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巖
摘 要:中原城市群的發展不僅能推進中部城市的前進,而且可以加快整個中部地區的崛起,整體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而且從宏觀上對于拓展我國經濟發展新空間具有重要戰略意義。而城市的發展給環境帶來一些壓力,如何在加快城市群建設的同時,保持生態文明建設的良好態勢,對中原城市群的穩定發展至關重要。
關鍵詞:生態文明 中原城市群 協調發展 資源共享
一、中原城市群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的必要性和意義
城市群是一定程度上獨立的城市集合體,是相當數量城市關系的總和。它的特點主要反映在,經濟的緊密聯系;資源的高度共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集中發展。其實質,聚攏這些城市構成一個巨大的商圈或經濟圈。
現階段,我國比較成熟的城市群有三大城市群,即京津冀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它們引領了東部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全國的經濟勢頭,給中國經濟帶來春天。2016年12月28日,國務院正式批復《中原城市群發展規劃》。2017年1月,中原城市群正式躋身七大國家級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是繼長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之后,城市群規模最大、一體化程度最高、人口最密集的城市群,是支撐中部崛起的核心增長地帶。它肩負著承接發達國家及我國東部地區產業轉移、西部地區資源輸出的重要任務,是促進中部崛起、輻射帶動中西部地區發展的核心增長極。因此,規劃建設中原城市群,對于河南、河北、山西、山東、安徽五省30個市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一)中原城市群和生態文明建設和諧發展的必要性
1.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原城市群實現中部崛起的戰略抉擇。中原城市群的平穩發展離不開優良的環境支撐,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對于中原城市群的崛起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我國提出“五位一體”建設,經濟和生態的協調發展是相輔相成,不可偏廢的戰略選擇。良好的生態給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舒心的環境,有利于中原城市群的穩定發展。
2.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原城市群實現富民強省的客觀要求。生態文明建設隸屬于可持續發展范疇,符合中原城市群實現富民強省的客觀要求。將良好的生態環境作依托,加快城市群的發展步伐,滿足城鎮與鄉村人民生活和工業生產所需的良好環境要求,對于實現促進中原城市群經濟、改善人居環境條件具有現實價值。
3.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原城市群實現生態環境優良目標的現實選擇。生態環境優良是中原城市群良好發展的衡量目標之一,城市群的發展不應僅僅是經濟的飛速前進,而環境的不斷優化也應是城市群發展的題中之義。創造優良的生態環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有效規劃生態文明建設的方法步驟,并適時作出調整,以適應不同階段中原城市群的發展狀況,使生態環境進入良性循環的建設過程中,促進中原城市群的長遠發展。
(二)中原城市群與生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的意義
以生態文明為視角來建設中原城市群,其意義和價值非凡。第一,有利于樹立人與自然協調發展觀念。人與自然的和諧,意味著生態環境的良好,是人和社會持續發展的根本基礎。遵循自然規律,在自然環境承載能力的基礎上合理開發利用,正是我們所要追求的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理想;第二,有利于拓展我國經濟發展新空間,加快整個中部地區的發展步伐;第三,有利于東中西三大區域協調發展,促進推動經濟由東向西梯次拓展,形成合理的空間發展格局;第四,以生態文明為視角建設中原城市群,從根本上有利于保障農業安全,為人口密集的傳統農區建設探索有益經驗。
二、中原城市群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中原城市群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相輔相承,有著密不可分而千絲萬縷的關系。隨著經濟的發展,目前中原城市群生態文明建設存在的問題較為嚴重,分析這些存在的問題,對于建設生態文明,促進中原城市群的整體發展具有重大且深遠的意義。
(一)能源消耗量大,空氣污染嚴重
