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穎玲 唐曉華 吳紅鈴
[摘要]目的分析中西醫結合療法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療效及對凝血功能、炎性因子水平的影響。方法選取uc活動期患者20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100例。對照組患者采用單純西藥治療,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療法基礎上加用中藥灌腸治療。對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進行評價和比較。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凝血酶原時間(PT)、血漿纖維蛋白原(Fib)、D二聚體(D-D)等凝血功能指標進行檢測和比較。對兩組患者的血清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6(IL-6)、白細胞介素(IL-8)水平進行測定和比較。結果觀察組和對照組的臨床有效率分別為96%和76%,觀察組的臨床有效率和療效均優于對照組,兩組之間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的血漿Fib水平和血漿D-D水平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且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血漿nb水平和血漿D-D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各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且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各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應用中西醫結合療法治療uc,能夠顯著提高治療效果,糾正患者的凝血纖溶功能失衡,降低炎癥反應程度,有利于促進患者康復、減少并發癥、改善患者的預后。
[關鍵詞]中西醫結合療法;潰瘍性結腸炎;療效觀察;凝血功能;炎性因子
[中圖分類號]R574.6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0616(2016)23-82-05
潰瘍性結腸炎(UC)是一種慢性、非特異性的直腸或結腸炎癥性疾病,主要病變部位為直腸、結腸黏膜和黏膜下層,病變一般從遠段結腸開始而后逆行發展至結腸近段,嚴重者可累及全結腸、末段回腸,病灶呈連續性分布。臨床癥狀以黏液、膿血便等消化系統的癥狀為主,多合并有腸道外疾病。UC在歐美人群中比較多發,而近年來我國人群的UC發病率也呈現上升趨勢。由于UC發病和進展的確切機制目前尚未完全闡明,因而缺乏治療的特效藥物。大部分UC患者能夠通過內科治療得到顯著緩解,但重度潰瘍性結腸炎(SUC)的預后不佳,雖然激素治療大幅度降低了SUC患者的死亡率,但仍有約30%的SUC患者對激素治療不敏感,即使在治療技術不斷進展的情況下,SUC患者的病死率仍在1%左右。近年來的大量研究證實,UC發病和進展與基因型、免疫系統異常、腸道微生物群失調等關系密切,因而臨床醫生的內科治療策略主要是從這些機制的角度進行考慮,目前臨床上針對UC的西醫內科治療手段主要有5-氨基水楊酸、免疫抑制劑、生物制劑等,但長期應用時存在藥物毒性、過敏反應等副作用,因此,抗生素、益生菌等輔助治療及干細胞移植、糞菌移植、CO灌腸等新型治療方法在近年來被嘗試性應用于臨床研究。中醫藥治療也是UC治療中的重要輔助手段,在近年來的臨床實踐中,臨床醫務人員將中藥口服、中藥灌腸、針灸、穴位貼敷、穴位埋線等中醫方法應用于UC的輔助治療,均收到了顯著的治療效果,證實了在UC治療中應用中醫藥方法具有復發率低、療效肯定、不良反應小等諸多優點,這也成為UC治療研究領域的熱點課題,但近年來針對中醫治療對UC患者的凝血功能、炎癥反應等活動期病理機制的相關研究并不多,基于這一現狀,本研究針對中西醫結合療法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療效及對凝血功能、炎性因子水平的影響進行了研究和分析,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醫院收治的UC活動期患者200例作為研究對象,所有納入均患者符合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于2007年制訂的UC診斷標準,并均經結腸鏡檢查確診,所有患者均無行手術治療指證并接受內科治療。排除合并重大創傷、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病、凝血功能障礙、惡性腫瘤的患者,排除合并有心肝腎等重要器官功能不全及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的患者,排除入組前3個月應用過抗凝血藥物的患者。應用隨機數字表將納入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100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構成、病情分級、病變部位、病程等方面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所有納入患者均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方案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1.2治遼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單純西藥治療,給予口服美沙拉秦緩釋顆粒(艾迪莎,規格500mg×10袋,H20143164,上海愛的發制藥有限公司)治療,用量為每日4次,每次1g,對于中度或重度患者,酌情給予激素治療。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療法基礎上加用中藥灌腸治療,方劑為黃柏、地榆、白及、三七粉、烏梅、丹參、黃連、訶子肉、珍珠粉各10g,以水煎后混合濃縮至200mL,于睡前排便后灌腸,確保藥物在腸道內保留時間在20分鐘以上。兩組患者均連續治療30天。
1.3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進行評價,療效評價標準為:顯效:經治療,患者所有癥狀消失,腸鏡檢查腸黏膜恢復良好,大便次數及形態恢復正常;有效:經治療,患者臨床癥狀得到顯著改善,大便的次數明顯減少,形態有所改善,腸鏡檢查可見腸黏膜炎癥表現明顯緩解;無效:經治療,患者臨床癥狀未見好轉或呈加重趨勢,腸鏡檢查腸黏膜炎癥表現未見緩解或出現加重。以療效為“顯效”或“有效”為臨床有效。于治療前、后采集兩組患者的空腹外周靜脈血樣本,應用全自動凝血分析儀(日本Sysmex公司生產)對兩組患者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凝血酶原時間(PT)、血漿纖維蛋白原(Fib)、D二聚體(D-D)等凝血功能指標進行檢測和比較,應用全自動免疫分析儀對(德國西門子公司生產)對兩組患者的血清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6(IL-6)、白細胞介素(IL-8)水平進行測定和比較。
