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敏
摘要:數學計算是數學學習的基礎,但對于小學生來說這同時也是一個難點。在新的教育理念引導下,教師不能僅為了應試而對學生展開教育,要讓學生將知識完全地消化吸收。這需要教師能夠通過靈活多樣的課堂教育,使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掌握相應的知識。結合相關課程案例,對小學數學教學中的計算教學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小學數學 計算機教學 教學策略
小學數學教育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化已經漸漸的脫離了傳統教學模式,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現階段的小學計算教學還存在著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學生的數學計算基礎較為薄弱,對于計算法則記憶不牢固,計算乘法口訣容易混淆,并且由于大量的實行筆算所以學生心算能力較差。這些情況如果不能夠得到及時的解決,長此以往隨著數學課程難度的加深,運算變得越來越復雜,將會給學生新知識的學習帶來阻礙,并且會使得學生失去對數學的興趣,不利于學生長遠發展。為了解決上述問題,需要教師能夠積極的采用形式多樣、靈活的教學方法。
一、充分地引導學生,采用難度適中的教學方式
小學生思維較為活躍,在教課的環節需要教師進行充分的引導。另外,還需要教師能夠考慮到學生能夠接受知識的難易程度,在教師的教課環節如果選擇教學例題過于簡單那么就不能夠鍛煉學生的計算能力,太過簡單的計算不能夠激發出學生挑戰心理。同時,教師在教課環節也要考慮到公式概念定理的枯燥性,需要合理的安排每節課中公式定義和有趣知識的比例,做好引導,保持課程中學生的積極性。
比如,在小學數學中九九乘法表的教學是一項重點教學環節,在教學過程中普遍采用循序漸進的教學模式,但課程進度控制不得當就會使學生產生厭煩的心理,在教學環節尤其要注意如果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九九乘法表的法則,就不需要教師一直重復,3×4=12,3×3=9等比較簡單基礎的教學內容,這時候就應該逐漸引導學生自行嘗試著了解、學習新一階段的計算法則。
二、重視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加深計算印象
相對于書本上的知識、筆端的計算,親手操作無疑能夠更大程度地促進學生的記憶,并且通過學生的親自動手,能夠從多角度了解知識。
在實際的教學環節中,教師在進行圓的相關知識及計算的時候,如果只是在黑板上進行圓的知識點講解,那么就會顯得較為枯燥乏味。為了實現更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可以采用促使學生動手實踐的方式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學習,在課程開始之前教師要出內好相應的圓形模型以及圓形的紙張,在課程開始的時候,將這些教具分發給學生,讓學生聚在一起用直尺等工具進行測量,此外還可讓學生對紙質的圓形模型進行折疊,以發現圓的相應特點。在這之后,教師要將學生在動手實踐過程總結出來的知識進行匯總,最終師生一道推導出圓的計算公式。
三、加強數學計算的實際運用,在解決實際問題中鍛煉計算能力
數學計算和生活有著極大的聯系,生活中的很多方面都能夠用到數學計算,教師如果能夠巧妙地將生活中的問題提取出來,在課堂教學中塑造出相應的教學情景模擬顯示生活讓學生進行解決,這樣不僅能夠有效地鍛煉學生數學計算能力,并且因為這些問題是生活中的問題也能夠讓學生更有親切感,也更容易理解問題。同時,提升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是素質教育的核心要求,通過這種教學方法能夠將教學中的教育難點變得更容易理解和解決。
比如,簡單來說,生活中購買東西的計算是誰都需要用到的,在教學的時候就可以進行教學情境的模擬,由教師和學生進行互動,在課堂開始之前準備好一定數量的紙本教具,在課堂上模擬紙本購買環節,提出“1個本3元,買3個本是多少元”的實際問題,促進學生思考。
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課堂的教學語言
首先,在現階段的小學數學學習過程中,學生的知識技能認知最主要的還是來自于教師在日常課堂的直接講授。所以,為了實現授課過程的通俗易懂,教師要在熟悉教學內容,在深刻理解教學目的的狀態下,使用規范、通俗以及自然幽默的語句向學生傳授數學知識。
例如,在日常的小學數學學習過程中,使用“最小的整數就是0”這種以偏概全的非準確性術語或者是“這個直角沒有畫成90度”等違背矛盾定律的話術來實施數學教學,不僅無法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會對學生的數學學習起到誤導作用。因此,應該注意使用合理的教學語言,來提高教學效果。
五、結束語
數學計算是數學學習過程的重中之重,直接影響學生未來數學課程的學習。小學數學教學手段不斷更新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實現學生實際計算能力的提高,通過注重教師與學生間的合作互動,提高課堂效率以及課后鞏固練習手段,才能更好地實現素質化教育的初衷。
參考文獻:
[1]李海鳳.信息技術化環境下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性教學策略和方法在研究[J].速讀,2014,(10):139.
[2]李雅楠.小學數學教學與信息技術有效整合研究[J].學周刊,2015,(19):27-28.
[3]李冬輝.小學數學計算教學的有效策略研究[J].關愛明天,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