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萬輝
摘 要: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族智慧、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具象化體現,與當代企業文化中國化建設存在互補。文章運用文獻資料法等研究方法,對民族傳統體育傳承之“困”及企業文化發展之“惑”進行分析。研究認為,兩者“困”“惑”的本質是一種“供”與“需”的互補關系;二者存在有機的融合點,相互之間能夠提供充分的營養供彼此優化發展,達到“共贏”的追求。
關鍵詞:民族傳統體育 企業文化 聯姻 舞龍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1839(2017)2—0104—03
我國著名經濟學家于光遠先生曾指出“國家富強靠經濟,經濟繁榮靠企業,企業進步靠管理,管理關鍵在文化”。自我國實施改革開放以來,世界各族人民共同鑒證了中國經濟的破竹之勢。在此階段,國內部分企業紛紛派出使者學習并引入西方企業生產管理模式,亦或是高薪引入外援,期冀本企業能夠在變幻莫測的未來之路上以穩健的步伐向前邁進,實現可持續發展。西方企業的生產管理模式帶動了中國企業的發展,我國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站在文化的立場,不可否認,蜂擁而入的西方文化洪流已經對中華民族文化造成了巨大的沖擊。然而這樣的沖擊如“多米諾骨牌”一樣傳遞到了體育領域。“當我們走進今天的運動場地,放眼望去,源自其他民族的體育項目色彩斑斕、爭奇斗艷,中華民族傳統體育卻身影稀疏,前景令人堪憂”[1]。印度國父圣雄甘地在20世紀二十年代曾指出“我希望世界各地的文化之風都能盡情地吹到我的家園,但是我不能讓它把我連根帶走。”面對文化板塊的激烈碰撞,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場上,面對外來文化的沖擊,拓寬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空間,發揮其特有的價值功能,為中華民族的復興提供不竭的動力。
1 相關概念釋義
1.1 民族傳統體育
關于“民族傳統體育”一詞的概念至今沒有一個權威的定義,有學者以時間為“分水嶺”來界定傳統與現代;有學者以民族地域為單位進行定義;盡管形式各異,但都尤其相應的理論支撐點。本研究擇取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民族傳統體育專業教材《民族傳統體育概論》的定義,即“民族傳統體育是指某一個或幾個特定的民族歷代因循傳承下來的、在一定范圍內開展的,具有濃厚民族文化色彩和特征的競技娛樂活動。”[2]
1.2 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是社會文化的構成要素,是指“在一定的社會大文化環境影響下,經過企業領導者的長期倡導和全體員工的共同認可、實踐與創新所形成的具有本企業特色的整體價值觀、道德規范、經營哲學、企業制度、行為準則、管理風格以及歷史傳統的綜合。”[3]
2 突破困境:民族傳統體育與企業文化聯姻的前提
2.1 民族傳統體育傳承之“困”
以武術為代表的民族傳統體育在經歷了“土洋體育之爭”之后,幾經沉浮,卻最終被奧運項目遮擋了傳統武術的光芒;在武術躋身奧運門檻的征程中,形成了相對于傳統武術而言的競技武術,對武術的國際化傳播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民族傳統體育在本土的發育,卻出現了“營養不良”,傳承問題亟待解決。文化傳承正如“阿拉伯數字中的‘1一樣,是個權數。‘1后邊帶一個‘0就是‘10,帶兩個‘0即是‘100,帶三個‘0就是‘1000,沒有這個‘1,這個數字就失去了它的實際價值。”[4]文化的傳承象征著一個民族“靈魂”的延續,沒有“傳承”就如同“無根之木,無源之水”一樣,必將枯朽,走向衰竭。中國外文局對外傳播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國家形象全球調查報告2015》顯示,“中醫、武術和飲食是海外受訪者眼中最能代表中國文化的元素,選擇比例分別為50%、49%和39%”。肯定了武術在中國文化中的的重要地位,但這并不代表中國武術在中國的生存空間未被壓縮。
民族傳統體育是千百年來中華民族集體記憶的特殊存在,自“奧運爭光”計劃實施以來,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發展停滯不前(競技武術除外),有些項目已經步入了歷史的“墳墓”。“民族文化是民族存在和發展的全部價值與合理性、合法性之所在。一旦這種文化遭遇到威脅和侵略,則必然給國家和民族帶來深刻的文化危機甚至民族危機。”[5] 然而“民族文化一旦失去了傳統的滋養, 如同嬰兒沒有了母親的乳汁哺育一樣, 難以健康生長。”[6]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承與發展,不僅需要學校教育這樣能夠提供其成長所需養分的苗圃作為先天條件,同樣需要一個能夠適應其發展的社會環境進行后天培養,使民族傳統體育開花結果。因此,民族傳統體育的可持續發展需要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作保障。
2.2 企業文化轉型發展之“惑”
