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對初中教學來說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教學內容,對初中生人格的完善與價值觀的樹立發揮著重要作用,尤其是新媒體環境下,給學生的思想觀念帶來了巨大沖擊,也給初中生在信息獲取、學習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帶來了新的改變,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與開展是保持初中生走正確道路的重要方式。新媒體環境下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路徑的探索,能夠為初中教學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途徑與方案,從而有效提高初中生的思想政治水平。
【關鍵詞】新媒體環境 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創新路徑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0-0078-01
新媒體時代以其廣泛性、實效性、便捷、快速等特點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初中生作為新媒體的一大接受群體,正在享受著新媒體帶來的變革。新媒體以其先進的技術為初中生在信息交流、娛樂等方面提供了便利,越來越多的學生對新媒體產生了依賴,在思想上也受到新媒體帶來的巨大沖擊,給初中教學的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新的挑戰。新環境下如何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進行創新成為了當前初中教學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創新教育主體,提高素質水平
教師作為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之一,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況。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主體有任課教師、機關工作者等,采取的是言傳身教的傳統教育方式。傳統教育方式所獲得的教育效果,取決于教師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為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和更豐富的內容,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形成了新媒體與傳統方式并存的局面。初中教學教師要能夠充分認識并利用新媒體,運用新媒體時代帶來的教育理念,并跟隨時代的變化而變化,與新時期學生的身心特點相結合,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與思想政治素養。
二、借助新媒體手段,創新教育渠道
新媒體時代信息的交流等呈現出了便捷、高效、多樣、多元等特點,初中教學可以利用新媒體的這一特點,借助新興的多媒體手段,創新教育渠道與方式,拓展教育空間,并隨著新媒體的發展而發展。初中教學教育者可以以傳統課堂教育為根據,借助多媒體手段,融入多媒體的聲音、視頻、圖片等優勢,創新教學方式,實現教學的多樣性與個性化。當前新興媒體中利用最廣的新媒體方式當屬微博、ins、微信等交流平臺,初中教學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這些新興手段,建立微博、微信公眾號,選擇當前初中生比較易于接受且能夠產生共鳴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向學生傳遞新媒體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思想與要求,加強與學生的互動交流,形成良好的信息交流局面。讓初中生在輕松的氛圍中,得到思想的升華,潛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養。
三、創新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
新媒體時代以勢不可擋的姿態席卷了社會,各種新興手段層出不窮,不斷沖擊著初中生的思想政治觀念與生活方式。因此,初中教學要做好迎接新媒體的挑戰,創新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新媒體在信息方面確實具有當前任何一種信息交流方式都無法相比的先進性,但是新媒體自身是無法對信息做出有效篩選的,在傳遞有價值的信息的同時也伴隨著無用信息的傳遞,當前網絡暴力事件也頻頻發生,都影響著初中生的思想政治理念。那么就需要初中教學要建立嚴格的信息管理體制,并加大落實力度,對于暴力、虛假等不良信息,加大監督與管理力度,最大程度上凈化網絡環境,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思想政治環境[2]。同時初中教學還需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信息觀念,規范學生利用新媒體的行為,提高學生網絡道德水準,堅決抵制不良信息的傳播,為安全、有效的新媒體環境做出貢獻。
四、借助新媒體手段,加大與學生的溝通
新媒體新興交流手段,為師生之間的交流提供了更加方便的方式。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手段,例如微信、微博等了解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情況,并做出信息匯總,根據學生的思想政治情況與學生展開深入交流,有效改善了傳統思想交流與教育方式。通過新媒體手段教師和學生都能夠暢所欲言,教師也能夠及時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輔導與教育,根據學生的情況創新教學方式與內容,選擇合適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符合學生當前在思想政治方面的需求。教師使用新媒體手段可以減小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感與時代感,為學生與教師之間營造一個良好的交流氛圍,拓展了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間與內容。
五、總結
新媒體時代在為初中生提供新的信息交流方式的同時也給初中生的思想觀念帶來了巨大沖擊,初中教學要充分利用新媒體時代的特點,讓新媒體時代更好的服務于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為社會培養出與時俱進具有先進理念的合格人才。初中教學要不斷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與途徑,跟隨新媒體發展的腳步,推動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變革,實現新媒體環境下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教學。
參考文獻:
[1]龐樂為.新媒體環境下的初中教學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探索[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6(4):25-26.
[2]陳學云,孔維麗.新媒體環境下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的探析[J].青年時代,2016(7):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