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強


[摘要]本文通過對社會工作專業畢業生就業狀況的調查,具體了解社會工作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狀況,包括工作性質、工作類別、工資待遇和二次擇業等內容,并對其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為改善社會工作專業畢業生就業狀況提供數據服務和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社會工作 專業 就業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24-0106-02
一、問題的提出
在現代社會,社會工作已成為專業化解決困難的手段。它在解決社會成員的困難、維持社會秩序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社會工作作為一種專業助人活動在西方社會存在已有一百年的時間。而在我國,社會工作專業的發展卻相當緩慢。轉型期的中國,社會問題不斷涌現,社會工作作為處理社會問題的一種專業方法理應受到社會的重視,有著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但是事實卻是高校培養了數以萬計的社會工作專業學生,社會同樣需要大量的社會工作從業人員,而真正從事社會工作職業的學生卻為數不多,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養與崗位需求脫節。本研究主要針對吉林省高校社會工作專業學生就業狀況展開調查,試圖了解社會工作學生的就業狀況和就業意愿,為高校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專業社工提供意見和建議。
二、調查結果分析
本次調查運用了網絡問卷和電話訪談相結合的方式,共計發放問卷500份,回收問卷424份,其中有效問卷414份,有效回收率82.8%,電話訪談30人,回答率90%。本次調查主要涉及畢業生工作單位性質、工作類別、實際工資與期望工資、專業就業吻合度、對本專業就業前景的看法及二次擇業狀況等方面。調查結果顯示如下:
(一)就業崗位缺乏,專業吻合度低
根據調查,目前從事職業與大學所學專業“完全對口”的學生人數僅占19.3%,“基本對口”的占8.9%,“有點關聯”的占18.7%,而“不對口”的占53.1%。這說明從事專業社工的學生很少,不少畢業生的工作與所學專業吻合度低,社會認可度不高。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社會工作就業崗位較少。目前很多單位和企業實際需要社會工作人才,卻沒有意識到社會工作的重要性,因而也就沒有設置相應的崗位。二是社會工作薪酬待遇較低。社工人才需求最多的是社會服務機構,而這類機構受經濟發展和社會需求人群的限制,大多都待遇不高。三是社會認可度低。一方面受計劃經濟的影響,無論是單位領導還是普通社會成員都將社會工作者看作是可有可無的人才;另一方面由于高校專業教育與崗位實際需求不一致性,導致很多專業學生不能夠勝任社會工作。
(二)發展前景不高,職業期望度低
從對職業發展前景來看,在所有畢業生當中認為專業發展前景嚴峻的占52.1%,其中從事專業社工的學生占61.3%,與之相對的在所有對職業發展前景看好的畢業生中,從事專業社工的學生只占不到4%的比例(見表1),可見社工的發展前景不為很多學生所看好,尤其是從事專業社工的學生。但從另一個方面來看,從事其他行業的學生對職業發展前景較社工專業要有明顯的比較優勢,這也是專業學生人才流失的一個重要原因。
(三)畢業生工資較低,專業崗位缺乏吸引力
工資作為從業人員基本的物質生活保障,在職工的社會生活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尤其是對于年輕的剛畢業學生來說更是其主要的生活來源。工資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職工的工作積極性和幸福感指數。調查顯示,社會工作專業畢業生普遍工資較低。從期望薪酬與實際薪酬的對比來看,期望薪酬低于5000元的占54.7%,實際薪酬低于5000元的占88.7%,一方面反映出專業學生薪酬期望值相對較低,更重要的是受專業限制即使從事其他行業工資待遇依然不高。但是從專業就業與非專業就業的對比來看,非專業就業的學生工資超過5000元的占該類別的21%,而專業就業的學生只有8.6%,這也反映出社會工作專業就業崗位工資水平較低的客觀狀況,由此也影響了學生在社工崗位就業的積極性。
(四)一次就業專業比例不斷提高,二次擇業非專業化程度高
從調查結果來看,學生一次就業選擇專業崗位的比例逐年增加,2005年以前專業領域就業的學生僅僅達到30%多,工作平均時間不足2年就選擇其他專業領域就業;2005年到2010選擇專業領域就業的學生達到了42.7%,平均在職時間也翻了一倍,達到了2.4年;2010年以后的畢業生選擇社會工作專業領域就業的一直保持在60%以上,持續工作的時間也提高到了3.8年(見表3)。出現上述情況首先是由于隨著國家相關政策的制定和宣傳工作的展開,社會各界對社會工作專業的認可度在不斷提升,從而提升了社會工作在專業領域的就業率;其次則是由于國家經濟社會轉型期諸多社會問題的呈現,對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的需求量在不斷增加,從而為社會工作專業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就業崗位;最后則是因為社會經濟發展的專業化水平需要專業化的人才,限制了學生跨專業就業的機會,使得學生不得不依賴所學專業選擇職業。但是從二次就業的狀況來看,學生再次就業選擇非專業就業的情況一直居高不下,一方面是因為學生在學校所學的專業知識無法適應相應崗位的需求,但更深層次的原因則是學生自身對專業崗位的認可度比較低。在電話訪談中,很多學生明確的表示如果有機會一定不會優先選擇社會工作專業。
