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丹
在教育朝著多元化發展的歷史節點上,討論“明日之學校”、“明日之校長”,我認為有必要認真審視“昨日、當下之學校;昨日、當下之校長”,并積極展望“明日之學校、明日之校長”。
一、明日的教育呼吁學校的開放
開放的學校要求教育體制的開放,給予學校更多的辦學自主權。學校是否能實現自主化,教育體制的改變是關鍵。
開放的學校要求教育理念的開放,學校要有超前的教育理念,科學的教育思想,讓學校成為古今匯通、中外匯通的學校,成為學生終身可持續發展的學校。
開放的學校要求課程的開放,在尊重國家課程標準和課程體系的前提下,允許課程重構、學科重組,開發多元化的課程、國際化的課程,讓課程從統一到選擇。
二、開放的學校要求校長的開放
開放的教育價值取向,決定著明日之學校的開放;開放的明日之學校也要求明日之校長的開放。
1. 開放的學校呼吁明日之校長從傳承走向創新。任何一個國家、民族,它的文化、文明、教育都必須根植于傳統,并且不斷創新發展,與時俱進,與世俱進。中國是文明古國,先人提出的“因材施教”、“有教無類”等教育思想,放在任何時代都不落后,明日之學校也不應該將之摒棄。但是,僅僅有傳承還不夠,明日之學校要求明日之校長必須從傳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學校的創新,要求校長具有深厚的教育情懷,對教育工作有著無比的熱愛,同時,在校管理、課程建設、教育實施路徑上有著科學的理念、清晰的思路、有效的路徑。
于小學階段而言,明日之學校應該是一所自由的學校、一所自然的學校、一所多元的學校。所謂自由的學校,就是辦學遵循教育規律、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讓學生在學校里自由地生長,快樂地學習,同時校長有著自由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辦學不受各種條條框框的桎梏;所謂自然的學校,就是要求學校不帶著任何功利思想辦學,讓學生自信地成長,自主地成功,充分尊重每個孩子的獨特性,正確認識每個孩子的差異性,讓學生個體在學校這塊沃土上取得進步,人人享受出彩的機會;所謂多元的學校,就是要求摒棄千校一面,千人一面,不跟風,不盲從,結合地域特點、社會環境等,讓學校、學生有個性地成長。
2. 開放的學校呼吁明日之校長從浮躁走向理性。當下學校教育頗受社會質疑,甚至詬病,一方面是因為網絡資訊對學校負面事件的無限擴大與廣泛傳播,另一方面是社會、家長對學校的要求發生了質的改變。作為明日之校長,必須理性分析各種教育思潮,并且善于從中提取精粹,而不是全盤接納、全盤吸收,“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要結合地方特色、學生情況、社區特點來選擇適合學校發展、學生發展的元素。如果校長是浮躁的、急功近利的,勢必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是倉促的、不成熟的,學校教師定然也是無法適從的。于學校辦學而言,無非是課程建設、教師發展、教學方式三大主要支柱。如果能科學地進行課程建設,辦適合學生的教育;如果能讓教師生態的發展,激發教師發展的內因和動力,增強教師的職業認同感,提高教師的幸福指數;如果能對當下傳統或者是不成熟的教學方式進行有效的改革,把課堂徹底、完全地交給學生,交給學生學習方法。那么,校長辦學將是那么從容,那么理性,那么優雅。同樣,學校也必定是充滿生機、原生態的、讓社會家長學生滿意的樂園。
教育資源由單一走向多元。社會是廣闊的天地,家庭教育是學生成長的重要養分。作為明日之學校必定是教育教學資源豐富,教育教學質量評價多元的學校,因此,明日之校長要充分地發掘教育資源,有效地聯接學校、家庭、社會,讓更多、更廣泛地教育資源充實的學校教育中來。比如,家長學校的有效構建,家長資源的有效開發,家長力量的有效使用等,都是明日之校長面臨的難題。同樣,構建科學的評價體系,探索第三方質量檢測方法,也是當下教育所面臨的關鍵所在。
教育教學方式由單一走向多元。當下社會對教育的質疑,很大程度上是學校教育教學方式的統一性、機械性、刻板性造成的。社會的多元發展,必將要求學校改變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特別是“多媒體+”時代的到來,學校教育的傳統模式遭遇極大的挑戰。作為明日之校長,必須用超前的意識,利用教育信息化手段促進教育現代化的實現。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