中原城市群核心發展區包括中部地區的河南、山西、安徽三省,并聯動輻射河北、山東兩省,這五省基本是霧霾的重災區。近年來因城市工業與家庭用車的快速發展,工業企業廢氣排放不斷增加、汽車尾車排放與日俱增,碳排放量增加,而氧氣量不斷減少,空氣凈化和調節能力日漸削弱;城市的快速發展,使得城市中鋼筋混凝土樓房大增,林園綠地相對減少,在一些盆地城市往往形成逆溫氣象,致使大氣中的污染物和煙霧不能向上向遠處擴散。這些使得能源消耗量大且快,造成空氣污染嚴重,加劇霧霾天的形成,加劇對城市生態環境的危害。城市居民的環保意識有待提高,很多民眾只關注到霧霾對自身身體健康的惡性影響,并未從真正根源上去遏制污染物的產生。對霧霾的防護只存在于表面,忽略了源頭的有效遏制。雖然有關環保政策的出臺,在一定程度上還市民以“碧水藍天”,但是根源的問題并未解決。
(二)水資源失衡,污染普遍
從水資源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支撐能力上來判斷,我國屬于中度缺水的國家。我國北方地區普遍存在資源性缺水的問題。原本缺水的狀態使得城市化發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再加上水資源的浪費和嚴重污染,勢必給城市群建設帶來壓力。有的城市,由于河流和水源受到工業發展與居民生活排放的廢水的嚴重污染,致使難以保證居民生活用水的清潔,造成飲水困難。有的城市,由于地下水的超量開采,地下水位連年下降,影響到地下水的循環,樹木的生長,造成井水枯竭。城市用水的緊張和工業生產用水的污染,是造成水資源浪費的根源。城市居民的節約用水意識淡薄,無法從自身建設和國家發展有效連接起來,所以造成城市生活用水普遍緊張的常態。工業生產用水后排污環節的治理不嚴,凈化力度不夠,這是造成生產用水污染浪費的重要原因。
(三)土地資源供給壓力大,水土流失嚴重
城市群的發展勢必給土地資源帶來壓力。基礎設施的建設是城市群發展的重要環節,城市土地的有效利用是其中之關鍵。聯動五省發展城市化,擴大城市用地,壓縮農業用地,在征用土地的過程中,難免因為方法不當或者執法不嚴造成土地資源的浪費,加劇水土流失。由于城市園林綠地少、樹林生長受影響,城市匯水面積大,加之不少開發建設項目的排洪設施不到位,以及其他因素如城市河道淤積,雨水不能及時滲漏和流失,極易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
(四)農村生態環境惡化,區域生態環境脆弱
農村科技落后,在土地使用過程中,對土地容易造成過度使用,且保護力度弱小。使得原本脆弱的農村生態環境更加惡劣。且在破壞原有土地生態之后,因為技術上的弱勢,觀念上的落后,對土地生態的恢復工作缺口很大。使得土地的再次使用只能是更加貧瘠或又一次傷害,造成惡性循環。人們在追求經濟效益驅使下,無所節制而以殺雞取卵式的野蠻方式對待大自然,違背了自然生態規律,使自然生態環境變得十分脆弱。循環和平衡規律是不能違背的,自然資源如空氣、水、土壤、樹木的光合作用等有自身的運動規律,破壞了自然法則,勢必會遭受大自然的懲罰和警告,有時會以次生自然災害的方式讓人類承擔因開發利用自然不當給自然本身帶來的不堪承受的結果。當人類深受其害時,意識到人類必須以文明的方式自覺地敬畏大自然、善待大自然、合理利用大自然,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三、中原城市群與生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的路徑選擇
(一)樹立中原城市群現代生態價值觀
1. 倡導健康綠色消費觀念。中原城市群的生態文明建設離不開社會大眾的整體努力。針對城市發展過程中,企業生產和居民日常生活對生態環境造成的惡劣影響,從根源上遏制污染的產生是十分關鍵且必要的。污染源追根到底是人類造成的,從觀念上對人們進行教化,讓人們從根本的認知上深刻的領悟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進而認識到生態文明建設對于整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從而自覺的為社會的穩定發展約束自己的行為,改善自己的周邊環境,保護城市整潔文明。
2. 轉變傳統經濟發展理念。中原城市群經濟的穩定和長期發展,依賴于現代的生態價值觀念。低碳、綠色的經濟發展模式對于促進中原城市群的穩定具有重大現實意義。生態文明建設歸根結底依靠的是社會全體人員的共同參與,因此只有大力培育全民族的生態道德意識,使人們對生態環境有自覺的保護意識,并能從行動上做保護生態環境的主力軍,才能解決生態保護的根本問題,為生態文明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我們倡導轉變傳統的經濟發展理念,加快形成現代生態價值觀,以期早日為中原城市群的發展提供可持續的良好發展模式。
3.加強區域生態文化建設。整個社會是有機聯系的統一整體,建設生態文明的同時,也應重視加強區域生態文化建設。比如在社區內進行生態文化的正面宣講,給社區成員普及生態建設的理念。在學校開展生態文化的課程教育,可以帶領學生從身邊小事做起,從自己做起,一起為環境保護貢獻微薄的力量。
(二)發展中原城市群生態經濟
1.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社會的進步離不開經濟的發展,適時調整傳統的經濟發展方式,為現代經濟發展注入新的血液,大膽采用新的更加環保科學的經濟發展模式,為中原城市群的崛起探索更契合的新模式,向集約節約環保模式轉變,帶動整個中原城市群的整體協調發展。
