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艷
摘要:數學是一門具有層次性、邏輯性、探究性的學科,當學生的頭腦出現認知沖突時,他們就會主動對數學知識進行深入思考,進而使自己的思維能力得到發展。因此,小學數學教學的目標之一就是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質疑能力;培養
著名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曾經說過:“思維從疑問和驚奇開始。”。提問的過程就是質疑的過程,質疑的前提是對知識進行了充分的思考。質疑精神是數學學習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小學生來講,掌握數學質疑能力對他們當前乃至今后更高層次的數學學習都具有促進作用,因此,教師需要注重學生數學質疑能力的培養。
一、加強質疑方法教學,讓學生有疑可質
通過長期觀察,我們發現學生在數學質疑能力提高方面最大的障礙在于無疑可質,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有二。其一,教師教學方法存在問題,導致學生過分依賴老師和課本,問題的解答過程被思維定式所禁錮,因此對課本和老師提出的結論從來沒有質疑的主動性。其二,部分學生的學習基礎差,數學思維能力薄弱,即使發現了問題的點,但是并不知道如何質疑,從何種角度質疑。
為了消除學生無疑可質的窘境,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注重質疑方法的教學。首先,要求教師需要具有強烈的意識,將質疑方法的教學作為自己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在教學過程中善于捕捉機會向同學們傳達質疑的思想。如果該方法運用得當,學生會在長期接觸質疑的過程中逐漸養成質疑的意識和能力。其次,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還要有意識的制造可以產生質疑的點,并引導學生發現質疑點提出質疑。可以設置質疑點的教學內容包括公式的推導、教學內容的重點、新舊知識的銜接處等。例如,在學習“圓的認識”一節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生活中各種各樣的圓形,此時學生可能會產生這樣的疑問“為什么生活中的這些物體是圓形的,不能是方形或者其他形狀的?”伴隨著這樣的疑問,學生會在后期學習的過程中,提高聽課效率,對“圓”有更加深刻的認識。最后,小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養成在很大程度上來源于模仿,教師作為學生模仿的首要對象,因此在授課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做到質疑的言傳身教,例如在“多邊形面積”的學習中,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除了課本上拼接四邊形的方法,同學們還有沒其他的想法”等,使學生在接受疑問,思考疑問的過程中,逐漸養成質疑的習慣。
二、創造輕松的課堂環境,鼓勵學生勇于表達疑問
學生數學課堂質疑效果并不好的另一個原因在于,有些學生性格比較靦腆,盡管對某些觀點和看法存在疑問,但是并不敢提出自己的看法,害怕自己的看法是不對的而被老師看輕或被同學取笑。如果教師不能及時采取措施,鼓勵學生消除自卑心理,勇于表達看法,久而久之,學生開口表達質疑的能力就會更加缺失,他們寧愿將問題留在頭腦里,也不愿拿出來與老師和其他同學分享,甚至產生消極的學習態度,不再愿意主動思考問題產生質疑。
針對學生不愿意表達疑問的現象,教師首先需要為學生營造輕松的學習環境,只有精神狀態不處于完全緊繃的狀態,學生才能全身心投入到對知識和問題的思考中,通過對教師和課本結論的深入思考和質疑,不斷提高對問題更深次的認識,提高對知識的整體把握。其次,教師要與學生構建平等的友好型師生關系,這是學生提出質疑的前提條件。平等的師生關系是建立在教師職業道德基礎上的,教師需要對學生抱有足夠的耐心和尊重,營造嚴厲卻不失活潑的課堂氣氛,給學生表達自己心聲的機會。最后,教師還要鼓勵學生勇于表達質疑,逐步消除他們不敢在課堂上發言的心理障礙,增強勇氣和自信心,享受學習質疑的樂趣,同時教師也要注意在課堂上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能因為學生質疑的點不具有任何價值而否定學生,需要給予學生一定的鼓勵和贊美,使學生放松心態,消除畏懼心理。
三、剖析質疑誤區,提高質疑教學效果
盡管不少教師已經認識到了質疑教學在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方面的重要性,并在課堂上踐行質疑教學,但是并沒有起到提高學生數學成績,改善數學學習效果的作用。歸根結底在于不少教師進入了質疑教學的誤區,為了質疑而質疑,卻沒有對質疑的基本要求進行深入了解。例如,質疑的過程也就是探究的過程,所提出的疑問應當是開放性的問題,而不是選擇性問題,但是不少數學老師在課堂上提出質疑時,往往以“對不對”、“是不是”、“行不行”做結尾,從學生的角度來講,一旦老師以這樣的方式發出疑問,學生的思維就會停留在是與否這兩個方面,而不會對問題的本質進行深入探究,使得質疑教學并沒有發揮提高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作用。
數學是一門具有嚴密邏輯性的學科,教師需要準備高質量的質疑材料反映數學學科的層次性,每一個質疑問題都要有價值,而不能為了質疑而質疑,忽視質疑能力教育的本質要求。首先,問題不能采用具有選擇性的提問方式,而應當承認學生思維的多樣性,將問題的設置同課本內容相結合,并為課程內容的推進服務。例如在新舊課程的銜接中,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我們已經學習了平行四邊形以及三角形的面積的計算方法,那么你能夠運用這些計算方法計算生活中哪些常見的其他多邊形呢”以引出后續梯形計算方法的教學。其次,在學生提出疑問后,教師需要在疑問的基礎上繼續加以引導,提高他們對問題更深次的內容的探究興趣。針對有價值的問題,教師可以給學生分組討論的時間,在討論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傾聽其他同學的發言,并從其他同學的發言中得到啟發,豐富自己對問題的看法,在培養發散思維、質疑能力的同時養成團隊合作精神。最后,教師還應當控制問題的難度,不能將課堂質疑過程當做篩選學生學習能力的方法,而應當根據大部分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確定問題的難度,避免使學生覺得“質疑”高不可攀,從而影響提高學生發散思維能力和質疑能力的培養。
四、結束語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為了使孩子的頭腦不致變成知識的貯藏寶庫和真理、規則、公式的堆積站,就一定要教給他思考。”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需要認識到質疑的作用,并通過質疑方法教學、創造輕松的課堂環境、提高質疑問題質量,使學生認識到質疑的重要性,掌握質疑的方法,勇于思考發表自己的看法,逐漸加深對數學公式、規則、思想的認識,提高數學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