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學龍+肖志剛
摘 要:新課程標準要求對傳統課堂教學方式與教學手段進行改革,尤其是新一輪課改要求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深度融合,打造高效課堂。文章簡要闡述了教師掌握信息技術對語文優質教學的必要性、作用以及需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信息技術;語文教學;高效課堂
知識學無止境,教師當與時俱進!目前,我們追求的高效課堂就是“輕負、低耗、全維、高質”,而信息技術有其獨到的作用,能為教學手段的改進提供一個新載體,能讓語文課堂教學更高效、更精彩。下面筆者從三個方面簡要談談對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教學融合的理解與認知。
一、信息技術掌握與運用對打造語文高效課堂的作用
1.讓沉悶的課堂“動”起來,動感十足
人獲取信息知識絕大部分是通過多種感官器官刺激,其中視覺器官是最重要的認知器官。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制作課件,改變了“滿堂灌”的傳統,靈活穿插具有直觀性和美感的設計,如動畫、視頻、圖片等,極大地活躍了課堂氣氛。如學習《安塞腰鼓》一文,我們可先連續播放一段粗獷豪放的演出畫面,讓學生看到了“一群茂騰騰的后生們,發狠了,忘情了,沒命了的擂鼓狂舞”,感受黃土高原上人們的旺盛活力,體會腰鼓的火爆熱烈風格,一邊引導他們傾聽鼓聲,那能“使冰冷的空氣變得燥熱,使恬靜的陽光變得飛濺,使困倦的世界變得亢奮”的鼓聲,必是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學生情緒瞬間升溫,激動與興奮之后,再來研習課文,自然會有較好的教學效果。
2.讓平淡的課堂 “味”起來,妙趣橫生
學生面向平淡的教材和呆板的黑板,難免有枯燥乏味之感。利用信息技術,教師可根據課文內容,利用多媒體展示、播放一些相關的圖片、動畫、視頻、音頻等,這些直觀形象、富有吸引力的東西,就可讓平淡的教材變成有生命、有聲音的物件。電子白板在師生的調控、點擊下妙趣橫生,往往會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在教學《春》這篇抒情散文時,我們利用信息技術制作課件,在課中向學生展示了春草圖、春花圖、春雨圖、春風圖、迎春圖,下課前又點擊樂曲《春天在哪里》,這樣將學生帶進形象、生動、色彩繽紛的教學情境之中,教學過程妙趣橫生,學習效果事半功倍。
3.讓有限的課堂 “寬”起來,穿越時空
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的深度融合,可以解決許多傳統教學手段無法解決的問題。如學習魯迅先生的《社戲》,我們利用信息技術手段,讓學生觀看制作的課件,學生津津有味地欣賞江南的小橋流水、月下行船、水鄉社戲、歸航偷豆等情節畫面,那淳樸的鄉情、可愛的伙伴,那帶著露珠的羅漢豆給學生們留下深刻印象,一下就拉近了文本內容與學生心理的距離,通過老師的講解,他們很好地理解了“我”的思鄉之情。之后展開合作探究,學生對課文精髓的理解和重點的把握自然水到渠成,實現了教師講讀與課件展示的互補,既增加了教學信息量,讓課堂“大”了、“寬”了,結果內容也更豐滿,教學更精致,三節課要講完的內容兩節課就完成了。
二、信息技術掌握與運用中容易出現的問題
教學中,我們知道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而對信息技術手段的使用,我們往往容易陷入一個使用誤區,就是把本該屬于輔助地位的多媒體展示平臺,替代教師的主導地位。起主導作用的教師變成課件的解說員與播音員,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教學效果打了折扣;“優質高效”的競賽課堂變了味,本末倒置,“主導人”被輔助教學的物件牽著鼻子走。要知道教師和學生在課堂是活生生的人,能洞察課堂中的問題,及時輸送、反饋課堂教與學的信息,教師可以對制作好的課件及時進行調整、改進,甚至大膽跳過、舍棄一些內容,教師和課件服務的始終是主體學生。一切要圍著主體轉,如果教師的作用只限于“授業”層面,圍著課件轉,生搬硬套,就談不上真正的“傳道,授業,解惑”,其知識水平與課堂駕馭能力就無法體現,高效優質的教學自然無從談起。
當然,對于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深度融合的話題,有許多人極有見地地評論過。以上看法不過是筆者的膚淺之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作為教師,只要我們不忘初心,繼續前行,在課改的探索過程中一定會發現不一樣的風景。
參考文獻:
[1]張家全.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促進教學過程的改善[J].教學研究,2001(10).
[2]張秀田,張豐田.新課程下的高效課堂教學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2(13):85.
(作者單位:湖南省隆回縣七江鎮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