2.建立生態經濟體系。建立適合中原城市群發展的生態經濟體系,更好的促進整個中原城市群的穩定崛起,需要結合中原經濟發展的常態式,在此基礎上,提出改革和創新,順應時代潮流,加入生態經濟的觀念,指導形成新的經濟體系。
(三)促進中原城市群生態科技發展
1. 加快生態科技創新。二十一世紀是科技世界的較量。將前沿科技運用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既符合科技為人類社會服務的理念,又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步伐。加快生態科技的創新,就是為中原城市群的發展爭取時間和機會,當今社會變化之快,科技的更新換代也是日新月異,而創新就是生命力。
2. 培養生態科技人才。人才戰略是不會過時的戰略選擇。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培養引進生態科技人才,對中原城市群的規劃發展作出長遠有利的科學指導,是中原城市群發展的保障。中原城市群的崛起之路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探索發展的過程中,依靠科技人員適時制定出調整方略,才能最大程度的保證城市群的平穩良好發展。所以,生態科技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對于城市群的發展作用巨大。
3.完善生態科技政策制定。中原城市群的穩定發展需要政府牽頭,制定合理的生態科技政策,從宏觀上把控整個城市群的發展走向。在制定相關生態科技的政策中,要立足中原城市群的現有經濟基礎,針對不同地區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適時而變,制定適合特定區域的切實可行的生態科技政策。
(四)加強中原城市群生態制度建設
1. 創建區域生態政策協調機制。“五位一體”建設就是與和諧社會建設相契合的,創建區域生態政策協調機制,有利于統籌區域生態的和諧發展。另外,保護環境要從源頭抓起,不僅做好水源地保護,還要做好退耕還林還草工作,穩步推進植樹造林和天然林的保護工程建設;加快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創建工程,切實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在首要地位;加強城市綠地濕地等的保護,還城市及市民一片藍天;提倡少用或不用不可再生資源,力爭全面推進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治理。
2. 完善區域內環境監督體系、區域聯合執法機制和生態補償機制。城市生態文明建設首先應把發展循環經濟同生態城市建設結合起來,將其統一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中去。合理的生態補償機制發揮著重要作用,完善區域內環境監督體系,加快探索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等,樹立生態示范工程,對于保障區域經濟的穩定發展意義重大。中原城市群是涵蓋五省的大城市群,地域廣,難于統一管理是顯而易見的問題所在,加強各區域間執法部門的聯合,以及執法力度的統一,完善聯合執法機制,對于整個城市群的管理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3.建立生態文明建設的績效評估、政績考核及激勵機制。在推進中原城市群發展的過程中,由于制度建設不規范與不健全,往往出現紕漏甚至扯皮現象,生態文明建設帶來被動和難以落實的局面。黨的“十八大”報告中,著重強調了要“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對全民進行“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的宣傳教育,幫助全民樹立環保意識,激發全民以行動進行環境保護的熱情。從長遠來看,我們要在建立健全法規政策體系、目標任務體系、標準評價體系、技術指標體系、監督檢查體系、宣傳教育體系的同時,建立健全相應的各種管理制度,形成科學規范、程序清晰、職責分明、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并有監督檢查、問責制度作保障,同時,還應當建立健全公眾參與制度,讓人民群眾有知情權、參與權、發言權與監督權,從而促進各種制度的落實,讓環保變成切實的行動。因此,建立生態文明建設的績效評估、政績考核及激勵機制,對于經濟區的良性發展既是鼓勵,更是鞭策。
參考文獻:
[1]王陶濤.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與中原城市群關系研究,經濟經緯[J].2016.2.
[2]方創琳.中國城市群研究取得的重要進展與未來發展方向,地理學報[J].2014.8.
[3]王恩澤.中原城市群建設的制度創新研究——基于區域,協調發展視角[J].中國集體經濟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