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桂++強科勇++韓國燕++辛茸茸
【關鍵詞】 留守兒童;德育;現狀;對策
【中圖分類號】 G636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05—0028—01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城鎮化的加速形成,使得農村大量低收入的農民為爭取更好的生存、生活條件而涌入城市務工謀生,為其子女創造更好、更優越的生活和學習條件,這本無可厚非。但客觀上產生了大量的留守兒童,這已成為我國的普遍現象,近年來,留守兒童的種種不良行為表現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因此,加強農村留守兒童的德育工作已刻不容緩。
一、農村留守兒童德育現狀
1. 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留守兒童處于生理和心理成長的關鍵時期,由于父母長期不在身邊造成了親情的缺失和關愛的缺乏,使得他們無法傾訴心里話,也找不到合適的途徑來宣泄自己的煩惱和心情,久而久之,使得他們的心理逐漸趨向封閉,常常少言寡語。他們不像其他孩子那樣活潑,不愿意和陌生人接觸、交談,使得他們出現內心封閉、行為孤僻、情感冷漠,易沖動,言行會失控等不良狀況。
2. 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留守兒童大多是由爺爺奶奶隔代照料或由親戚照管。由于爺爺奶奶年事已高、文化水平低,無力輔導孩子的學習,其親戚對學習不重視,他們只是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只管孩子吃好、穿暖,他們認為學習就是老師和學校的事。留守兒童大多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強烈的學習欲望,把學習看作是一種負擔,學習態度不端正,上課注意力不集中,課后不能按時完成作業。他們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無法及時解決,沒人及時輔導和幫助,也缺乏資料查閱,因此學習中的問題越積越多,也慢慢地滋生了厭學的情緒。
3. 農村留守兒童的人生觀、價值觀取向問題。由于父母親不在身邊,無法對孩子進行言傳身教的感染和熏陶,加上爺爺奶奶的溺愛,使得他們不能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審美觀,是非辨別能力低下,他們一味追求物質上的滿足,在精神上毫無追求,或是追求另類的標新立異。一部分留守兒童,由于自制力差,他們精神空虛,為滿足自己的好奇和追求他人對自己的重視,慢慢地和社會上一些具有不良習氣的人混在一起,逐漸滑向犯罪的邊緣。
二、解決策略
1. 加強對留守兒童家長和監護人的培訓,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首先,教師要切中要害,與家長或其監護人進行交流、溝通,對其認識予以糾正,讓他們認識到上大學不是跳農門的唯一目的,上學求知的意義在于使孩子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交流,學會生存,增長見聞,為將來發展打基礎,學習的目的是使人生活得更有尊嚴,精神更豐富、充實,更幸福。其次,當地政府要切實做一些實實在在的事情,結合本地的實際對留守兒童的父母或其監護人進行調查摸底,登記注冊,定期舉行學習培訓活動,提高他們的文化認識水平,要求他們做到:(1)著重培養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質:文明的言談舉止、衣著干凈整潔,培養明辨是非的能力;(2)培養孩子堅強的個性,迎難而上、堅韌不屈、不怕吃苦的精神品質,尤其要培養農村留守兒童積極參與田間勞動,熱愛勞動的良好品質;(3)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要孩子自己做的事大人堅決不做。這樣的培訓會改變他們對孩子的教育觀念。
2. 建立家校互動機制,加強對留守兒童的思想教育。留守兒童的家長或其監護人都想從物質上來彌補或滿足對孩子的關愛,因此這些孩子的心中唯有金錢至上,出手闊綽,亂花錢,盲目攀比,沾染了許多不良行為。作為老師或班主任要明察秋毫,如果發現這些苗頭或行為就應該及時和他們進行約談,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消除他們身上存在的盲目的、不良的攀比行為。此外,家長或其監護人應該密切聯系班主任、科任老師,及時了解孩子的情緒和思想傾向,并配合老師耐心勸導孩子,以糾正其不足或不良行為,幫助孩子養成勤儉節約、不亂花錢的行為習慣,進而讓他們樹立遠大的理想和抱負。
總之,留守兒童教育存在的問題很多,解決留守兒童問題也是一個系統的社會問題和課題,它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只有改變家長或其監護人的教育觀念,逐步建立起政府、社會、家庭和學校緊密配合、齊抓共管的互動機制,形成全社會關心留守兒童的濃厚氛圍,營造和諧、積極向上、樂觀的成長環境,農村留守兒童的道德問題才能迎刃而解。
(本文系2016年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農村留守兒童德育教育現狀及策略研究》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16]GHB1106)。)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