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美群
【摘要】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和發展,教育教學的質量問題以及學生文明禮儀的教育問題成為了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近年來學生在文明禮儀缺失的行為不斷增加,說明了學校的文明禮儀教育還存在不少的問題,要求各學校能夠結合國學經典,加強對學生的文明禮儀教育。本文就國學經典在文明教育中的意義及在國學經典誦讀中加強文明禮儀教育的策略進行具體的探析。
【關鍵詞】國學經典 文明禮儀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1-0046-02
引言
我國一直被稱之為禮儀之邦,文明禮儀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必須要學習的內容,文明禮儀教育也是學生德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必須要加強對學生德育以及文明禮儀教育的重視,將學生培養成為禮儀規范的文明人 [1]。國學經典中包含著諸多與文明禮儀相關的知識,其對于加強文明禮儀有著重要的意義。以下本文就國學經典和文明禮儀教育之間的關系進行具體的探討。
1.國學經典誦讀的重要意義分析
國學經典誦讀對于加強學生的文明禮儀教育有著重要的作用和意義,具體表現在以下幾點:首先,國學經典誦讀能夠幫助學生學習到更多有關文明禮儀的知識和內涵,讓學生明白文明禮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例如,教師通過讓學生誦讀我國的國學經典《弟子規》,讓學生了解人倫綱常的重要性,指導學生要做一個孝順父母、敬愛長幼的文明人,從認知上加強對學生的文明禮儀教育[2];其次,國學經典誦讀能夠讓學生分辨是非和好壞。國學經典也經常以各種故事的形式展開,這些故事不僅為學生講述了一個個歷史故事和名人名事,還會提供學生為人處事的方法和準則,有助于學生加強對是非的認識,幫助學生更好地看待事物;最后,國學經典誦讀可以幫助規范學生的言行。言行以認知為前提和基礎,當教師利用國學經典對學生進行文明禮儀教育時,學生先在認知上加強對文明用語、文明行為的認識,然后教師再將學生的實際生活和教學知識將結合,即可達到規范學生行為的作用,將學生培養成為文明禮儀規范學生。
2.利用國學經典誦讀加強文明禮儀教育的策略
2.1 榜樣教學
教師在進行國學經典誦讀時要重視采用榜樣教學法進行教學。所謂榜樣教學法指的是教師在教學中以自己為榜樣進行教學,讓學生將所學的國學經典知識和現實生活及行為相聯系,可以達到加強文明禮儀教育的目的。對于學生而言,教師與學生相處的時間相對要多于父母,加上學生對教師抱有敬愛和崇拜的心理,因此教師的行為對于學生的行為養成具有潛在的影響作用[3]。因此,教師在進行國學經典誦讀教育時,也要配合自己的行為規范,要以身作則,幫助促進學生文明禮儀的養成。
2.2矯正訓練
矯正訓練指的是對學生的錯誤行為或者不當行為進行矯正的方法,其對于養成學生規范的文明禮儀有著積極的作用和意義。由于家長的不重視,學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很有可能會養成各種不良的行為習慣,如對長輩不夠尊敬,隨手亂扔衣物等。這些行為是學生在長期的生活中養成的不當行為,繼續讓學生這樣下去將會嚴重影響學生未來的文明禮儀發展。因此教師需要采用矯正訓練法對學生進行訓練,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禮儀習慣。例如,在“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 ”以及“借人物,及時還,后有急,借不難”中,教師就需要結合矯正訓練法,適時對學生進行矯正訓練,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2.3 實踐教學
實踐教學指的是將國學經典的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相結合,以便促進學生文明禮儀的養成。要求教師在德育過程中能夠加強對學生實踐行為指導的重視,并且要合理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采用多種多樣的方式,幫助學生養成規范的文明禮儀。例如,在母親節時,教師就可以結合國學經典的相關知識,先讓學生背誦國學經典中有關母親的相關禮儀內容,然后要求學生每人回家為母親做一件或者多件小事,將文明禮儀知識與學生的實踐生活相結合,培養學生良好的禮儀規范,促進學生的長遠發展。
3.結語
綜上所述,學生文明禮儀的養成要求教師能夠結合國學經典進行文明禮儀教育,在國學經典誦讀中讓學生了解更多有關文明禮儀的知識,并采用實踐教學法、矯正訓練法以及榜樣教學法等深化教學內涵,促進學生行為和認知的統一,養成規范的文明禮儀,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蔣蘭波.中小學生文明禮儀養成教育的意義和策略[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07):9-10.
[2]高曉瑜.綻放文明禮儀之花 涂亮幸福人生底色[J].中國教育學刊,2012,(S2):249-250.
[3]張連華,陳鵬,代巍,周超.和諧校園環境視角下的大學生文明禮儀調查研究[J].科技創業月刊,2012,(09):15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