行政話語進行了解構式的對比研究過程中采用了眾多的馬克思主義與社會科學方法論,下面結合該書的內容對所運用的方法論進行分析。
一、該書采用了社會矛盾研究方法
社會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但每一個社會矛盾又是具體的、特殊的,研究社會矛盾必須注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論。具體體現如下:
1.統一性。
一方面,不論是現代主義抑或后現代主義的提出都是結合社會實際的公共行政現狀,通過定性定量的方法工具和理論繼承等多方面途徑,企圖構建一種能夠指導于社會公共行政實踐活動的理論模式;兩者都是公共行政理論發展史的重要組成部分,難以被分割的存在。另一方面,后現代主義理論的構建是建立在對后現代基礎之上的理論創新發展而來,不是憑空構造出來的,兩者的關系是一種變異化的繼承發展關系。
2.對立性。
該書主要通過5個章節來描述現代性的特殊主義局限、科學主義的局限、技術主義的局限、企業的局限和解釋學的局限等方面,強調現代主義的致命缺陷及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同時,作者指出必須結合實際,推翻原有現代主義理論,反思“官僚制”,形成后現代主義的新特征:想象、解構、非地域化和他在性。認為要解決好現今公共行政管理的困境必須從后現代主義進行反思和重新解構。后者的構建是建立在打破前者的理論框架和理論思想的基礎之上,并且這種對立性的運用貫穿于該書論述的始終,這充分體現了事務之間存在著對立統一地有規律地運動發展。
二、該書采用了以實踐為基礎的研究方法
實踐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認識發生和發展的基礎,也是社會科學研究的方法論基礎。書中的兩個對比理論深刻證明了以實踐為基礎的理論研究是有必要的。具體體現如下:
1.實踐檢驗和發展理論。
在書的前兩章,作者闡述了為何要提出后現代主義理論的原因,由馬克斯·韋伯提出的“官僚制”成為了當今社會廣泛應用的組織結構模式,但“官僚制”的固有弊端難以通過小修小補去解決現今公共管理改革的具體需要,進一步檢驗了現代主義并不是徹底完美的。要想推動改革公共管理和各國政府改革活動的良好發展,勢必需要一個新的公共管理理論來指導,而在分析現代主義作用下的國家碎片化、凌亂化,社會組織臃腫低效率等問題中,作者提出后現代主義,提倡以反思性語言模式對公共管理理論發展改革和國家社會的改革提供理論指導。當然,實踐檢驗理論,不是批判一切,而是客觀對待理論對實踐指導的消極和積極作用。對于現代主義,它也具有一些優點,只不過作者側重于現代主義的局限性。
2.立足實踐需要研究理論
作者提出后現代主義及其特征的反思性語言范式是當今公共管理學科和政府治理改革的迫切需要,當然,作者強調以反思性語言范式去看待公共管理活動,是建立在綜合現代主義存在的問題和怎樣推進政府改革發展的問題兩個方面,代表著作者在后現代主義方面與實踐和時代的發展同進步,真正了解實踐的需要、具有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勇于立足歷史潮頭,引領時代發展和進步。
三、采用了社會系統研究分析法
公共管理理論屬于上層建筑系統中思想上層建筑(意識形態)中的組成部分,從不同的側面、以不同方式反映特定的經濟基礎并為之服務。而研究社會系統的重要原則也同樣適用于公共管理理論研究活動。即公共管理理論研究具備整體性原則、結構性原則、層次性原則和開放性原則。具體體現如下:
1.將理論發展放置于一定的社會系統發展大環境中。該書主要通過現代性和后現代性的理論對比,強調后現代性對公共管理改革的重要性及反思性語言范式運用的必要性,這是在公共管理理論內部系統中的一次創新發展,屬于公共管理理論發展變革的一個重要分支,離不開其他社會系統的影響與制約,凸顯了作者系統地認識和完善公共管理理論發展的思想意識,為思想上層建筑系統發展提供一些新穎的想法和構想。
2.體現系統的整體性原則。看待一個事物不能只看一部分,更應該從整體入手,研究事物的發展變化,必須具備全局意識,大局觀念。該書所闡述的后現代主義不是描述后現代主義的某一方面,而是從產生背景到理論構想來源,到意涵的界定和具體指代的整體去研究和認識后現代,讓讀者可以系統地全面地了解和學習后現代主義的含義及特征,更好地辨別現代主義和后現代主義的實質區別及聯系。因此,作者在撰寫過程中具有較為系統的思想邏輯,使得該書整體性框架結構十分鮮明。
3.體現結構性和層次性原則。社會科學研究必須重視對社會結構的研究,通過優化結構的設計促進社會整體的發展,在當代社會實踐和社會科學研究中,結構性原則得到了廣泛地應用;同樣,進行社會系統的層次分析,重點在于研究系統各個層次上的特有屬性和特殊規律,研究各個層次上質的差異性進而揭示出其各組成要素所不具有而為系統所獨具的整體涌現性。對于該書的結構性和層次性原則的應用,要從文章框架布局和內容展開方式來談:第一,該書主要通過現代性和后現代性的對比,為了進一步強調為變革公共官僚制以及公共行政的世界提供了契機,引領讀者進入公共行政的思維和語言世界,作者采用先談現代性,而且花了5個章節來談現代性的局限性,然后再重點談后現代性的特征,根本不提其局限性,具有認為個性的編排恰到好處地闡述了什么是后現代性及其特征;第二,內容上,無論是談論現代性局限性還是后現代性的特征,作者都是將每一個局限性抑或特征單獨列出,結構看似分散實為緊湊嚴密,體現了作者嚴密思維和寫作的狀況。第三,結合第一和第二的論述可以看出,作者在體現嚴謹結構研究后現代性過程中,也伴隨著以現代性和后現代性各自為一個小系統,分別對兩者從宏觀闡述和微觀解說兩個層次來道出現代性的局限性和后現代性的特征等。
4.體現開放性原則。系統具有開放性,即系統與外界環境之間不斷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要求社會科學研究必須把每一個系統同它的環境聯系起來加以考察,使自己有開闊的研究視野。
總而言之,《公共行政的語言》之所以能夠出色實現它的價值,離不開作者對理論方法的指導。眾所周知,理論指導實踐,尤其是科學的理論指導實踐有利于推動社會實踐朝著既定目標前進。馬克思主義與社會科學方法論是一套正確且科學的理論思想體系,堅持和理解該理論與方法論,是作為一名社會科學研究者必須具備和掌握的理論思想體系,要把一切實踐活動與它結合在一起,引導社會科學研究活動科學有序地開展。
作者簡介:陸豪(1989—),男,湖北恩施人,現為西藏民族大學管理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民族地區公共管理。
注釋:
【1】[美]戴維·約翰·法默爾.公共行政的語言之官僚制、現代性和后現代性[C].吳瓊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1-300.
【2】楊春貴.馬克思主義與社會科學方法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