三、相關對策建議
(一)政府方面要提高政策的貫徹度
國家人社部2006年就頒布了《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評價暫行規定》,對社會工作者的從業資格和執業水平等作了相應的規定。但受經濟發展和人力資源的限制,很多地區社會工作專業崗位的從業人員既非社會工作專業的畢業生,也沒有獲得社會工作師(助理)職業證書。因此政府有責任改變這一現象。各地方政府應該依據《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評價暫行規定》來招聘和使用社會工作人才,給予社會工作從業者一定的行業保護措施,對于社會工作專業本科畢業生從事社會工作職業者可以直接給予助理社工師資格或者降低資格考試的要求。對于非社會工作專業畢業生從事社工職業,不僅要參加社會工作資格考試,而且要有社會工作相關專業課程的學習和社會工作實務技能的培訓,同時可以參照其他實務操作類的崗位要求參加一定學時的實務工作。
(二)提高專業的社會認可度
專業的發展基于社會的需求,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則是社會工作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受我國計劃經濟和“單位制”的影響,政府和單位一直在包辦職工的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社會工作失去了用武之地,社會工作專業成為可有可無的邊緣學科,社會成員對社會工作缺乏認可,或者根本不知道社會工作為何物。因此提高社會工作的社會認可度是當下我國應該主抓的任務之一。一方面要加強宣傳。政府、社會服務機構和高校三方共同努力,加強宣傳力度,突出社會工作專業的社會需求性和服務水平的專業化,擴大社會工作專業的社會影響力。政府應從資金和政策方面加強對社會工作專業學生的培養和專業就業崗位的設立;社會服務機構要樹立責任意識,關注社會弱勢群體和社會問題,提升社會服務的質量和水平,擴大社會工作的影響力;高校要發揮人才優勢,多方位參與社會服務活動,宣傳社會工作的理念和服務,同時向相關企業推薦優秀的社會工作專業人才,提高社會工作的影響力。另一方面政府要通過相關法律法規明確要求相關企業和社會機構為社會工作提供必要的就業崗位和崗位對應的薪資待遇。從社區和共青團、婦聯等社會服務類機構入手,明確相關崗位的從業資格,制定“一社區,一社工”等相關規定。針對企業設立社會工作相關崗位指導意見,或者從財政稅收等方面給予相應的照顧性政策,不斷提高社會工作的社會認可度。
(三)提升學校人才培養的社會適應性
一方面學校應加強對社會工作專業的重視程度和傾斜力度,不斷加強社會工作專業師資隊伍建設和實踐實訓基地建設,引進高層次的社工人才,建立高水平的實習基地。改革當前的人才培養機制,以服務社會為宗旨,以職業需求為出發點,以崗位技能為指向,著力培養適應社會需求和職業需求的專業化人才。學校可以與企業和社會服務機構聯合,開展社工人才訂單培養模式,根據企業需求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引入企業專職人員對學生開展職業教育和專業技能培訓,并簽訂相關勞動合同,實現人才的定向就業。另一方面要以素質教育為導向,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人生觀,注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溝通能力、團隊合作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等綜合能力的培養,著力培養學生的就業能力,灌輸學生“先就業再擇業”的就業觀念,提升學生的就業成功率。最后,學校應充分利用相關資源,按照行業、崗位、地區等標準合理組織和安排專場招聘會,人才供需洽談會等,為學生提供多方位的就業崗位和就業機會。
(四)要轉變傳統就業模式,挖掘社會工作就業的新思路
首先,可以利用國家扶持政策,運用專業知識開辦社會服務機構,變就業為創業。既可以解決自身的就業問題,又可以為專業學生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其次,可以與政府福利事業建立關系,“將中國的民政與勞動保障改造為社會工作”。再次,可以將社會工作與其他行業相結合,多方位開發社工的工作崗位,提升社會工作就業的適應性和多樣化。
【參考文獻】
[1]邊燕杰.高校與社會服務部門合作共建“實務導向”型社會工作教育[C].陜西省社會學學術會議論文集,2010.
[2]謝啟文.社會工作專業教育與就業的調查思考[J].中國成人教育,2011(10).
[3]黃健園.高職畢業生社會適應力的調查與分析[J].科技資訊,2014(04).
責任編輯:張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