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靜
【摘要】在報業競爭日益激烈的新時期,探討數字化的必要性,有助于提高對檔案數字化的認識,更好地服務福建日報新聞宣傳工作。
【關鍵詞】報社;檔案;數字化工作
“昨天的新聞就是今天的檔案,一張張泛黃的報紙,記錄著黨報的歷史沿革;一部部在新聞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歷史事件,延續著黨報光輝的歷程。”檔案是人們在社會活動中形成的一種真實、原始的歷史記錄。截至2015年12月31日,福建日報社檔案室共歸檔入庫檔案近2萬卷(盒),為新聞宣傳報道、報業資政決策等方面發揮重要參考、憑證、借鑒作用。在互聯網+風起云涌、傳媒競爭日益激烈的時代,誰能善用檔案信息數據分析誰就能贏得當前與未來。數字時代最寶貴之處,善用數字工具。信息時代,社會發展迅速,信息網絡的普遍運用及利用信息的渠道增多,人們在利用過程中存在求新求便的心理,傳統的做法已不能適應社會公眾的需求。信息時代賦予檔案工作新的任務,重心由傳統的史料管理向信息資源管理和知識管理轉變。檔案管理要轉變工作理念創新服務,更好發揮檔案職能作用。
一、檔案數字化
(一)檔案數字化是信息時代的要求。檔案數字化是利用智能數字信號處理技術,將傳統的以文字、聲音、圖形等各種物質形態的檔案資料,通過輸入、壓縮、轉化等手段轉換成圖片文件、聲音文件和錄像文件,形成計算機可識別數字編碼的檔案數據,再運用信息技術存貯于各種介質上,借助微機迅速檢索出所需要的檔案資料。
建立計算機檔案信息數據庫,提供網絡平臺,使編輯、記者不需要直接到檔案室,突破時空的界限,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以任何方式檢索和利用所需的信息,很大程度地適應報紙出版時效性強的特點。提供電子檔案,避免紙質檔案反復利用造成損害,保護檔案原件。
福建省委辦公廳(閩辦〔2015〕1號)《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檔案工作的實施意見》文件,提出繼續實施檔案數字化戰略,推進檔案信息資源建設。各單位要把檔案數字化建設納入本單位的信息化和智慧規劃,加大經費投入,支持機關檔案室開展傳統載體檔案數字化工作,各單位要按照《數字檔案室建設指南》要求,加快推進數字檔案室建設;積極拓展檔案公共服務功能,著力為社會提供多次服務。不斷加強檔案信息資源開發,努力促進資源共享;積極開發具有福建特色的數字產品,實現檔案信息資源增值開發利用。
(二)檔案數字化是檔案管理的客觀要求。報社檔案不僅記載自身全面發展歷程,還反映地區乃至全國社會主義革命、建設,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室藏檔案歷時長,形態、內容繁雜,數字化可以較好解決傳統檔案管理方式存在的諸多缺陷:1.傳統的管理手段查詢效率低的問題。計算機信息系統中的數據按一定的模型組織起來,系統信息可以方便、及時、準確地從數據庫中獲得所需的信息。利用微機調閱數字檔案大大提高了檔案的查詢速度,且保證查全率和查準率。2.檔案管理繁雜的問題。檔案的接收、登記及歸檔入庫、借閱等日常管理工作任務繁重,檔案的分類、統計工作又容易出現人為上的疏忽,不如計算機來得規范標準。借助計算機數字化管理,其強大的系統可識別錯誤,防止工作漏洞出現。已生成的數字化檔案信息,不但可快捷地進行專題編研等各項工作,還可設置查檔者的權限,提供相關的檔案,以防泄密。3.檔案保存的問題。實現檔案室數字化管理,主要載體存貯密度和存儲量大大提高,為檔案海量信息數據的存貯提供了技術條件。4.信息共享的問題。建立檔案室數據庫,大力開發檔案信息資源,通過網絡工具實現信息的服務與共享。
