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玉芳
【關鍵詞】 小學生;德育;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04—0029—01
學校對學生來說就是一個社會,在這個社會中每個人的性格都不同。而老師作為這個小社會的引導者、組織者,要根據不同的學生時時變換自己的角色,采取不同的德育方法。比如,在單親孩子面前,老師可以是他的父親或母親;在自卑的孩子面前,老師可以是他的朋友和伙伴等等。每個學生都是一張白紙,他們的世界里顏色單一,沒有丑惡,作為老師,我們只要在工作中,根據不同時間、地點,扮演好嚴父、慈母、老師、朋友等角色,就會使學生感到溫暖、親切,使他們學習、生活在一個充滿愛、滿是陽光的世界。久而久之,讓他們也擁有一顆陽光的心靈。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愛是教育的基礎
可以說,每一個老師都應該是塑造學生心靈的建筑師,如果老師沒有愛心,那塑造的孩子心靈也不會有愛,甚至會扭曲孩子的心靈,阻礙孩子健康成長。作為一名教師,我們要對學生進行有計劃、有目的地引導、感化、陶冶,而不是命令式的要求與呵斥。小學生畢竟都是6~12歲的孩子,要讓他們在學校有家的感覺,在老師身上看到父母的影子,感受到父親的嚴厲,母親的慈愛,他們就不會有孤單、疏離感。那么,他們的童心也會受到一定的感化,產生愛老師、愛同學的心理需求和愿望。
一個學校的風氣是由教育決定的,也是由學生決定的。要樹立良好的校風,教師不但要在工作中用愛心、細心呵護、感化學生,也要用學校的規章制度去約束他們,讓學生知道哪些事情能做到,哪些方面還需要注意改正。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一個人只有在有效的約束下,才能健康發展,快樂成長。比如,我們在一些常規的活動訓練中,要用愛心去關心學生,使他們不受傷害,也要按照一些訓練規則,讓學生通過訓練懂得如何和同學們協調配合,維護集體的榮譽。這樣既能使學生有犧牲自我、服務集體的思想,也會培養學生自我約束的能力,形成良好自制的習慣,讓他們的言行合乎新時代下的陽光少年。
二、讓學生在角色實踐中受到教育
在一些角色的實踐中,要讓學生正確認識自己,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所以,在小學德育工作中,我們要針對當下小學生對事物的認識能力及道德發展水平,讓他們在不同的角色里,重新認識事物,樹立自己的道德。比如,現在有些學生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家里,都比較自私、缺乏同情心,沒有責任感,以自我為中心,長此以往容易滋生出一些不良行為習慣。針對這樣的學生,我們就要為他們設計一些生動、有趣的融入德育的活動,使《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在學生心里變得具體、形象。如,針對低年級的學生,我利用《 給爸爸倒杯茶》《媽媽,我來釘鈕扣》《我能把教室掃干凈》等教育小品,讓他們在有角色中感受愛家人、愛同學以及愛自己生活環境的力量,進而提高自己愛家人、愛老師、愛同學的意識和行動。在中年級的德育活動中,我安排一些平時紀律較差的學生擔任紀律評比監督員;讓個性強但較自私的學生擔任圖書管理員或生活委員,促使其參加“獻愛心服務”的活動;讓曾有過一些不良行為的學生擔任班級物品管理員,使他反省自己的過錯。通過這樣的角色感受,能讓學生充分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努力改變自己。同時,還能讓學生在觀察別的同學的角色中,學會更多樹立自己道德、思想的積極方法,讓學生在無形中提高自己的素養和成績。
三、用表揚的方法激勵學生
教師在實際德育工作中要以表揚為主,學會賞識教育。每個學生都是一件值得欣賞的“藝術品”,學生想成為什么樣的人,完全取決于學生自己的選擇,我們要做的就是發現他們美好的一面,積極向上的一面,鼓勵他們樂觀地面對人生,對自己負責,做自己命運的雕刻家。為此,教師要恰當地運用表揚,使學生的積極因素像原子裂變一樣發生連鎖反應。教師要用期待、發展的眼光看學生,做到多表揚少批評,多鼓勵少指責。我們在工作中要用誠摯的情感去熱愛、尊重、信任、理解每一個學生,要運用情感和愛心來引導教育學生。一個學生如果某一次成績好,或者某一次作業整齊等,如果作為老師的我們不聞不問,視而不見,那么學生就會產生消極心理,覺得一切無所謂。美國心理學家威普·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則就是希望得到別人的賞識。”所以,作為一名教師,要及時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及時給予他們肯定和評價,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快樂,進而產生積極的態度。就算是學生犯了錯,我們也要用夸獎的方式使他們心甘情愿地改正。
(本文系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小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模式研究》研究成果之一,課題編號為GS[2016]GHB1125)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