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利利+劉承武
摘要:數學是小學學習當中的一門重點課程,且對后續數學知識的學習具有重要的基礎作用。在實際學習中,做好知識難點的突破非常關鍵。在本文中,將就小學中年級數學“問題解決、難點突破”的教學案例進行一定的研究。
關鍵詞:小學中年級數學 問題解決 難點突破 教學案例
一、引言
如何做好小學生數學教學,一直是小學數學教師們非常關注的一項問題。尤其是在小學中年級數學教學中,受到題目形式變化以及難度提升情況的影響,學生在面對題目時往往難以下手。此時,就需要教師能夠積極轉變教學方式,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其中,圖式導學可以說是十分有效的一種教學方式,需要教師能夠把握重點,不斷優化數學教學。
二、小學中年級數學教學思路
對于小學生中年級學生來說,其正處于直觀思維向抽象思維轉變的重要階段,在該階段中,就需要其能夠通過不斷的練習實現自身知識的鞏固,具體方式有概括、綜合、比較以及推理等,以此方式實現自身邏輯思維的學習、發展以及運用。對此,在日常數學知識教學中,就需要教師能夠做好學生思維方式的注重,做好線段圖以及概念圖能力的培養,在此基礎上實現其思維能力與知識系統發展的促進。其具體方式有:第一,開展圖式教學,實現形象思維同抽象思維間的結合。圖式教學,即是數形結合方式的一種體現,通過該種教學方式的應用,則能夠實現形象思維同抽象思維的交互運用,以此實現學生學習效果的提升。如在長方形周長計算當中,教師則可以安排學生根據周長概念計算一個寬為3cm、長為5cm長方形的周長,并讓學生講一講是怎么想的,并根據學生的回答做好線段圖的出示。之后,再安排學生根據長方形周長以及線段圖特征做好其余兩種算法的推算,使其在比較當中形成對算理理解的加深,領悟到其周長即為長方形兩個寬與兩個長之和。通過該種方式的應用,在周長知識教學時,教師則能夠引導學生根據已經掌握的周長概念進行細致的比較以及分析,即在形象思維的基礎上對周長圖示進行變換與移動,在將抽象邏輯思維加入到其中的情況下進行更好的抽象概括,以此使學生在了解到算理的同時掌握具體算法,即以圖式方式實現題目難點的解決;第二,以教師的引導化解教學難點。對于中年級學生來說,其在概括能力以及自學能力方面還存在著一定的不足,對于題目當中的難點,有時需要來自教師的幫助解決。對此,教師就需要能夠在具體教學中幫助學生實現知識的溝通以及梳理,使不同知識點在形成聯結的情況下形成完整的網絡系統。通過該種方式,在形成認知圖式之后,學生則更容易記憶、理解以及提取運用。如在三角形相關知識學習當中,教師則可以積極指導學生同具體圖形結合的情況下對三角形內角、分類等知識進行理解。學生在聯系圖形特點的基礎上分組討論,則能夠在形成多種網絡圖的情況下加深知識內涵,更好的在未來學習當中實現知識的提取與運用;第三,聯系實際合理選擇。在日常教學當中,有很多方式可以幫助開展教學,如實驗、游戲以及比賽等,都能夠實現直觀問題、生活情景的創設。在具體教學中,教師也可以在充分聯系實際教學需求以及知識特點的情況下實現多種策略的總結與運用。在學生學習當中,圖式教學是有效的教學方式,通過數學教學中圖示教學方式的應用,則能夠使學生在圖形的幫助下更好的思考,獲得更好的學習成果。
三、圖式教學片段分析
為了能夠更好地了解圖式教學的應用,在此,以教學片段為例實現圖式教學的展示:在行程問題教學中,教師首先將題目為學生展示:小明和小紅兩人各自從家中出發,相對而行,兩人的行走速度分別為50米/分鐘和40米/分鐘,在行走4分鐘后相遇,請問兩人家之間的距離為多少米?