(三)報紙新聞檔案的屬性。1.報紙新聞檔案記載了黨和國家政策的變化、當地社會事業的發展,為群眾的生產生活提供信息和決策幫助,反映人民群眾的呼聲;黨和政府又通過報紙了解基層呼聲和要求,檢驗政策的貫徹落實效果。有思想有價值的新聞就是一個好的信息產品。2. 檔案信息服務與共享有利于黨報新聞事業。報紙宣傳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報道社會新聞,提供經濟、文化發展信息。其新聞檔案除了自身報刊外,還有黨和國家的政策導向、各級各部門的宣傳規章以及報社內部的采編管理制度、重要稿件批改件、來信來訪件、重要領導批閱件等檔案。新聞出版重大決議和發展戰略,都需要根據政策制度和現實情況來定奪。打通媒體稿庫,融合采編平臺,對新聞信息繼續儲存、二次加工編研。3.網絡技術為黨報新聞檔案信息服務與共享提供保障。互聯網給傳統報紙媒體帶來了挑戰,也帶來機會。報紙利用其新聞信息資源構建網絡信息平臺,網絡數據庫將每天報紙上的新聞以電子版的形式進行傳播和保存,通過后臺數據收集,實現新聞對用戶的定向推送,網絡存儲空間也成為報社檔案的信息化存儲空間。
二、報紙自身數字融合發展
習總書記8·19講話以來,中央明確要求媒體強化互聯網思維,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在內容、渠道、平臺、管理等方面實現深度融合。媒體融合不僅僅是一個傳播渠道,還是一種新的數字平臺。數字化技術裂變式發展和應用給媒體格局、輿論生態帶來了全方位的深刻影響,是又一次深層次的新聞生產變革。融合的目的就在于對更大范圍受眾的引領,堅守新聞的真實性,以公正的事實報道、客觀理性分析、嚴肅的公共議程設置和有內核的文化價值傳遞,切實發揮自身作為治國理政的重要資源和手段作用。 (下轉第186頁)(上接第184頁)
媒體融合是大技術、大數據時代的必然產物,主要體現在對內容生產模式和流程的重構上,不再拘泥于傳統的專業新聞工作者生產的內容產品,即可隨時根據信息調整內容和轉向,因此要落實到技術和結構的升級,強化知識服務、信息服務與技術服務、數據服務并重,實現內容與技術的融合。報紙傳統媒體不僅要堅守內容品質,同時要高度重視渠道拓展和平臺建設,研究平臺的組成要素、機制設計、盈利模式和成長規律,推動采編流程再造,打造紙媒、電腦端和移動端三個陣地龍頭為目標,并通過三者打通,盡可能共享資源,全面推進媒體融合發展。
三、報社檔案數字化建設
(一)創建報社檔案數據庫,做好數據庫存儲挖掘和開發。內容數據庫:打通各部門及子報子刊的新聞類網站,實現資源共享;同時將各子報子網進行整合,相互鏈接,既形成規模效應,又便于網站受眾閱讀,形成聚合效應。
用戶數據庫:把各子報子網的數據歸集起來,創建報社數據庫,可以供各部門子網共享、分享、使用。
(二)創建報社云存儲平臺。整合集團內部現有服務器和寬帶資源,建立集團內部的云計算中心,為各經營單位的新媒體項目提供虛擬服務器、數據庫及數據存儲空間,并配套提供網絡和信息安全服務,避免集團在購買服務器、維保、運行等方面的重復開支,降低成本。并對外與“數字福建”、地方媒體數據存儲平臺連接共享。
(三)推進報社的內容采編平臺和流程再造。在建立內容數據和云存儲平臺的基礎上,從報社體制和新聞運作機制上大膽創新,打破框框,實現從思維、團隊、流程、平臺、技術等各環節的整合與融合。
四、新聞檔案信息是根本,網絡工具是必要手段
互聯網帶給受眾的最大便利即信息傳播的個性化,但不論是新媒體,還是報紙傳統媒體,其業務的核心本質傳遞信息,為受眾提供更多更好的信息服務。媒體融合為“內容為王”增加了新的更豐富的內涵,報紙已到了沒有首發新聞、獨家新聞的時代,這就要求深度,在社會發展進步的宏大主題上去深入,在研究解決問題上去深入,在歷史與當代的碰撞點上去深入。新聞講究實效、時機,宣傳報道時間越快越好,還要在好的時機刊發好的新聞報道,迅速梳理反饋信息,實現新聞的一次采集,多層次、交互式媒介推送。
檔案既是信息的原產地,同時也是傳播者和終端用戶。以紙質為主的檔案要順勢而為,強化信息技術的有效應用,適應采編需求。媒體融合是新聞競爭的重要手段,也是新聞轉型的必備條件。騰訊在網絡技術、傳播方面優勢明顯,缺陷是新聞信息資源。我們黨報與其他信息堆積不同,必須做到對新聞專業的堅守,揚我所長,在對信息的儲存、再篩選、做查證、再組織中體現價值,既要保證檔案信息本質,在編研方面下功夫,通過事物表象,提供多元觀點。利用網絡工具,對新聞進行多次開發,用好的檔案資料數據,多一些新聞再生產,增強新聞的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