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金梅
摘要:隨著我國教育的不斷改革與發展,小學語文思辨性閱讀教學也開始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有效應用思辨性閱讀措施,進而培養學生的思辨性思維,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教師也要借助思維導圖等方法來組織學生學習,做好教學環節的設計工作,借助問題來驅動學生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關鍵詞:小學語文 思辨性閱讀 策略分析 探討研究
一、教學需求運用好思辨性閱讀
1.在課堂教學中要運用好思辨性閱讀
通過調查可以看出,在傳統的閱讀教學中,教師一直注重自身的主體地位,這樣也就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發展,造成學生只能被動的接受教師所講述的內容。且在確定教學內容的過程中,還很容易陷入到“模糊”的處境中,這樣也就降低了學生的學習效果。對于思辨性閱讀來說,就是要轉變這一現象,提高學生的思維流量,讓學生站在主體的位置上來進行主動閱讀。因此,在實際教學中要鼓勵學生積極動腦,實現有價值的思考。
2.時代發展需求具備批判性思維
隨著數字化時代的不斷影響,給人們的日常工作與生活等造成了較大的變化,同時也加深了對閱讀的影響。一些人逐漸喪失了閱讀的耐心,不自覺的進入到了讀圖的時代中,這樣也就降低了自身消化與積累的能力。但是,對于網絡信息來說,存在著一定的復雜性,如果沒有具備思辨性的閱讀方法,就會造成自身批判性思維的匱乏,這樣也就降低了閱讀的效果,甚至還造成學生出現了迷失正確閱讀方向等現象。
3.提高閱讀素養
通過長期的訓練,可以幫助學生養成快速閱讀等習慣。在面對文章時,學生自動出現了讀頭、讀尾的習慣,雖然可以提高回答的效果,但是卻并沒有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在語文教學中,也開始提倡進行思辨性閱讀,不僅可以滿足學生的閱讀素養發展,同時也是因為在語文教學中長期忽視了思辨性閱讀的重要性。
二、做好目標定位工作
1.要具備足夠的好奇心
在好奇心的引導下,可以實現有效的思辨,而這也是人類所具備的天性。不僅是學生的學習動力之一,同時也是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動力,是思辨性閱讀的特點之一。學生在學習中常常會產生出疑問,這樣也就啟發了學生的好奇心,促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動研究者,在好奇心的引導下,學生的學習也就真正開始了。
2.具備探究能力
對于這一階段的兒童來說,在發現新奇事物時,就會產生出相應的探究行為:感官、動作以及言語探究。也正是在這些探究行為的影響下,促使了學生選擇性的掌握周邊事物,提高自身的經驗知識。在思辨性閱讀中,要求學生在開始閱讀時就主動的運用好相關的資料,通過有效分析與了解來實現準確的表達與思考,這樣也就可以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討論中去,提高自身的認識與了解。
三、進行思辨性閱讀的措施
想要實現教學方法的創新,要將學生置身于思考中去,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因此,在開展閱讀教學的過程中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來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
1.保證思維的顯現
首先,要幫助學生構建出知識結構。對于這一階段的學生來說,主要以形象思維為主。在思維導圖的影響下,則可以幫助學生將知識實現可視化,這樣也就將知識結構借助圖示的方式展現出來了。其次,完善學生的思維支架。由于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使得學生的閱讀速度與認識問題等方面存在著一定的不同。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運用好思維導圖,將隱性的思維過程凸顯出來。學生只有掌握好思維導圖,才能學會運用這一工具來開展語文學習,從而提高學習的效果。
2.“摸得到”思維
對于閱讀來說,其核心就是要保證思維活動的質量。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尊重好學生,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主動的獲取知識與能力。首先。借助“信息差”來驅動學生。實現思維發展的最大化,才能幫助學生更好的完成學習任務。因此,在閱讀教學中要掌握好學生的特點,將學生分成幾個學習小組。其次。實現“生長性”閱讀。思辨性閱讀需要借助學生的質疑來找出新的知識點。所以教師要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鼓勵學生針對主題進行閱讀與研究,發現其中的意義。
四、結語
綜上所述,由于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學生的思維能力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所以,教師在開展思辨性閱讀教學的過程中,要幫助學生養成正確的思維習慣,讓他們敢于質疑、挑戰認知,這樣才能在創新的過程中,不斷獲取知識,最終促進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孫靜.小學語文思辨性閱讀教學探析[J].關愛明天,2016,(05):451-452.
[2]吳格明.語文教學應當倡導思辨性閱讀[J].語文學習,2015,(01):14-17.
[3]郭昶.小學生思辨性閱讀指導四策略[J].小學教學研究,2009,(0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