1.4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22.0 for Windows統計軟件對所有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的形式表示,兩組之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進行處理,同組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進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的形式表示,應用x2檢驗進行處理,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和對照組的臨床有效率分別為96%和76%,觀察組的臨床有效率和療效均優于對照組,兩組之間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2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凝血功能指標的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APTT、PT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同組內患者治療后的APTT和PT較治療前未見顯著改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前的血漿Fib水平和血漿D-D水平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的血漿Fib水平和血漿D-D水平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且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血漿Fib水平和血漿D-D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3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的各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的各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且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各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3.討論
本研究結果顯示,接受中西醫結合治療的UC患者的療效優于接受單純西藥治療的UC患者,這提示了應用中醫輔助治療能夠顯著提高UC的治療效果,具有良好的臨床療效。本研究結果與近年來的一些研究成果相符,在這些研究中,研究者發現,對于UC患者應用中醫治療方案進行輔助治療能夠更加顯著地改善患者的腹瀉、腹痛、里急后重等臨床癥狀和中醫癥候評分。根據李毅等對近35年來國內公開報道的UC辨證分型文獻研究結果,UC常見的中醫證型依次為大腸濕熱證、脾胃虛弱證、肝郁脾虛證、脾腎陽虛證、寒熱錯雜證、血瘀腸絡證和陰虛腸燥證。從中醫醫理來看,UC并不只是結腸局部的病變,而是一種臟腑失調在腸道局部的表現,屬“泄瀉”“休息痢”等范疇,其治療需要從中醫辯證的“整體觀念”出發,及時糾正臟腑功能障礙、調節陰陽平衡失調,從氣血瘀滯、濕熱內蘊、脾腎虧虛、寒熱錯雜等病機著手論治。基于上述考慮,本研究選取了黃柏、地榆、白及、三七粉、烏梅、丹參、黃連、訶子肉、珍珠粉等作為中藥灌腸方劑配伍。其中,黃柏性寒而沉、清熱燥濕作用較強,具有清熱燥濕、瀉火除蒸、解毒療瘡的功效,多用于下焦濕熱癥候的治療,近年來的研究結果顯示,將復方黃柏液與美沙拉嗪、復方谷氨酰胺等西藥聯合用于UC的治療,能夠提高針對濕熱下注型UC的治療效果。地榆具有涼血止血、解毒斂瘡的作用,常用于凝血、止血,在臨床上多用于各種炎癥、痤瘡、壓瘡的治療,近年來的研究證實,將地榆與血竭等中藥聯合應用進行灌腸治療,能夠顯著降低UC患者腸鏡檢查的疾病互動度評分和內鏡評分,改善UC患者的腸黏膜愈合效果。白及具有收斂止血、消腫生肌的功效,臨床上多用于外傷出血、瘡瘍腫毒、潰瘍疼痛、湯火灼傷、皮膚皸裂等外科疾病的治療,可發揮抗菌、止血、抗潰瘍、抗纖維化、抗氧化、促進傷口愈合等作用。相關研究結果顯示,應用以白及為君藥的中藥方劑治療UC,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并降低患者的紅細胞沉降率。三七性甘、微苦,具有化瘀止血、活血定痛、補虛強壯的功效,相關研究證實,對UC患者應用三七粉直腸滴注進行輔助治療,能夠發揮止血散瘀、消腫定痛的作用,具有確切的療效。
本研究結果顯示,中西醫結合治療能夠更加顯著地恢復UC患者的凝血纖溶系統平衡,降低血清炎癥因子的水平,對于緩解UC活動期的病理過程、降低血栓栓塞等嚴重并發癥的發生風險具有積極的作用。凝血功能異常和炎癥反應加劇是UC活動期的重要病理機制,相關研究結果顯示,炎癥性腸病患者機體內普遍存在著凝血功能異常,主要表現為血小板(PLT)計數、Fib水平、PT水平升高和血小板平均體積(MPV)下降,其中,PLT、MPV和Fib可作為判斷炎癥性腸病活動性的指標。劉聞鶯等針對UC活動期患者的研究結果顯示,UC患者的PLT、MPV、PT、APTT、Fib、D-D等指標均與疾病的活動度和病情的嚴重程度有關。近年來的相關研究結果顯示,炎癥因子異常表達也是與UC病情和活動性具有密切相關性的因素,而且中醫臨床研究顯示,干擾素(IFN-y)、白細胞介素-4(IL-4)、IL-8、TNF-α等炎癥因子的表達水平與UC患者的中醫癥候也具有相關性。針對本研究選取的中藥在治療UC機制方面的作用,近年來有一些研究成果對單藥應用作用進行了評價,鄧臺燕等的研究應用復方黃柏液灌腸聯合美沙拉嗪口服治療UC,結果顯示,聯合治療方法能夠顯著改善UC患者的TNF-α、IL-6、IL-8等炎癥因子水平,減輕機體的炎癥反應。張蘇閩等針對UC動物模型的研究結果顯示,應用地榆灌腸會顯著降低UC模型大鼠的血清TNF-α水平。倪廣林等的研究結果顯示,白及愈瘍湯輔助治療能夠顯著改善UC患者的C反應蛋白、免疫球蛋白IgG、補體C3等免疫物質水平,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隨著中醫藥在UC治療中得到廣泛應用,研究者開始越來越多地探討中藥對于UC的影響機制,相關研究已證實中藥治療能夠通過NF-K B、TLR4-My D88-NF-K B、MAPK、JAK/STAT、P13K-AKT-m TOR及Wnt和Notch等六種關鍵信息系統對UC發揮治療作用,參與了多種炎癥和免疫基因的調控過程,但中藥治療針對UC患者凝血纖溶系統、炎癥反應水平的確切機制尚有待于進一步的研究予以討論,這也應該是本課題深入研究的重要方向。
綜上所述,應用中西醫結合療法治療UC,能夠顯著提高治療效果,糾正患者的凝血纖溶功能失衡,降低炎癥反應程度,有利于促進患者康復、減少并發癥、改善患者的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