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瀚賾
[摘 要] 植物的生長將會受到光照、土壤、溫度以及濕度的影響,合理的對植物的種植密度進行更改,可以有效的提升產量,進而為種植戶帶來較大的經濟收益。基于此,筆者針對種植密度對水稻農藝形狀的影響進行了分析,而后提出了切實的措施,旨在為水稻產業的發展指明方向,進而最大程度上提高水稻的產量。
[關鍵詞] 種植密度 水稻農藝性狀 研究探析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2017)02-0080-01
二零一零年十一月份所頒布的《世界糧食和農業領域土地和水資源狀況》中明確指出,直至二零五零年全球糧食產量較當前提高70%,這樣才能滿足全人類的發展需求,而水稻是主要的糧食作物,它的產量多少直接的影響到人們是否可以可以順利的發展,在實際的水稻種植過程中,諸多國家會本著廣泛性的水稻栽種原則,進而確保水稻的產量,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時代的變遷,這樣的種植方式已經無法滿足人們日益提升對于水稻的需求,因此,就要對水稻農藝進行更新,并找尋科學的方式,對水稻種植方式進行更新,而后再結合區域性的實際情況,將其中的各類因素切實考慮,比如對光照、土壤、溫度以及濕度等進行分析,運用高效的栽培方式,提高水稻種植的效率,滿足人們對于水稻的實際需求,最大程度上促進人類的發展。而筆者對水稻種植密度給水稻農藝形狀帶來的影響進行了探究,以下為詳述。
1 密度對于水稻構成因素的影響
1.1 密度對水稻株高的影響分析
不同的種植密度將會給水稻的株高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水稻幼穗的生長階段,我們人為的去影響它的行距和株距后,將會發現在此階段,對密度不斷的增加,水稻的株高越高;若當水稻處于抽穗或是成熟期時,不管應用任何的種植方式,密度大,隨之而來的是株高越小。
從密度對水稻株高的影響來看,密度對于不同生長階段的水稻影響也不同,那么,在進行水稻種植的過程中,應當充分的把控水稻密度的規律以及它的影響,促進水稻產量的提升[1]。
1.2 密度對分蘗的影響分析
水稻的形態將會受到各類因素的影響,其中受到密度影響而產生的新形態常被人稱為分蘗。種植密度對于水稻的分蘗指數影響較大,簡而言之,總分蘗、可育分蘗數值將會隨著水稻的種植密度的增加而減少。
有研究對水稻種植密度和分蘗指數的關系進行了分析,分別對兩個不同品種的水稻運用不同水含量、不同年份以及不同種植密度進行種植。而后很容易發現,當水源較為豐富的狀態下,中高密度值與水稻分蘗變化趨勢具有一致性,而低密度值則會隨著水稻分蘗數值的增加而減少,其變化態勢也遠不如高密度和中等密度的幅度大。在水量不足的情況下,可育分蘗數則將會隨著密度的增大而隨之減少。單位面積內的穗數以及分蘗數值則會隨著密度的遞增而逐漸減少,但是,這一面積內的整體性的水稻穗數以及總分蘗則將會隨著密度的遞增而增加[2]。
1.3 密度對水稻生長期的影響分析
三個不同的水稻品種在六類不同的密度種植條件下,品種對于開花的時間影響較大,而種植密度則對于水稻的開花并未形成較大的影響和作用。
但是,仍舊有水稻種植的專家學者對水稻種植的密度對水稻生長期的影響進行了分析,尤其是對于水稻個體間營養以及光源的競爭,密度將會間接地影響水稻提前開花。在水源充足以及水量缺乏的情況下,對高密度的水稻種植區域進行探究,而后發現高密度的水稻種植可以直接的影響水稻的生長期,全生長天數平均可減少2d[3]。
1.4 密度對于干物質的影響分析
水稻種植密度對于植株的干物質具有較大的影響,同時也會間接地影響其干物質的形成效率和形成時間,植株間的間距較小、種植密度較大,植株的淀粉消耗也會較慢,進而會出現植株間互相干擾問題,影響植株的生長。
間距大密度小的水稻種植方式將會促進植株的淀粉消耗,而抽穗之前的高密度水稻種植將會出現種植密度越大,而葉片則越小的情況,所產生的光合作用也就越弱。水稻種植密度越大則所需要的施肥也就越多,此時的抽穗水稻的葉片總面積所占據的比例也就越大,抽穗后的干物質將會極大地小于抽穗前的,并使水稻中的淀粉含量越發降低。
2 密度對水稻最終產量的影響分析
在對這一方面的影響進行分析時,可以將不同密度以及不同秧齡的三類水稻作為案例,在探究后很容易發現,不同的種植密度對于單位面積內的水稻產量影響較大,密度越大單位面積內的產量也高,而中高密度的水稻種植方式將會呈現出一定的差異性,但是差異并不明顯。
而鄭克武對“兩優培九”這一水稻品種進行了同類的分析和調查,發現不同的栽種密度,對于水稻的最終產量的影響并不明顯,即便有一定的差異性,也是由于單位面積內的分蘗數存在著一定的問題而導致的[4]。
而對Y兩優302品種的水稻進行分析,發現這一品種的水稻在密度不同的情況下,稻穗的顆粒數將會隨著密度的增加而減少。
不同的水稻品種對于水稻的產量的影響不同,因此,在從種植密度這一層面分析水稻產量,就要結合不同的品種和具體情況,再予以落實,最終為水稻產量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礎。
結束語
綜上所述,傳統的水稻栽種方式,已經無法適應當前人們對于水稻的實際需求,同時也無法滿足時代對于水稻這一重要的糧食作物的需求,因此,現階段要想切實提高水稻產量,并充分的對種植密度、茬口、肥力、栽培管理方式、水稻品種以及土壤等進行切實的分析,并充分的對其關系予以協調,尤其是要充分的考慮水稻種植密度的問題,結合其他因素的影響,確保水稻的種植科學性,逐漸的提高水稻的糧食產量,最終為水稻產業發展奠定基礎,也為滿足人們對于水稻的需求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黃冬福.種植密度影響水稻農藝性狀的研究進展[J].安徽農學通報,2012,18(1):70-71,76.
[2]朱海濤,劉桂富,曾瑞珍等.水稻單片段代換聚合系的產量比較試驗[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2015,36(4):43-49.
[3]曾濤,熊玉唐,付梅等.不同種植規格對雜交水稻江優919生長及產量的影響[J].耕作與栽培,2016,12(3):18-20,11.
[4]趙黎明,李明,鄭殿峰等.灌溉方式與種植密度對寒地水稻產量及光合物質生產特性的影響[J].農業工程學報,2015,41(6):159-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