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亦銀
摘要:小學數學教學資源是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載體,是小學數學教師有效開展課堂教學的保障。只有不斷結合生活實際,創新教學方式,緊密聯系學情,整合教學資源,反思教學過程,才能夠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讓小學生真正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關鍵詞:數學教學 教學資源 生活化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學資源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豐富的教學資源不僅可以拓寬小學生的視野,提高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還能夠充實數學課堂,為數學教師完成教學任務保駕護航。同時,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提出:數學課程必須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挖掘和利用學生身邊的教學資源,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習。所以,小學數學教師必須要認清現狀,避免教學資源浪費和閑置,充分開發各種生活化的教學資源,從而提高數學課堂教學質量。本文筆者根據實際小學數學教學經驗,從以下五個方面進行詳細的論述,希望對小學數學教學有所幫助。
一、開發利用文本資源,巧妙引入數學知識
小學數學資源無處不在。數學教師必須要充分利用數學教材、數學輔助資料等文本資源輔助課堂教學,巧妙的引入新課,使數學課堂充滿活力。同時,還要站在一個較高的思想層面審視數學教材,向小學生傳遞多樣性的數學知識,為小學生構建起數學知識體系。比如,講青島版小學數學《甜甜的夢——千米、分米、毫米的認識》,由于小學生手里所用的鉛筆有長有短,測量時很難建立1分米=10厘米的概念,也很難賦于學生測量物品的現實意義,所以,我對數學教材進行了改編,考慮到小學生最喜愛喝盒裝或者瓶裝的牛奶,而且同一型號的盒裝或者瓶裝牛奶所配的吸管長度也是一樣的,讓學生去測量吸管的長度,他們肯定會踴躍參與。我創設疑問情境:同學們,“伊利QQ星兒童成長牛奶”的盒裝高度是9cm,誰能猜出吸管的長度?這時有說10厘米的,有說11厘米的,還有說12厘米的,但是沒有說9厘米或者8厘米的。我問:為什么你們猜的吸管都比9cm長呢?小學生搶著說:太短了夠不著底部,喝不完。然后我給每一位小學生發放了一根吸管,讓他們去測量,不一會兒就有學說回答:吸管的長度是10厘米。這時我會水到渠成的引入新知識:10厘米的長度還可以用一個新長度單位“分米”來表示。
二、利用身邊錯題資源,及時捕捉個體差異
在日常教學中,小學生經常會因為審題不清、分析有誤、粗心大意等出現解題錯誤的情況,對小學生養成良好的數學習慣產生阻礙,也使小學生的數學成績受到影響。小學數學教師要及時發現和總結學生出現的錯題,分析出錯的原因,把錯題資源有效的融入小學數學教學資源中,對小學生進行深刻教育,以促進小學生減少解題失誤,更加完善的掌握所學的數學知識,提高學習效率。比如,講青島版小學數學《小數的加減混合運算》,小學生經常會在計算式出錯,我不會直接批評他們,那樣會傷害他們的自尊心,我利用情感手段,先讓他們進行自我反思,找出出現問題的原因,從而達到鞭策的目的。我將小學生容易犯錯誤的地方進行了總結和歸納,將典型的錯題制作成電子課件,通過多媒體投影技術展示給小學生,與小學生進行互動交流。如計算時只有加減,就按從左往右的順序,有小括號就要先算小括號里面的。但是,很多學生仍然無視小括號的存在,只按照從左往右的順序計算。我問他們:面對這些錯誤,你有什么感覺?學生回答:不應該犯這樣的錯誤,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錯了。緊接著我幫助小學生彌補知識漏洞,并且鼓勵他們一次失敗不算什么,下次做題要認真審題。
三、充分借鑒生活資源,感悟理解數學內涵
小學數學與日常生活具有緊密的聯系,學好數學既能夠有效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又能夠提升小學生的數學素養,為進一步深造提供依據。所以小學數學教師必須要從小學生的心理入手,消除小學生的畏難情緒,充分借鑒生活中的小資源,構建生活化的數學課堂,引導小學生感悟數學內涵。同時,數學教師還要及時捕捉個體差異,針對小學生的不同情況進行分層教學,促進全體小學生共同進步。比如講青島版小學數學《繁忙的工地——角與三角形》,這節課的內容是小學生以后學習幾何知識的基礎,教材呈現的是一幅工地上挖掘機繁忙作業的畫面。我這樣引入新課:同學們,繁忙的工地上,有五臺挖掘機在緊張的工作,那么挖掘機的鏟斗臂在工作中都可能形成什么樣的角呢,讓我們帶著這個問題一起來學習今天的內容。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教師充分調動起來,積極的配合教師完成教學任務。接下來我詳細的為小學生講解角的知識,力圖教給小學生從角的定義出發分析問題的方法。我還讓小學生舉出生活中都在哪些地方見到過角,有的說足球門,有的說桌角,還有的說課本,等等。我利用小學生生活中常見的“滑滑梯”,讓學生在熟悉的活動背景中找角,初步感受數學就在身邊。
四、整合信息技術資源,拓展課堂互動空間
為了突出數學知識的重難點,更好地提升小學數學教學效率,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積極整合信息技術資源,通過多媒體課件的方式創新教學情境,拓展課堂互動空間,使小學生在學習數學的同時感受到成功的喜悅。隨著多媒體技術的普及,給小學數學教學帶來了便利,數學教師可以將身邊的資源引入課件中,從而對小學生進行全面的教育,促進小學生德、智、體、美的可持續發展。比如,講青島版小學數學《走進天文館——年、月、日》,主要是讓小學生認識各種時間單位,探索各時間單位之間的關系,并能運用這些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在制作課件時我共分為四個模塊,分別是“資料天地”(提供與本課相關的信息,如年月日的來歷等小學生感興趣的內容),“研究樂園”(指明學習的方向,提供學習的各類資源),“課堂練習”(設計練習題,鞏固所學知識,提高應用能力),“檢測活動”(給小學生提供一些課后自主實踐的數學活動,如平年和閏年的差別等,促進小學生取得更快的發展)。在多媒體課件上我還為小學生準備了年歷匯總表,小學生通過觀察和討論,最終能夠得出四年一閏的規律。
四、鼓勵學生挖掘資源,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小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人,是學習的主體,小學數學教師必須要準確定位,明確教與學的關系,轉變小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況,鼓勵小學生通過親身實踐的方式去挖掘數學資源,培養小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還要引導小學生發揮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小學數學課堂的有效價值最大化。因此,在教學中我啟發小學生搜索自己身邊的資源,把異彩紛呈的數學資源匯集到一起,共同為小學生服務。比如,在講完青島版小學數學《長方體的表面積》以后,我設計了一次實踐活動,希望小學生能夠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逐步成長。我對學生說,同學們,學校為了給我們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在暑假的時候對我們的教室進行了墻壁的粉刷,那么我想知道教室內粉刷的面積到底有多大呢?請同學們發揮聰明才智去思考。當這個話題一出,整個數學課堂立即沸騰起來,學生躍躍欲試,有的拿出米尺測量教室的長寬高,有的跑到學校辦公室去咨詢,還有的小學生測量一塊地板磚的長度,再數地板磚的個數。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和交流后,全班開始展示研究成果。在這個過程中,我對學生提出的困惑進行及時的解答,引領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到自主探究性活動中來。
參考文獻:
[1]許青蕓.巧用身邊資源開展數學活動[J].中學課程輔導,2015,(32).
[2]邱有永.利用身邊數學資源,提高學生學習興趣[J].課程教育研究,2013,(13).
[3]王芳.挖掘和利用身邊的數學資源促進小學數學教學[J].科研,20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