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仁旭 周素蘭
[摘要]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動力。因此,培養具有創造力的一代新人應當成為時代的主旋律。生物學是一門實驗性學科,其中蘊含著豐富的創新素材,生物教師應充分發揮生物學的優勢,對學生進行創造力培養。
[關鍵詞]創造力;培養;生物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058(2017)05-0123-01
創造力是人類進行創造活動的能力。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創造力體現在利用雜交育種的原理,借助“三系法”,培育出高產優質的雜交水稻。遺傳學家沃森和克里克的創造力體現在利用模型建構的科學研究方法,憑借自身驚人的收集資料能力和完善的交流討論能力,構建出正確的DNA結構模型。生物學中蘊含著豐富的創新素材,教師應進行充分挖掘,積極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我認為教師可通過以下三點技巧來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一、捕捉靈感。記錄“熱線”
靈感具有突發性,即轉瞬即逝的“一閃之念”。“熱線”是指醞釀成熟了的想法和思路。當靈感與“熱線”構成一個統一體,就是寶貴的創新資源,是學生創造力的具體體現。
例如,我在講授“細胞分化的原因”時,很自然地告訴學生:“在個體發育過程中,不同細胞中遺傳信息的執行情況不同,特定的發育階段開啟特定的基因,由特定的基因施展影響,并關掉不相關的基因。誠然,細胞分化過程也受它所處的周圍環境條件的影響。正是因為不同基因的順序開啟和關閉,才使個體發育按程序進行,最后得到完美無缺的生物整體。”突然有學生發問:“人類能否關閉掉所有與衰老有關的基因,使自己長時間處于青年期,盡情享受青春之美?”這是我教學預設沒有考慮到的。于是,我及時調整教學思路,大聲地說:“你真是個聰明的學生,提出的問題最現實、最敏感,也最有價值。我們大家共同來思考一下這個長生不老、永葆青春的話題。”學生們的答案五花八門。最后,我告訴學生:“現在人們已經可通過改變外界條件,促進生物體的有利基因表達,抑制有害基因的表達,為人類自身造福了。2006年,兩位獲諾貝爾獎的美國科學家,對基因選擇性表達的機制做出了科學的解釋。他們經過多年的潛心研究,發現基因的選擇性表達是體內存在RNA干擾機制。至于什么是RNA干擾機制,其原理如何,就作為我們今天的課外作業,請同學們積極找尋答案。”當新靈感在學生頭腦中閃現的時候,我們應及時把它們捕捉并保存下來,這樣學生敏捷的思維品質和出眾的創造才能才能逐漸培養出來。
二、創造自由空間。提供創造力生長土壤
創造力的培養需要自由遐想和思維的空間。在生物教學中,教師要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興趣點,促使學生主動探究學習,發展其個性化的認知方式和思維特質,盡最大努力保護學生的奇思妙想和天馬行空的想象。
下面是我教學《細胞周期的表示方法》的課堂實錄:
有個學生把細胞周期畫成了扇形圖(圖1),問其原因,他說:“扇形圖法能表示細胞周期周而復始的特征,它是圓中有扇。”我說:“很好。”一個學生不同意,說:“直線圖法還好些。AB+BC或DE+EF為一個細胞周期(圖2),這種表示法簡明。”我馬上肯定了他的想法。又有一個學生說:“曲線圖法更好。如圖3,a+b+c+d+e為一個細胞周期,曲線圖法能反映出DNA分子復制過程和DNA含量變化規律。”我對他的說法大加贊賞。最后一位學生說:“以上3種方法均為常規表示法。柱狀圖法更全面、更科學,上海市的生物高考試題就用柱狀圖(圖4)。其優點是能夠全面反映各期經歷時間的長短與細胞數目的關系。圖中B組DNA含量在2C到4C之間,說明細胞正處于DNA復制時期;C組細胞中DNA含量已經加倍,說明細胞處在分裂期。其中A為DNA合成前期(G1期);B為DNA合成期(S期);C為DNA合成后期(G2期)及分裂期(M期)。此圖顯示細胞周期的G1期經歷的時間最長,分裂期經歷的時間相對很短,所以,在—個視野中,經歷時間的長短與細胞數目成正比。”
上述想法都是現實的、正確的和美麗的,都體現了學生綜合運用知識、奇思妙想的結果,都體現了學生創造力的進發。
三、積極積累知識。善于融通知識
現代科學技術正朝著既不斷分化又不斷綜合的方向發展。廣泛涉獵,博學多識,成為學生們共同的追求。而只有讓學生將知識靈活地聚合、置換、跳躍、碰撞,才能迸發出創造力的火花。
例如,按常規方法撕取的洋蔥表皮會卷在一起呈小筒狀,在水滴中展平是很困難的。對此,教師可以提問學生:“洋蔥表皮卷起的原因是什么?能否不按常規方法撕取表皮?”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融通知識,通過思考和實踐找出新的方法,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積極參與實驗探索的欲望,培養了學生的創造力。
總之,學生的創造力培養是一項長期的工作,教師不僅要有耐心和毅力,更需要對這項工作有深刻的認識和堅定的信念,并自覺地付諸實踐,使學生創造力的培養結出豐碩之果,為適應創新教育做出應有的貢獻。
(責任編輯 黃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