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洋玉
【摘要】古詩詞作為中華民族文化寶庫的瑰寶,具有很高審美價值和文學價值。廣大的初中語文教師,必須要具備鑒賞詩詞的能力,順應時代的發展,大膽的進行革新,將新課標中自主探究的新理念合理融入教學過程中,教學手段要靈活多樣,對學生的詩詞素養進一步豐富,使他們的綜合能力得到提高。
【關鍵詞】新課標 古詩詞教學 構建高效課堂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7-0068-01
在初中語文教學實踐中,要想進一步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將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提高,使學生的思想情操得到陶冶,就要讓學生學好古詩詞,初中古詩詞教學可以通過堅持“以生為本”教學新理念、知人論世、緊扣“詩眼”、感悟詩詞蘊涵的哲理、反復誦讀和音樂烘托等有效途徑來進行,本文從實際出發,對構建初中語文古詩詞高效課堂作了大膽探索。
1.知人論世,把握主旨
詩歌對于學生正確理解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有時空界限,所以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創作背景是學生了解古詩詞的關鍵。要求學生在理解作品時對作者時代背景有所了解,對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能切實體悟,是儒家學派代表人孺子提出的“知人論世”思想的實質,古詩詞中詩人發自內心的聲音是語言的雋永、精煉,它把古代形形色色的社會生活集中展現了出來,作者的生平簡歷、悲喜交織的境遇一般都可以在作品中體現出來,并有自己的詩歌風格,比如說超凡田園趣味的代表陶淵明,李白內心放蕩不羈的情感,而對功名淡泊名利的王維,還有婉約派代表李清照的閑適與愁苦。所以,教師在進行詩詞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前對古詩詞作者生平資料和作品寫作背景進行收集整理,這種方法有利于提高課堂效率。我們對古代詩歌的語言習慣、典章故事、社會風俗都是不熟悉的,豐富的想象、含蓄的韻味、跳躍式的思維等是古代詩歌的特點,對作者的創作風格、創作個性有一定了解,能夠讓我們更好的理解詩歌,對作者的情感流程有能很好的把握,準確把握作品內涵。每首詩歌的情感都不是無病呻吟、憑空而來的,都是作者在生活處境和背景中創作出來的,對作者背景有所了解對詩的內容能更深入的理解。
2.把握“詩眼”,創設情境
興趣對于學習來說是不可缺少的因素,學生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是由于對所學知識飽含興趣,詩歌作為一種藝術創作的結晶,對它進行教學的難點便是讓學生領略到詩歌所追求的情景交融的意境,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來豐富古詩詞教學手段。古代有名的詩詞作者常把復雜而深邃的情感凝于作品的詞字句之中,對鍛字煉詞非常的重視,“牽一發而動其身”,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切身體會到作品所營造的意境之美,促使學生對詩詞進行深刻的想象和思考,正確把握詩詞大意,就要引導學生把握詩眼,掌握解讀詩詞的關鍵,譬如,學生對文天祥的《過零丁洋》進行學習探討時,將詩詞背的很熟對詩詞精髓并不能很深的理解,要抓住詩中文天祥誓死報國決心的關鍵所在。要把握“詩眼”所起到的畫龍點睛功效,教師在教學中要通過多種手段創設情境,讓學生在體會詩文詩情畫意中學習,將學生對民族文化的敬仰之情激發出來。
3.反復誦讀,積累知新
吟誦的功效通過“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可以表現出來,教師在講解古詩詞時,不用將現在漢語翻譯出來,一個字一個字的講解,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對詩詞進行整體感知,在意境中進行學習,對詩詞的朗讀方法進行適當指導,讓學生在吟誦中自行領悟詩歌的思想內涵和藝術特色。學生將祖國語言正確理解和運用,可以積累豐富語言知識,使自己的語感得到培養,創新思維的發展,全面發展學生的學生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如果不重視平時知識的積累,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得不到高效的提高,“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句俗話講的就是學生要重視反復誦讀古詩詞,全面感知從文字到語音、詞義、語意,從本義到深層含義才能得到實現,學生想要在詩歌學習中激發自己用心靈體味詩歌內涵,品味古人的情操、美好的憧憬和博大的胸懷,在愉悅的審美中提高精神境界,就要對古詩詞進行反復誦讀,將自己的文學知識不斷豐富,從而修身養性。舉個例子來說,孟子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學生們需要通過反復的朗讀才能理解到詩中所表達的在惡劣環境激起人的憂患意識,從而使之為改變現狀努力生存發展而積極奮發,最終能得以發展,變得強大起來;安逸的環境容易消磨人的意志,使人墮落,最終在安樂的環境中滅亡的道理。
總而言之,對古詩詞的探究要注重“親身體驗”,教師在講解時要將“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深入貫徹,真正落實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體味古詩詞獨有的歷史情感、美學價值中去,與古人對話,傾聽歷史,將中華文化傳播下去,對豐富多彩的祖國語言有一個更好的認識,厚實自己的語言文化素養,全面構建初中語文古詩詞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1]朱文玉.學考結合相得益彰——試談新課程背景下的古詩詞教與學[J].語文教學通訊,2015,(32).
[2]葛蘇杭.在誦讀中品出古詩詞的滋味[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