企業文化是“企業個性化的根本體現,它是企業生存、競爭、發展的靈魂。企業文化其實質是企業的意識形態,它是以企業價值觀為核心的,存在于企業各個方面的意識形態。”[7]企業文化是社會文化的組成部分。就目前構建起來的企業文化體系而言,多數企業仍在延續“計劃經濟”時期從西方國家借來的企業文化體系,西方文化的重重迷霧充斥在各個角落。“這種文化上的無條件投降,實際上比軍事上的無條件投降更可怕!”[8]在民眾無意識的情況下就達到了文化滲透的目的。面對頭戴“文明”面具的文化侵略,千百年積淀的中華民族文化遭受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與生存危機。
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曾說“企業文化越符合民族的文化,這樣的企業文化才能扎根久存。”中國作為文明古國,中華民族擁有優秀的文化傳統和文化底蘊,如何繼承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將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與企業文化結合在一起,形成充滿生機而又獨具特色的企業文化,是中國每一個企業應該思考的問題。改革開放讓企業蓬勃發展,全球化讓多元文化分裂與重組,將精華與糟粕未經仔細遴選就納入吸收。高舉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站在社會轉型的十字路口,文化中國化的路標佇立在最顯眼的位置。企業文化同樣需要鑲入不可或缺的中國元素。企業人作為改革開放以來率先富起來的一批人,不應該只將帶來經濟財富的西方文化深刻于內心的深處,而應當勇敢地肩負起傳承與發揚優秀民族文化的重任,扛起捍衛國家文化安全的戰旗,以實際行動投身于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去。因此,企業文化中國化成了企業文化發展的新方向,同時也帶來了將何類傳統文化納入企業文化建設行列的“發展之惑”。
筆者認為,民族傳統體育需要一個生存發展的社會空間,而企業文化需要優秀的傳統文化來影響企業健康發展;民族傳統體育中的集體項目能夠鍛煉人的團隊凝聚力,而任何一個企業都需要團隊凝聚力保駕護航;民族傳統體育中的健身養生方法能夠強健體魄,預防疾病,而企業的健康發展離不開健康的人作為群眾基礎。民族傳統體育與企業文化存在互需關系。
3 協作共贏:舞龍運動聯姻企業文化的出發點
3.1 以人為本,健康護航
以人為本不僅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更是企業發展的戰略高地。而人的健康不僅是人發展的基石,更是企業發展的根基。舞龍套路中的騰躍、翻滾、盤回、穿插、聳立等動作,需要一定的力量和協調性才能完成,因此舞龍能夠鍛煉人的力量和協調性。舞龍運動中的快速騰進、快速曲線起伏行進等動作都要求在快速中完成。而快速騰進、連續螺旋跳龍等則對彈跳力有相應的要求,促進人的速度及彈跳能力的提升。另外,舞龍運動是有氧運動與無氧運動的綜合體,對人的耐力的提升具有積極作用。而且,在舞龍運動中,要想使龍體運動軌跡因順、流暢,舞龍者的動作幅度必須大,姿態也要舒展、優美,很好地鍛煉人身體的柔韌,特別是肩、腕、腰、髖等部位,預防常見的關節疾病。舞龍運動能提高企業員工的身體素質,增進身體健康,為企業的發展奠定健康的基石。
3.2 精氣神韻,凝聚集體
一個企業的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無不是自強不息、勇往直前、發奮圖強的過程。不管是企業發展到哪個階段,都不能舍棄這種團結精神而獨立存在。錢其琛先生指出:“從更為深層的意義上說,龍文化首先體現中華民族團結合力的精神內涵”;“龍的形象,最初就是中華民族團結合力的象征”;“需要運用集體的合力來完成,而無法運用單個人的力量完成,在這種集體的合作中,如果單個人的力量不能融入整個集體的節奏中去,所有人都會招致失敗”;“龍是中華民族團結凝聚的象征,龍文化揭示了團結就是力量的真理”。[9]舞龍運動的過程就是一個吃苦耐勞、團結協作、頑強拼搏精神集體表達的過程;而舞龍運動恰恰能夠激發員工團結奮進的精神品質以及塑造共同的價值觀。因為參與舞龍運動的每一個成員,需要的不僅僅是心往一處想,而且還要通過身體語言借助“龍”這個集體器械進行團隊肢體的表達才能夠將“龍”舞的充滿生機與活力。所以,能否舞得好“龍”,團隊協作能力是一個重要的表現形式。
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是華夏民族勤勞、勇敢、奮進、堅毅、拼搏精神的象征。舞龍運動中,舞龍者在龍珠的引導下,手持龍具,通過入體運動和姿勢的變化,展現出龍的游、穿、腳、躍、翻、破、戲、纏等動作,充分體現了龍的精、氣、神、韻,同時這種精、氣、神、韻又反過來作用于舞龍者,激發積極進取、勇于競爭的精神。培養人的各種心理素質和精神氣質。“牽一發而動全身”,這樣一句話放在舞龍運動中最恰當不過了。團隊整體的運行狀態與每個個體的影響是相互作用的,團隊中任何一個人注意力稍不集中或者有明顯的失誤,“龍”的整體都將受到波及,形成連鎖反應。這就要求每個人毫不懈怠地肩負團隊的責任與使命,為團隊的穩定運行盡自己的義務。舞龍運動技術不斷提高的過程同樣是一個團隊成員相互熟悉、信任、默契度被激發的過程。如在首次接觸舞龍運動之時,即便是有人提醒要注意自己手中的器械莫要影響到同伴的揮舞,但稍不留神就會莫名其妙的打到同伴的身體或者被同伴打到。在被同伴“磕”或者自身被同伴“碰”的過程中,兩者或者整個團隊相互溝通探討,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進行實踐,周而復始,團隊間溝通密度的增加對驅散隔閡的陰霾具有積極作用。
3.3 文化傳承,肩負責任
