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淑媛+??
[摘要]我國經濟進入轉型關鍵期,而高等教育作為經濟轉型升級中的重要內容,如何在協同高等教育發展與地方經濟轉型之間的關系中,從科技教育文化支撐上來促進兩者的融合與發展。當前高等教育在面對經濟轉型時還存在諸多阻礙,尤其是在辦學層次上、學科定位上還存在結構性矛盾,難以從地域、文化、信息、資源、成本等條件來優化轉型方向,構建戰略性、綜合性人才培養體系。為此,文章就此問題展開探討,并提出改進對策和思路。
[關鍵詞]轉型期;高等教育;經濟發展;互動關系
[DOI]1013939/jcnkizgsc201650033
1引言
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在以傳統服務現代工業化生產進程中,面臨著新的結構性轉型難題?,F代大學制度的發展,奠定了英國持續三百年的世界強國地位,“洪堡改革”推動了德國綜合國力的迅速發展,世界一流大學群的構建促進了美國近百年來世界超級大國的經濟地位??梢?,高等教育在推進經濟轉型升級中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十三五”開局之年,我國經濟已經進入轉型關鍵期,高等教育如何從推進經濟轉型,從高等教育改革與轉型發展目標取向上來科學定位,迫切需要從處理好高等教育與經濟轉型的互動關系上來逐步展開。
2轉型期高等教育與經濟轉型的互動關系
從經濟轉型概念來看,必然與事物的結構、運行模式及人們的觀念發生直接的關系。對于轉型主體來說,不同主體必然需要與相應的客觀環境進行適應,并從服務于客觀需求上來動態優化轉型方向??梢?,轉型升級是主動求新求變的過程,也是一個追求創新與提升的過程。升級的目標不僅在于推進規模的擴大,還在于從經濟結構形態等方面來實現多樣性,滿足低級別向高級別的漸進提升。我國的高等教育在經濟轉型期同樣面臨轉型升級的迫切任務,特別是對于高校管理決策層來說,如何從辦學理念、辦學方針、辦學方向、辦學體制、人才培養模式及師資結構優化上,來順應外部環境的變化,從學科專業結構、課程設置及科研教學體系等方面來實現動態完善與創新,打破傳統高等教育發展模式的局限性,促進高等教育由低級水平向高級水平的轉變。
從互動關系來看,高等教育與經濟的轉型升級是互相促進、互相融合的。一方面,經濟的轉型升級,有助于促進高等教育需求的增長,提升高等教育的改革與投資方向;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發展,又強化了人們的受教育能力,優化了教育人才發展結構,突出了高等教育投資的個人收益率,也有助于實現經濟結構、人才結構的優化升級。當然,對于兩者的融合發展,還需要牽涉更多相關部門,特別是政府及經濟管理部門,需要從兩者關系的互動與融合中,通過制定相應的政策、法律及經濟制度來完善外部環境,為推動高等教育的轉型升級,實現高等教育對經濟轉型升級的智力支撐提供條件。
3經濟轉型期對發展高等教育提出的挑戰
經濟的轉型升級是綜合過程,其內涵也包括眾多因素。如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資本技術型產業的轉變,貼牌產業向委托設計生產的轉變,進而實現自主品牌創新,以及從產業關聯度及產業技術溢出效應上實現產業鏈的延伸等。各地在優化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通常圍繞第三產業為主導,優化服務業與現代制造業的融合,尤其是在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實行,鼓勵通過先進技術改造來升級傳統產業,提升產業發展高端化。而對于低端產業及生產環節相對滯后的產業,以退出市場或技術重組等方式來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促進產業集聚性、合理性、競爭性局面的形成。當前的中國經濟面臨轉型升級的關鍵期,高等教育在自身發展上也面臨更多挑戰。其主要阻礙因素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是辦學層次相對較低,尤其是高水平的研究型高校相對較少,而在教學科研型高校及教學型高校層級上,因學科門類缺乏優化,對師資結構、生源結構、教學體系、辦學條件還存在參差不齊的問題,反而制約了阻礙了高等教育總體層次的升級,降低了核心競爭力。
