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紅
【內容摘要】在平時文言文教學中,教師應重視文言語法的有效滲透,注意將文言語法知識潛移默化于文言文教學中,從而培養學生文言文語感,提升學生閱讀和理解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關鍵詞】文言文教學 滲透 文言語法 提升 閱讀能力 鑒賞能力
了解和掌握文言語法知識是學習文言文的基本要求,然而純粹的語法知識教學過于單調枯燥,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熱情。因此,在平時文言文教學中,教師應重視文言語法的有效滲透,注意將文言語法知識潛移默化于文言文教學中,從而培養學生文言文語感,提升學生閱讀和理解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對此,筆者從自身教學實踐入手,就初中文言語法滲透教學策略提出了幾點建議,以供參考。
一、朗讀中滲透文言語法,指導朗讀技巧,把握文言語法規律
朗讀是培養語感、積累詞匯、理解文句和意蘊的重要手段。在初中文言文教學中,教師要重視朗讀,借助文言文朗讀技巧指導,通過音韻的高低,虛詞的停頓,特殊句式的語調、語氣、語勢的變化節奏等有效滲透文言語法知識,從而培養學生文言文語感,幫助學生掌握文言文句式結構,把握文言語法規律,學會舉一反三,促進學生文言文理解能力的提升。
一方面,教師可以通過加強“古二今一”型詞語,特殊虛詞的停頓、語氣、語調變化的朗讀指導滲透文言語法知識,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文言文句式結構。如,《〈論語〉八則》一文“可以為師矣”中的“可以”一詞,屬于典型的“古二今一”型詞語,在現代用語中,“可以”常常表示一個詞語,讀時應合讀,而在此句中“可以”卻代表“可”和“以”兩個詞,含有“可以憑借”之意,因而我們在朗讀時應注意“可”和“以”兩詞之間的停頓,即讀成“可/以/為師矣”。
另一方面,教師可以通過正音滲透文言基本語法知識。如陶淵明《桃花源記》一文,最后一句“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中的“語”字應讀作“yù”,名詞活用為動詞,表示“告訴”的含義。這樣,通過正音滲透文言語法知識,不僅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了文句含義,而且加深了學生對詞類活用知識的掌握。
二、翻譯中滲透文言語法,比較歸納,掌握文言語法現象
文言文翻譯是文言文學習的重難點。在初中文言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文言翻譯有效滲透文言語法知識,通過對文言文特殊句式與現代漢語句式的對比分析,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等文言現象的梳理、歸納和總結,從而幫助學生掌握文言文語法現象規律,提高學生的文言文理解和翻譯能力。
以特殊句式為例,特殊句式是學生在文言文翻譯中遇到的一個重要瓶頸。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文言特殊句式與現代漢語句式進行對比分析,靈活巧妙地滲透文言語法知識,幫助學生排除理解障礙,突破翻譯瓶頸。譬如,《馬說》中“只辱于奴隸人之手”,該句句式結構為被動句式,在翻譯時可將其與現代用語中的“大家見笑了”有機結合起來;《陋室銘》中的“何陋之有”一句屬于賓語前置句式,在解讀時可將其與現代用語“時不我待”加以聯系起來;《愚公移山》中的“甚矣,汝之不惠”,是一種主謂倒裝句,在理解時可將其與國歌中“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進行對比聯系,這樣,通過對比、分析、整合、聯系,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又發展了學生聯想和推測判斷能力,增強了學生文言文理解和翻譯能力。
再如,名詞作狀語作為文言文詞類活用中難以把握的語法現象之一,也是文言文翻譯的障礙點之一。它的最大特點是作狀語的名詞必須放在謂語動詞的前面,對動詞起著直接的修飾和限制作用。如《狼》一文中“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其“犬”字,名詞作狀語,表示“像狗一樣”;《愚公移山》“箕畚運于渤海之尾”中的“箕畚”一詞名詞作狀語,表示“用箕畚”;《鄒忌諷齊王納諫》一文,“能面刺寡人之過者”一句中的“面”字名詞作狀語,有“當面”的意思。
三、遷移中滲透文言語法,強化訓練,提升文言語法技能
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還應注意文言知識的遷移訓練,借助閱讀遷移巧妙滲透文言語法知識,引導學生學會融合貫通,做到學以致用,從而提高學生文言語法技能,培養學生知識遷移以及綜合運用的能力。例如,在教學《愚公移山》一文時,筆者設計了這樣的閱讀遷移拓展練習:
試讀下列語段,完成文后習題。
甲乙兩生共讀愚公移山生甲掩卷而長息曰甚矣愚公之不惠年且九十而欲移山山未移而身先死焉能自受其利乎生乙曰愚公之移山也蓋為子孫造福非自謀其私也故以利己之心觀之必謂愚公為不惠若以利人之心觀之則愚公乃大智大勇之人也生甲亡以應生乙復曰今欲變我貧窮之中國為富強之中國其事之難甚于移山若我十億中國人人人皆為愚公則山何苦而不平國何愁而不富生甲動容曰善哉君之所言愚公不愚我知之矣。——錢夢龍
(1)請給上述語段加上合適的標點符號。
(2)試比較下面括號中的字,并解釋它們在句中的不同意思。
①(焉)能自受其利乎
②無隴斷(焉)
①(以)利己之心觀之
②生甲亡(以)應
(3)正確翻譯下列句子:
①山未移身先死矣,焉能自受其利乎?
②愚公之移山也,蓋為子孫造福,非自謀其私也。
③其事之難甚于移山。
總之,文言文是中華文化的精華和瑰寶。在平時文言文教學中,教師應重視文言語法的有效滲透,幫助學生把握文言語法規律,學會觸類旁通,從而提升學生文言文閱讀能力和鑒賞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建湖縣城南實驗初中教育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