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洪昌
摘要:新課程標準實施背景下,“創設情境”已經成為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一個基本環節,教師們都樂意去創設情境開展教學,這種教學行為確實給課堂教學帶來了勃勃生機。因此,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教學情境,能激發學生思考和探究,把學生的好奇心和好動心調動起來,使學生對數學產生興趣。
關鍵詞:新課標;小學數學;教學情境;創設
《全日制九年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可見,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教師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因此,筆者在創設學習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數學方面進行了大膽的嘗試。以下結合自己的認識和實踐,談談我的一些教學體會,以供參考。
一、挖掘教材中文本資源,有效創設情境教學
義務教育階段小學數學新教材特別注意選取生動有趣、密切聯系兒童生活的素材,精心設計了單元主題圖或重要課題的主題圖,體現了“數學問題生活化”的理念。教師要充分發揮教學情境圖的作用,一是用放大的教學掛圖,或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將靜態的情境動態化、具體化。二是要給學生提供觀察思考的時間,讓學生看懂圖意,獲取和選擇信息,以利于新知識的引入和發現問題。這有別于語文的“看圖說話”,這里要突出數學的特點,要引導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目光去觀察思考,從數學的角度去發現、提出問題。
二、基于學生的生活現實,有效創設情境教學
首先,數學知識起源于生活,只要我們留意日常生活,就不難發現,生活中處處蘊涵著數學,許多新鮮的事物可供我們數學使用。如:教學“認識人民幣”,我們可以在教室里擺設一個小商店,讓學生充當售貨員和顧客進行“買賣”,讓學生身臨其境的學習。如教學“認識位置“,我們可以把教室作為情境,認識上下、前后、左右。創設這些情境,都是學生身邊的事,熟悉的事,學生怎么能不感興趣。其次,我們創設的情境也應該賦予一種時代氣息,如果還是停留在過去的年代,是很難真正吸引孩子的。
三、根據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有效創設情境教學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總是以其自身的經驗來理解和建構新的知識或信息,也就是一種基于經驗的認知建構。因而,新課程強調數學教學要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一方面隨著信息渠道的拓寬,學生們的學習準備狀態有時遠遠超出教師的想象,許多課本中尚未涉及的知識,學生通過家長、書本、互聯網已經知道得清清楚楚了,這就要求教師用動態的、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學生。比如:教學“鐘表的認識”,一年級學生對于鐘面是有經驗的,他們在家里在幼兒園里已經接觸過整時、幾點半甚至更多,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數學現實”去創設情境,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創設情境也不能一味地追求情境的新奇,忽視學生的已有認知,造成認知的斷裂,這種超越學生已有認知基礎的情境也是不成功的。
四、鼓勵學生提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提出問題是發現、創新的前提。在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敢于質疑,勇于提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課堂教學中,在教師創設問題情景后,緊接著要從問題情景中提出問題,問題可以由學生提出,也可以由教師提出,要盡可能由學生提出。如在教學《連加》時,可以創設這樣的問題情景,用多媒體播放動畫,一年級的學生在幫助農民收西瓜,文字顯示:一班收了38個西瓜,二班收了45個西瓜,三班收了43個西瓜,你能提出什么樣的數學問題?有的學生提出“一班和二班一共收了多少西瓜?”有的學生提出“二班和三班一共收了多少西瓜?”還有的學生提出“三個班一共收了多少西瓜?”教師及時點題:“求三個班一共收了多少西瓜?就屬于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連加》”這就是學生直接從情景中提出問題的實例。
五、制造懸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欲望
一堂數學課的結束,并不意味著教學內容和學生思維的終結。“學貴存疑”,有疑是對知識“學而不厭”的需要。小學生年齡小,對新事物易產生好奇心,喜歡追根問底,倘若課堂結束時充分利用教材的“新”、“奇”、“特”之處設置疑問,可以培養學生獨立探究新知的能力。例如,在“毫米、分米的認識”這節課的下課前,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如果用我們學過的米、分米、厘米、毫米來計量山西到首都北京的路程有多遠,會怎么樣?”學生答:“不好量,因為距離太遠,路程太長了。”此時,教師設置懸念:“那么,計量較長的路程有沒有更好的計量單位呢?下節課我們就來解開這個謎。”這樣,在揭示矛盾的同時制造懸念,短短幾句話,是學生在掌握本節課所學知識的基礎上,有產生了探求新知的欲望。
六、精心設計教學活動,提高學生課堂的參與度
新課標提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而數學活動應是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活動。因此,教師要從“以學論教”的理念出發,精心設計數學活動,讓學生“在參與中體驗,在活動中發展”,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有效課堂教學。如《比例尺》這一知識點的教學設計,我先出示一張中國地圖,告訴學生我國國土面積約有960萬平方千米,從東到西的距離有5000千米,從北到南的距離有5500千米,還有遼闊的海域,以此在學生頭腦中形成生動的形象。然后設問“這么遼闊的疆域怎么能畫在這一張紙上呢?是什么東西在起作用?”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的需要和興趣,而且所喚起的形象就成為直接激活《比例尺》這一知識點的關鍵經驗,從而加深學生對這一知識的理解和參與課堂的積極性。
總之,教學課堂是學生思維生長的土壤,老師的智慧就是陽光雨露。小學數學課上的情境創設應該為學生學習數學服務,應該有利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關注現實生活。因此,創設合理、科學、有效的數學學習的情境,才能為學生學習數學知識與技能提供支撐,才能為數學思維的發展提供土壤,才能真正發揮情境在數學教學中的作用,使學生獲得情感、能力、知識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