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艷娟
摘 要:小學語文課本中的插圖,形象生動,貼近學生的生活。合理使用插圖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它是深化學生與文本對話的有效載體,是展示學生獨特感受的重要平臺,更是陶冶學生心靈情趣的良好素材。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插圖,讓課文插圖走近學生、走進課堂,為語文課堂增色添彩。
關鍵詞:插圖;興趣;說話;觀察;運用;能力
一、借插圖導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精彩的課堂導入是一節課的良好開端。圖片具有可視性、直觀性,用圖片導入可使學生直觀地感受到所學課文的內容,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們的民族小學》這篇課文,插圖描繪的是各民族的小學生穿著民族服裝在認真上課的場景。教學時,我讓學生看圖,問:“這是哪里?這些人是誰?他們在干什么?民族小學跟我們的學校有什么不一樣?”學生根據觀察,頭頭是道地說起來。我總結答案并繼續提問:“是啊,他們跟我們民族不同、穿戴不同、學校不同……你們想去看看民族小學,跟他們做朋友嗎?讓我們一起走進《我們的民族小學》。”我把民族小學與學生實際生活進行對比,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一下子激起了學生閱讀全文的興趣。
二、課文插圖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
一篇課文的插圖在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及難點時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課堂上,教師如果能巧妙地利用插圖,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可貴的沉默》中有兩幅插圖,課文中有兩個句子直接描寫這兩幅圖。一幅“他們驕傲地舉起了手,有的還神氣十足地左顧右盼”;一幅是“教室里寂然無聲,沒有人舉手,沒有人說話,孩子們沉默著……”兩幅插圖人物神情對比強烈,很好地體現了課文的主要內容。我引導學生看圖,問:“如果用課文中的兩個詞來形容這兩幅圖,哪兩個合適?”學生通過觀察和閱讀,能很快找到答案。接著提問:“孩子們為什么由起先的‘興高采烈變成后來的‘沉默?為什么說沉默是可貴的?這極為珍貴的東西又是什么?”由插圖引入,層層深入,學生就能理解孩子們在老師的引導下由原來的享受愛到回報愛的原因。就這樣,僅依靠兩幅插圖便突出了文章的重點和難點,讓學生理解了課文的內容。
三、課文插圖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良好的觀察能力對小學生提高學習效率、發展能力都有直接的作用。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注意指導學生觀察課文中的插圖,要有意識地激發學生觀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觀察習慣,養成正確的觀察方法。如《燕子》中的插圖生動形象地把春天的美麗景色和勃勃生機描繪了出來。教學中我讓學生先觀察圖上畫了什么,學生一開始抓不住順序,看到哪兒說哪兒,有些凌亂。隨后,我要求學生按照一定的順序說,學生仔細觀察插圖后,以圖中的小河為中心,有的先說小河左邊的樹木、草地、野花,再說小河右邊的田地、電桿,最后說遠處的村莊、稻田、群山;也有學生按天空到草地的順序講。在我正確的引導下,學生的觀察變得有序而條理清楚,并從圖畫中感受到春天的光彩奪目、燕子為春光增添的勃勃生機。
四、課文插圖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教師指導學生觀察圖片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而且能通過圖畫內容想象圖畫背后的事物,使畫面中的人物鮮活起來,讓學生在頭腦中有電影般的畫面感。以《檢閱》的插圖為例,我引導學生認真看圖,試著提問:“拄著拐杖的博萊克在參加檢閱時,精神飽滿與全隊保持一致。表現得如此出色,這成功的背后一定有他刻苦的努力、辛勤的汗水。透過這個畫面你看到了什么?訓練場上的博萊克是什么樣子的?”引導學生從博萊克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等方面展開想象,感知博萊克自強、自尊的美好品質。因此,讓學生在細致觀察和欣賞插圖的基礎上,再認真反復地體會作者作畫的意圖,有助于學生想象能力的培養。
五、課文插圖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語言表達能力,是讓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按一定順序有組織地用口頭語言到書面語言把插圖內容清晰完整地表達出來。它需要在教師長期不斷的訓練下逐步提高。如《燕子專列》的插圖,畫的是貝蒂在覆蓋著皚皚白雪的山間尋找凍僵的燕子。在教學時,我引導學生觀察插圖中貝蒂的神情、動作以及周圍環境,從文中找出“凍僵、僵硬、皚皚白雪、凍得通紅”等詞,感受貝蒂不在乎什么、只在乎什么,并出示句式,引導學生進行想象說話練習,使學生感情蓄勢到一定程度得到及時宣泄,這也是加強理解、內化情感的一種手段。最后,在學生想、看、說的基礎上,再把它寫成“我想對貝蒂說……”的小片段。這樣既加深了對圖意、課文的理解,又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總之,課文插圖在閱讀教學中的作用不可忽視,充分發揮它的潛在作用,就能更好地提高語文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為我們的語文課堂增色添彩。
(作者單位:廣東省廣州市白云區華師附中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