在將問題展示給學生之后,教師則可以發出提問,看學生能夠從題目當中發現什么,經過學生的審題,則可以答出幾個關鍵信息:小明和小紅、兩人的行走速度、兩人的相遇時間。在學生回答完畢后,教師則可以引導:大家的回答都較為準確,但是聽起來較為復雜,我想到一個好辦法,我們以不同的學生演示上學過程,好不好?小學生都具有較強的好奇心,當教師提出建議之后則紛紛響應,此時,教師則可以找兩名學生作為演員,扮演小明與小紅,在教室兩端設置好位置后拉彩帶,以彩帶的形式作為他們的行走路線。當一切設置完畢之后,教師再發出提問:小明和小紅馬上就要從各自的家中出發了,有什么需要提醒的呢?學生在一定時間的思考后則可以回答,需要注意的內容有方向、快慢以及相遇等關鍵詞。之后,教師正式宣布活動開始,由學生計算兩人相遇的時間,展示題目相遇的過程。當兩人相遇、活動結束后,教師再請大家為兩人的表現進行評價,得到了大家的熱烈反應。此時,教師則可以適時加以引導:之所以兩名學生能夠自出該種生動的表演,同他們對題目的理解是分不開的。在我們以后類似問題解答中,是否都能夠以該方式一樣找幾個人進行演示呢?學生在想一想后,則回答不需要,此時教師則可以引出主題,實際演示雖然好用,但是過于麻煩,但是如果以畫圖的方式處理,也能夠幫助學生以生動的方式實現題目當中問題以及條件的整理。
在圖式教學的引導下,學生則能夠初步對畫圖的方式形成認識,此時,教師再將畫圖當中的重點內容告知學生,安排學生按照該題目畫圖。當學生都畫完之后,隨機點一名學生上臺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向學生發出詢問:他畫的怎么樣?你們畫的和他一樣嗎?由什么需要改進之處?圖上的兩個點表示什么?直線又表示什么?此時,學生則會在積極思考的情況下同自己畫出的圖進行聯系,部分學生則會發現一定的不足之處。此時,教師則可以安排學生拿起作業紙進行對比,如果發現存在小問題,就按照新的思路改一改,如果有不滿意的就重畫。當學生都畫完之后,教師則進行點評,并繼續引導:剛才,我們以畫圖的方式實現題目問題以及條件的整理,把握了題目含義,此時,則可以正式解決問題了,并進入到行程問題的解決當中。
在該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則會在不斷的進程當中得到完善。由于學生是第一次同線段圖以及圖式解決問題方式產生接觸,當教師安排學生自己動手畫圖時,學生所繪畫的線段圖并不完整。但對于不同的學生來說,其也將具有不同的思想,在同學生、教師的積極交流與溝通情況下,學生在腦海當中則實現了線段圖的不斷完善,直至畫出完整而正確的線段圖,能夠對題目內容進行正確的展示。而在學生思考、動手的過程中,教師也需要適當的做好指導,幫助學生在不斷的探索以及實踐過程中以圖式方式解決問題,在實現圖式題目難點能力提升的情況下對知識的建構過程進行體現。
四、結束語
數學問題求解是小學中年級學生數學學習當中的重點內容,也是一項學習難點。在上文中,我們對小學中年級數學“問題解決、難點突破”的教學方式及其案例進行了一定的研究,需要教師在實際教學當中能夠做好把握,以該方式的科學應用提升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李嘉新.堅持“四個注意”培養學生問題解決能力[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5,(18):144-146.
[2]許巧蓉.立足錯誤提升能力——例談學生數學問題成因及解決對策[J].西部素質教育,2015,(13):11.
[3]張華東.閱讀的背后——“問題解決”腦中發生了什么[J].好家長,2015,(33):99.
[4]張衛星.數學核心問題的常見類型及內涵[J].教學與管理,2015,(33):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