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等教育的發展既要與時俱進地適應社會的需要,又要恪守高等教育自身的內在規律。高等教育的適切性是一個不斷發展的動態過程,對高等教育適切性的探討有助于我們更好地把握當下高等教育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高等教育;適切性;歷史發展
[DOI]1013939/jcnkizgsc201650246
1高等教育的適切性
高等教育包括“由大學或其他由國家主管當局批準為高等院校的教育機構提供的所有各類中學后的學習、培訓或研究培訓”。高等教育的適切性,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歸納來自世界各國的不同經驗以及各會員國、各政府間組織和非政府組織、高等教育當局、決策者和研究人員所表達的觀點后,于1995年在《關于高等教育變革與發展的政策性文件》中提出的高等教育三大理念,即適切性、質量觀與國際化之一,“適切”即適應,切合。
高等教育的適切性對外指高等教育是否適應、切合社會發展的需要,對內指是否與高等教育使命相一致,是否與教師的要求和利益相矛盾,是否適應、切合學生的身心發展需要。
2高等教育適切性的歷史發展
高等教育適切性是高等教育在人文主義和人本主義的孕育和倡導下,在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的大力推動下,在高校不斷改革和創新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的。
21中世紀高等教育適切性已見雛形
正規的高等教育始于中世紀。在此以前,高等教育主要是一些修辭學校和早期大學以及一些主教和僧院學校所實施的教育。這些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治人治國的統治者、官吏和高級僧侶等。雖然也對人的各方面素質的發展有所強調,但總地來說,教育內容嚴重脫離生產,高等教育是貴族和僧侶的特權,因此,可以說此階段的高等教育除了滿足少數統治階級和特權階級的統治的需要外,基本上沒有什么社會和個人的適切性可言。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以手工業和商業為中心的城市開始形成,世俗性的正規大學——中世紀大學開始建立。這些大學主要是一種學者行會,其初衷是志趣相投的學者們對知識的追求,滿足一種精神上的需要。其目的在于傳播知識,并為少數關鍵性的行業提供訓練。可見,中世紀大學的主要功能是追求和傳播知識,其適切性主要表現在對一些學者個人的精神追求和需要上,但同時它也為少數關鍵性的行業提供訓練,因此可以說中世紀的教育在為社會的服務方面的適切性已見雛形。
22文藝復興時期的高等教育適切性稍有發展
從14世紀末起,資本主義開始在西歐萌芽,新興的資產階級對教育有了自己的要求,他們倡導人文主義新教育。在個人的培養方面,新興的資產階級挖掘了亞里士多德“自由教育”思想,認為教育是“自由人”的特權,目的是發展自由人的高貴人性,它不是也不應該是一種職業的準備,教育應使人“自由”,使人文雅。雖然也有不少人文主義新大學開辦了一些醫學等自然科學方面的課程,但古典文學、哲學、希臘文等人文學科仍是大學的主要課程,因此總地說來,文藝復興時期的大學教育也與生產實踐相脫離,這種脫離對以后的大學影響非常之大,以至于到了當今社會仍有不少大學還不能擺脫這種不切實際的思想樊籬,即不能很好地與社會生產和諧發展,推動社會的經濟發展。
2317~18世紀高等教育適切性有較大發展
大學與社會生產相脫離的狀況直到17世紀資產階級革命以后才開始慢慢發生變化。德國是促成教育與社會相結合最早的國家之一,在17世紀哈勒大學就率先向舊大學的經院主義發起挑戰,改革課程和教學的內容,創立新的教學方法,建立實驗室和陳列室,到18世紀德國大學已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大部分西歐北美國家的高等教育都是在18世紀以后才發生較大變化的。例如法國在18世紀創辦了公共工程中心學校,俄國創立的彼得堡礦業學校,還有英國的“新大學運動”。
2419~20世紀上半葉高等教育適切性得到極大發展
西方國家高等教育的大發展多發生在19~20世紀。一方面由于人們生活水平已獲得一定程度的提高,中等教育已基本普及,人們的民主平等意識也開始覺醒,使得大眾對高等教育的需求大大增加;另一方面由于科學技術和社會生產力飛速發展,不僅生產實踐亟須大量高級人才,也需要高校不斷地進行高、精、尖技術的鉆研,所有這些都推動了高等教育與社會生產的進一步結合,高等教育的針對性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今天,不少發展中國家也正朝著這個高校與生產相結合的道路上前進。
25“二戰”后高等教育適切性的發展
兩次世界大戰促使人們對科技發展和教育的得失進行反省。人們首先肯定了教育和生產的相互結合對經濟發展所產生的巨大的推動作用,強調高校要進一步加強其為社會服務的功能。隨著民主、人權、平等和人本主義思潮的興起,人們也愈來愈清醒地發現由于過于關注教育與生產之間的經濟關系忽視了教育的其他功能所產生的后果:忽視了人的能力的全面培養,壓抑了學生的個性和創造性的發展,使高等教育在促進個人的全面發展要求方面不夠完善。
1998年在巴黎召開的題為“21世紀的高等教育:展望與行動”的首次世界高等教育大會就提出:高等教育要“培養非常合格的畢業生”。培養創業技能與主動精神應成為高等教育關心的主要問題,畢業生將不再僅僅是求職者,而首先應成為工作崗位的創造者。
3高等教育針對性的現實回歸
現在高等教育的適切性比以往更強調高等教育為社會服務的功能;強調高等教育對整個人類社會的功用,要求高等教育要為減少貧困、保護環境、改善衛生保健和營養服務;強調培養人的全方位的能力,使學生成為工作崗位的創造者。
高等教育機構尤其是大學,是整個社會的良心機構,它的發展既要立足于當下更要顧及長遠的未來。要提高當今我國高等教育的適切性至少需要做到如下五點:一是高等教育要在教育規模、教育形式、招生方式、招生標準等方面作相應改變,以適應社會和個人對教育的更多更高的需求;二是根據社會和市場需要及時調整、創設新學科,使高校所設的專業能切合不斷變化的社會經濟發展,而不是脫離生產實踐;三是樹立新的教師觀和學生觀,改進教育教學方法,運用先進的教育教學技術,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四是高校要加強與職業界的聯系,鼓勵產學研合作,既能獲知市場的最新需要,又能利用職業界的實踐經驗為教育教學服務,提高人才培養的效率和效果;五是為了整個社會的發展,也為了高校自身發展的需要,高校應搞好科研工作。高校是高級人才的集中地,擁有比較先進的教學和科研設備,要充分發揮這一優勢,成為高、精、尖技術的開拓者。
對高等教育適切性的探討使我們意識到高等教育雖然不能完全兼顧各方面對于教育的不同需求,但至少我們已經明白了高等教育發展的方向。事物是不斷發展的,高等教育的適切性也將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對高等教育適切性的不斷總結和研究將有力地促進高等教育為全人類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于承認高等教育學歷與資格的建議[Z].1993
[2]申培軒論高等教育的適切性及其質量觀[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2002(12)
[3]滕大春外國教育史新編[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325,328,333
[4]肖建芳國際視野中高等教育針對性的發展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6(9)
[作者簡介]周菊菊(1987—),女,漢族,河南信陽人,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