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謙
【關鍵詞】 新課程;語文教師;職責;動機;
自學;創新;質疑;藝術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
04—0084—01
在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下,語文教學應當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對于耕耘在語文教學第一線的教師來說,無疑是一個極大的機遇和挑戰。新形勢下,廣大語文教師應當充分認識到自身的責任,以更加積極的態度,主動作為,適時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為語文新課改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一、激起學生學習動機
許多人形成了這樣的思維定勢:一提到誘發學習動機,馬上會想到精致的課件或精彩的導入,認為喚起學生的興趣,很多時候靠學生喜歡的內容來吸引他們。固然,這是一些可行的辦法,但筆者認為,要想真正激起學生對教學活動的參與欲望,使他們產生發自內心的思索、深入研究的動機,更重要的來自學生發自內心的對思索、研究的需求,而這種需求往往來源于學生在閱讀中對問題的發現,來源于學生問題意識的養成,并同時能夠做到創設條件保證學生的好奇心、探究欲望得到滿足。因此,教師的教學設計首先要考慮如何激起學生內心深處的學習動機。
二、增強主動學習能力
葉圣陶先生說:“學生學習的正確方法應當是把要學的東西自己去領悟出來,而教師的任務就是引導和幫助學生去領悟和創造這些東西。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的激發者、輔導者、引導者以及具有各種能力和富有積極個性的培養者。”因此,教師應當積極轉變角色,真正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機智而靈活地運用各種手段,激勵學生的學習意向,啟發思維,點撥疑難,指點方法等。讓學生自己想學、會學,想懂、懂想,促使學生的心理活動積極有效地進行和健康的發展。
三、發揮學生創新能力
愛因斯坦曾說過:“如果把學生的熱情激發起來,那學校所規定的功課,會被當作一種禮物來接受。”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建立相應的激勵和約束機制,根據教學總目標和分類目標,分清主次、抓住重點,在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的基礎上,關注學生的不同興趣、表現需要,采用生動活潑、靈活多樣的方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充分參與教學活動,且充分發揮自主創新能力。此外,我們應當重視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心理變化,關注學生興趣的轉移,并在合適的時機給予正確的評價,這樣有利于學生建立濃厚的學習興趣,激勵學生的上進心,能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和感情的升華,起到很好的激勵作用,讓學生在成功的喜悅中獲得成功的動力。
四、培養語文質疑精神
現代教育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就要讓學生養成質疑的習慣。語文教師要勇于擔負起打破傳統教育思想束縛的開路先鋒。其一要培養學生懷疑、批判的精神,不迷信教師、教材、乃至專家。教師要超越自我,敢讓學生向自己挑戰。培養學生的批判精神,主要是從我做起,做好自我批評,為學生做好示范。其二,在教學中讓學生個性化解讀文本,多讓學生談自己的感受,說自己的想法,只有這樣學生主體性才會得到體現,才有可能把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起來。
五、做藝術感染的使者
人文精神不能靠教師的強行說教傳給學生,這樣做會適得其反,人文精神傳輸重在熏陶、感染。因此,語文教師不能只懂一些漢語知識或修辭等一些語文理論知識就行,要不斷加強自身修養,培養良好的人文精神,這們才能把自己的人文精神滲透到學生身上。教師要做好藝術感染的使者,要在這幾方面加強修養。首先是情感上要豐富而真誠,“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可以說語文教學是情感教學,主要體現在學生與作者、學生與教師、教師與作者及學生與學生的情感交流上,通過交流來感受對方情感上的美,使學生受到熏陶,從而內化為自己的思想情感。其次在言行上要有風度。言的風度即指教師的語言要有感染力,這主要包括語言的運用和表達上要有藝術性。行的風度主要一點就是用自己的行動來教育學生,做學生行為的表率。最后語文教師要有較高的藝術鑒賞能力和藝術修養,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引導學生發現教材以及生活中的美,才能引導其感受美、創造美。
總之,新課改下的語文教學是以興趣為中心,要求教師從“傳授者”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教學中教師要利用多樣性、藝術性、趣味性、新穎性的教學活動,不斷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使學生在學習、生活、社會的變化繁榮中獲取時代特色的新鮮材料,豐富自己的語文知識。只有教育工作者敢于創新,才能促進新時代的教育改革,才能深切感受到創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