在中國歷史上,龍的地位相當突出,龍與中華文化聯系緊密,加之數千年來的持續作用,龍已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符號,是歷史情節的凝聚和積淀,是文化基因的堅守和傳承。然而,自近代以來,在東西方文化的碰撞交流中,強勢文化對弱勢文化的侵蝕日益嚴重,即便是擁有數千年歷史的中華龍文化同樣受到波及。舞龍運動是龍文化傳承的經典載體,具有顯著的民族特色以及內蘊吉祥福瑞的美好象征,是寶貴的文化遺產。它的產生與發展與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一脈相承,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是歷代勞動人民精神信仰、民族文化、風俗習慣的一種寄托與表達方式。其文化內涵,既與民族思維方式有關,又與特定的文化氛圍有直接的聯系。因此,將舞龍運動納入企業文化,不僅是將優秀的傳統文化加以傳承,彰顯企業活力,更體現著企業肩負傳統文化傳承的責任與使命,形成積極的社會影響。
4 結語
將優秀的民族傳統體育成分同當代企業文化構建融合在一起,充分發揮傳統體育文化性、民族性、娛樂性、健身性等特性,給中青年人一些與傳統文化接觸的機會,體認傳統文化,充分認識并理解傳統文化帶來的健康與喜悅,并且分享給長輩與晚輩,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民族文化發展的橋梁才不會產生“斷裂”。同時也將助推 “文化中國”與“健康中國”之間雙重社會效益的并駕齊驅,在新時期形成無可替代的“軟力量”,為社會的穩固發展服務。
參考文獻:
[1]李榮芝,虞重干.體育全球化與中國民族傳統體育傳承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07(4):83-86.
[2]邱丕相.民族傳統體育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5.
[3]張國梁主編,企業文化管理,第2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3.
[4]馬樹林 鐘曉光著.企業文化中國化:中國特色企業文化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0:23.
[5]李 龍,虞定海. 對中國傳統武術的現實關切[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6(6):105—107.
[6]周偉良. 論當代中華武術的文化迷失與重構[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7(1):4—17.
[7]房旭鵬.論企業文化創新是現代企業發展的推動力[D].吉林:吉林大學,2005:5.
[8]馬樹林 鐘曉光著.企業文化中國化:中國特色企業文化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0:48.
[9]錢其琛.深刻開掘和研究龍文化的精神內涵[J].科技智囊,2007(10):14-15.
The Linkage between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and Corporate Culture
——Dragon dance as an example
Zhou Wanhui(School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Jiangsu 215021,China)
Abstract: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Chinas nations culture. It is also a concrete embodiment of the national wisdom, national spirit and national character. It is complementary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corporate culture in China. This paper uses the method of documents and other research means to analyze the "predicament" of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inheritance and the "confusion" of enterprise culture development.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essence of the "predicament" and"confusion" of the two is a complementary relationship between "supply" and "need"; there is an organic fusion point between the two, and sufficient nutrition will be provided for each other to promote their development and achieve the win-win goal through fusion.
Keywords: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corporate culture Linkage dragon d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