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景+仲天寶
(大連民族大學,遼寧 大連 116600)
【摘 要】本文從少數民族大學生在就業意向、就業觀念、就業能力等方面呈現的問題入手,分析問題成因,從社會、學校、學生個人三個層面對制約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的因素進行闡述和分析,從而探討解決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相關問題的對策,對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的針對性教育和就業指導提出建議。
【關鍵詞】民族院校;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
隨著社會的發展,就業問題不僅僅是經濟問題,更成為社會問題。少數民族大學生作為民族院校的主體,是少數民族區域發展不可或缺的人力資本,妥善解決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是少數民族高等教育持續健康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穩定的重要一環。
一、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過程中呈現問題
(一)行業性失衡
現階段,由于各社會各行各業的利益分配、福利待遇、社會保障的差異,造成少數民族大學生在選擇就業單位時,更愿意選擇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及經濟效益較好的大中型企業。而對于那些規模小的私營、民營企業,少數民族學生的態度則更多的是瞻前顧后,遲遲不愿簽約。根據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超過一半的學生表示“愿意”將去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工作作為自己就業單位的首選,僅有不到25.53%的學生愿意去民營企業工作,而這其中,將其作為首選更是寥寥無幾。
(二)區域性失衡
在調查中,很多應屆少數民族大學生中表示,希望自己畢業后留在大城市工作和生活,選擇去小城市和農村的比例僅占被調查者的很少一部分。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地點的這種區域性選擇,不利于我國各地區、各市縣經濟文化的均衡發展,并會在一定程度上加劇各地區、各市縣間發展的不平衡,一方面造成經濟發達地區人才供過于求,另一方面,邊遠及貧困地區人才匱乏,“低才高就”現象得不到有效緩解,不利于少數民族學生的合理就業以及國家和社會的長遠發展。
二、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中存在的問題的成因
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中出現的問題,主要原因可歸結為社會、學校以及學生自身等制約因素的相互作用,具體分析如下:
(一)社會層面制約因素
少數民族大學生獨特的生活風俗和信仰習慣使他們在找工作時需要考慮比漢族大學生更多的問題。首先,少數民族大學生受宗教信仰、生活習慣和文化差異等因素的影響,擇業空間小,流動性差。少數民族大學生在就業地域選擇上,會更多側重考慮是否影響將來的飲食生活、擇偶成家、宗教活動等等。其次,少數民族大學生大多保留自己本民族的語言、文字,但是現階段,用人單位的評價都是基于漢族學生為衡量標準,少數民族學生的獨特文化優勢無法得到體現和應用。最后,少數民族大學生大多來自偏遠的老、少、邊、窮地區,家庭經濟的困難讓他們承受著更大的家庭壓力、學習壓力和心理壓力,這些都導致少數民族大學生在本就不景氣的就業市場上沒有太大市場競爭力。
(二)學校層面因素
民族院校教育、管理理念還需要進一步完善。民族院校在培養少數民族學生的過程中,對于成績較差、學習態度不佳的學生存在過度幫扶現象。例如對于個別專業知識掌握難度較大的科目,在少數民族學生在成績上給予照顧,這種方式雖然有助于增強學習信心,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少數民族學生培養質量的下降,不利于少數民族學生學業能力的提高與培養。另一方面,民族院校在創業教育上均有所欠缺。部分民族院校對于鼓勵大學生創業缺乏相應的資金支持和設施保障,尤其在創業教育上的師資配備十分匱乏,講授創業知識的教師多為缺乏實際創業經驗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授課形式較為單一,多為純理論知識的講授。
(三)少數民族大學生自身制約因素
在調查過程中發現,一些少數民族大學生擇業行為和擇業價值觀出現一定偏差,主要表現在就業熱情不高、存在“等”“靠”的現象和就業期望值過高、功利化傾向嚴重。具體而言,一些學生對就業缺乏信心,甚至個別學生在畢業之后選擇回家待業,缺乏積極就業競爭意識,在面臨就業時不夠主動、錯失良機。還有一部分同學對考公務員十分狂熱,但缺乏準備,總是漫無目的報考,導致考上幾率不高。另一方面,有的學生片面追求高薪和高層次崗位,在調查中,在未就業的少數民族學生中,有將近60%的學生要求工作環境要好,月薪至少在4000元以上才感到滿意,此外,還有25.9%的要求月薪至少不低于3500元,而2015年中國人均可支配收入僅為每月1830元。此外,部分少數民族大學生專業知識掌握能力上有所欠缺,漢語、計算機水平偏低,難以得到就業單位的青睞。
三、解決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問題的對策建議
面對日益嚴峻的大學生就業形勢,社會、學校和學生個人都必須積極主動采取相應的措施。在社會層面上,努力提高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就業數量和就業質量,為少數民族大學生提供一個平等、公平、透明的競爭環境。政府相關部門應努力推進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就業立法,制定相關政策法律法規,保證少數民族大學生在就業擇業過程中的合法權益,保障他們在求職就業過程中不受歧視。其次,通過財政補貼、稅收等優惠政策,廣泛發動、引導社會力量,積極創造條件,為少數民族學生在非民族地區就業排除障礙。最后,增加對少數民族教育的投入力度,尤其對家庭經濟困難的少數民族學生,提供必要的學業獎勵和支持,增強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就業自信心,解決貧困少數民族家庭學生的后顧之憂。
當今社會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少數民族大學生在面臨就業這一問題時容易受到一些錯誤的價值觀的誘導。民族院校要通過校園文化建設,為少數民族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引導學生把自己的職業發展與社會的安定和諧、國家的繁榮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其次,應幫助少數民族大學生明確就業目標,避免少數民族大學生觀念上的陳舊、視野上的狹窄、思想上的不成熟。通過年級大會,輔導員個別談話,畢業設計教師引導等方式,讓少數民族大學生對目前自身條件和就業市場有正確的認識,找準職業定位。第三,加強校企合作,提高就業指導課程的多樣性。從實際出發,提高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就業能力。通過聘請有實際創業經驗的優秀校友或企業人士擔任創業教育客座教授,引進各類就業座談會、專家講座、模擬招聘會等方式,幫助少數民族大學生們提高面試技巧,豐富求職經驗,為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就業增加機會。
在少數民族學生個人層面,一是要努力學好專業課,注重對自身綜合素質的提高,同時,對自我要有正確的評價和認知,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就業期望值,保持良好的擇業心態,不等不靠,敢于競爭,勇于競爭。其次,少數民族大學生應轉變傳統就業觀念,在就業方向選擇上不要盲目跟風,在就業方向選擇上開闊眼界,大膽創業,結合當前國家、地區為大學生創業提供的優勢環境和條件,通過各地出臺的鼓勵大學生創業的優惠政策,把握就業機會,腳踏實地,積極、主動的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
作者簡介:仲天寶(1978—),男,漢族,碩士學位,助理研究員職稱,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馮景(1990—),女,蒙古族,碩士學位,講師職稱,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項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項目名稱:民族院校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項目編號:20150440。
【參考文獻】
[1]張久獻.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問題及對策研究.[J]. 2014(6).
[2]夏勁鋼.貴州省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就業困境和對策研究.[J]. 2009(12).
[3]張明錄.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就業現狀、存在問題及其對策.[J].職業時空. 2012(2).
[4]趙曉芳.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問題的特殊性及對策建議.[J].西北民族研究. 2009(8).
[5] 張久獻.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問題及對策研究.[J].中國大學生就業.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