二是在辦學定位上與經濟轉型升級存在偏差。一些地方性高校,因過于倡導“地方性”“應用性”主題,在定位上往往發生錯位,特別是在教育機制落實上,與辦學主旨發生扭曲,缺乏對自身未來發展趨向的明確規劃。同時,由于高等教育自身定位的模糊性,使其無法在人才培養模式、科研、教育、服務社會及文化傳承等方面進行優化,陷入角色沖突而不能自拔。
三是在學科布局上存在結構性矛盾。高等教育的學科專業是體現高等教育發展方向的重要內容,盡管在國家經濟向高校硬件環境的投入不斷增多,高校學科專業數量及總量獲得大幅提升,但對于不同專業結構來說,傳統專業過于分散,新興專業缺乏集群優勢,文理基礎學科的主角地位未進行優化,反而限制了與經濟產業結構升級保持一致。
此外,在師資結構完善上,因高校自身師資多為教學、科研類方向,與經濟轉型升級所需的高水平應用型師資存在結構性矛盾。在擴充高校教師隊伍上,以擇優錄取的畢業生缺乏順應經濟發展的經驗,而企業及政府聘請的兼職師資數量有限,兩者在師資資源結構配置上難以形成有效互補。
4推進高等教育與經濟轉型升級融合的對策和建議
高等教育在發展上要把握機遇,要克服自身局限和不足,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從人才培養、輸送高技術、科研型創新人才隊伍上,來融入經濟轉型升級實踐中,突出高等教育與經濟轉型升級的融合與并進。
41強調人才培養體系的戰略性、綜合性優勢
從推進經濟轉型升級過程來看,人才是最基本的資源,也是最突出的難題。高等教育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陣地,更應該立足地域經濟發展實際,從人才戰略性、綜合性培養上滿足現代企業、服務業發展的人才需求,積極提升人才培養素質和能力,優化人才培養目標和定位方向,特別是對新興行業人才需求的調整,要從課程體系、師資結構、人才實踐素質及就業需求上,來融合產業需求對高等教育的關系,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力度,培養經濟轉型需要的合格人才。
42注重對科研創新人才的服務與引領
現代產業結構升級,催生了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生物工程、節能環保、海洋工程等戰略性產業的快速發展,高等教育要緊扣地方經濟發展實際,從人才隊伍建設上,明確改革方向。一方面加強對優秀行業師資人才的引進,從待遇上、科研條件等方面來增強高校師資隊伍水平,尤其是向重點產業、重點學科的傾斜,要從領軍人才、拔尖人才和團隊建設上為高校科研提供人才保障。另一方面注重學科建設、專業建設與實訓、實習條件的改善,特別是在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建設上,要從地域性經濟轉型升級發展需求上,鼓勵高校完善和組建重點實驗室、特色專業建設,并從政策、法律、政府支撐、資金投入等方面來促進科研與教育創新體系的融合。
43強調中外教育合作關系的拓展
國際化辦學是實現高等教育轉型升級的有效途徑,也是發揮國際化人才優勢的重要方式。一方面從世界一流高校引進國際化師資,來打造和培養自身學科專業優勢;另一方面積極通過與國外高校的合作辦學,以共建實驗室、開展人才交流、師資培訓、學歷學位認證、互派留學生等方式合作,來深化與國際高水平高校資源的對接,來促進自身教育教學體系的完善。
5結論
轉型期不僅僅是經濟的長足進步,更是教育、社會、服務等眾多領域的深化變革,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與教育資源、社會資源、服務資源的優化配置意義重大。從高等教育與經濟發展的關系來看,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注重科研人才培養、深化中外教育合作關系,必然能夠發揮高等教育的導向與基礎性作用。
參考文獻:
[1]周光禮國家工業化與現代職業教育——高等教育與社會經濟的耦合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3)
[2]楊天平,劉召鑫中國高等教育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的分析比較[J].高校教育管理,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