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瑩
摘要:對教師而言,語文這門學科不僅起到傳道授業的作用,最根本的還在于它對人的精神的教化和指導,也即是對核心素養的指導。這就要求教師從語言的結構、情形的設定、思維的引導、和創造力的培育等多個方面來對學生進行指導。同時還要根據學生的不同方面的專長發掘他們更深層次的潛力,重視對學生的綜合素質的培育,并且為其提供優秀的標榜作用。
關鍵詞:語文;核心素養;課程價值;語文教學
G623.2
一、序言
對于核心素養這一議題的出現,要追溯到在2014年教育部頒布《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這一協議書,正是這項書面文件,將核心素養這四個字推向社會教育界,引起了教育雪姐廣泛的關注并引起了相關的重視。然而在當前社會,國家對教育層次精神領域的素質培育發展較為緩慢,各界人士對此意見也存在較大差異。也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誕生了涉及不同方面的專業核心素養,這其中就包括語文核心素養。語文核心素養的重點到底是什么怎樣才能做到對語文教育的核心素養培育,考驗著當下的每一位語文教育者。
二、小學語文教育與核心素養相結合
針對語文教育的特點和性質,教師應該抓住語文教學對學生能力的提高產生積極作用這一核心,對學生核心素養進行培育。對目前中國的語文教學體制進行改良和創新,突破枯燥無趣的教育瓶頸,做到通過言傳身教寓教于樂的方式把語文學科的核心精神傳導給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把對學生的核心素養的培育放在緊要的位置,綜合全面的對語文學科各個方面的影響能力進行挖掘進而傳授。這樣才能更科學的對語文核心素養進行有效的實施。
1.從語言構建展開核心教育的第一步
語文學科最根本的就是對語言和文字的把握。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語文學科主要是針對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進行發掘和培育。作為受教育群體是小學生的情況,主要是從漢字詞匯的聽說讀寫,查閱工具的使用,小情景設定下的語言組織能力等幾個方面進行教育。作為教師,需要做到對學生能夠接受的具體程度很敏感,才能在傳授過程中結合具體的實際情況和教學任務進行個性化的指導和能力的發掘。在語文教學中,語文核心素養可以從各方各面體現出來。針對一篇語文課文,涉及到朗讀、識記詞匯、背誦段落、總結中心思想等方面。舉例來說,在人教版三年級上冊《奇怪的石頭》一文中,重點要求教師指導學生去了解李四光是怎樣一步步發現巨石的由來,幫助學生站在主人公的角度思考問題的解決辦法,領會作者想要表達的意義。本篇課文的學習目標是識記課文中需要掌握的幾組詞匯;有感情的朗誦課文;讀懂課文內容,感受主人公勤于思考、善于動腦、執著求索的可貴品質。這當中的第一項就是要求對語言構建的掌握。隨著年級的增長,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語言構建的掌握程度也有了不同的要求。水平更高一些的學生,不僅需要掌握基本的字詞,還要逐漸開始鍛煉總結段意文意,以及劇句中基本的修辭手法和情感色彩,這也是學習古詩詞所必須具備的分析能力。面對一篇文章,在通讀的過程中,需要聯系上下文語境,對作者的情感大意進行綜合分析。教師需要對這些系統的學習方法與技能素質的培育相結合,在教學過程中加以熟練的運用。
2.寓教于樂、勇于創新
對于任何學科的教育,都是一個教師和學生共同學習進步的過程,教師作為傳導者,學生作為接受者,二者都需要做到相互配合彼此平等才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基于學生時期正是創造力想象力很強大的時期,因此教師可以通過一些有趣的方式來對授課內容加以豐富和完善,這樣一來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保證了活躍輕松的課堂氛圍,還可以在教學過程中不斷通過新奇的方式加深他們對知識的鞏固和理解。再舉個例子,學習《白楊》這篇課文的時候,首先會給出一部分時間讓學生自己去通讀全文,掌握大概的故事內容。接下來作為教師會問學生,白楊樹有哪些特點呢?這個時候學生會將他們找到的原文讀出來。然后教師會繼續發問,白楊樹為什么在戈壁環境中還能一直生存下來?此時學生可能開始提出一些形容白楊樹品質的詞語。然后可以通過分組表演的形式,讓學生將父子對話的情境分角色進行朗讀,通過第一人稱的視角揣摩文中父親和孩子的情感和用意,讓學生真正領會,白楊到底指的是什么。最后教師針對文中最能表現課文核心思想和作者情感的關鍵詞匯,例如“渾黃一體、清晰、挺秀”進行具體的解釋,幫助學生總結中心思想,讓學生學習白楊樹堅韌不拔,不動搖不軟弱的精神,在學習過程中遇到挫折和困惱,也不能輕易低頭妥協。最后還可以讓學生找出他們最欣賞的句子或者段落,模仿句式充分發揮想象寫出新的句子。這對學生的創造力和發散思維能力都有極大的幫助。只有通過對學生興趣的激發和引導,才可以真正做到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的想法相互結合,達到行之有效的的教學效果。
3.教導學生結合實際生活
一直以來,教育都與生活息息相關,教學過程更多的作用在于指導學生在生活中要對學到的知識加以運用。只是單純的完成課本內容而脫離實際生活,就將達不到教學的核心素養的任務。通過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將其中的精華延伸到我們的生活實踐中加以學習和運用,才是教育所要追求的根本目標。依然以《白楊》這篇課文為例,整篇課文講述的一位父親,帶著自己的兩個孩子坐火車去邊疆。在旅途中,車窗外的一排排白楊樹引發了父親和孩子之間的話題,進而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勾起了父親對邊疆守衛者的贊美之情,歌頌了他們像白楊樹一般不向困難低頭,堅毅的品性。通過學生的朗誦和教師的引導使學生對課文的大意進行了了解,進而引發了學生對作者所要表達中心概念的思考,作者為什么要寫白楊樹,白楊樹和邊疆的戰士有什么共同點,哪些是值得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去學習的。帶著這些問題開始小組討論,在教室的幫助下總結出來形容白楊樹精神的詞語。聯系生活實際時,也就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時不能退縮,要知難而進,勇于直面困難并想辦法去解決,這是這篇文章總結起來需要學生真正掌握的核心內容,同樣也體現了語文教育的核心素養培育。通過以上三種要素加以結合,在實際應用時也要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才能真正做好一個合格的教育者。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朱麗.生活與教育——杜威“教育即生活”與陶行知“生活即教育”之比較[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02(04):51-54.
[3]劉恩憔.從“舊四重”到“新四重”——談語文教學結構的優化[J].教育研究與評論(中學教育教學版),2015(03):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