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玉輝++吳景貴++王淑華++劉文利++張月
【摘要】本文通過對土壤地理學教學環節的改革,探討如何通過教學改革改變當前大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效果差等問題。提出通過對學生主動性學習能力的培養,提高大學生動手能力、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和創新能力,從而達到能力型人才培養的最終目標。
【關鍵詞】主動性學習 土壤地理學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9-0023-02
當前大學生普遍存在學習動力不足,學習積極性欠缺等情況,如何解決這一問題,不但關系到大學生個人的未來發展,而且也影響到國家和社會所需人才的培養。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指出:要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積極實行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的意識,切實提高教學質量。針對目前教學中的問題,筆者結合自己在土壤地理學教學的經驗和理解,就如何通過土壤地理學改革進行大學生的能力培養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探討。
一、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是整個教學環節的主體部分,往往會影響整個課程教學效果。對此,首先在教學方法上,要由灌輸式教學改向啟發式教學,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多提問具有有啟發性的問題,讓學生對教師提出的問題產生思考;其次,可以把下次課的知識點提前留給學生預習和了解,給學生提供一定的信息渠道,學生可以找到豐富的土壤資源圖片、土壤標本,地理景觀等資料,通過對這些資料的瀏覽了解,提高了對土壤地理學學習的興趣;進而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從而變被動接受學習為主動性學習。
二、課后作業
布置一些探索性和開放性答案的作業,這類作業的答案不是唯一的,甚至可以是有爭議性的。讓學生不是單純的通過書本或者參考資料直接找到答案。而是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通過查詢相關的背景知識,了解當前研究現狀,進而思考如何解決問題。例如結合土壤分類方法說明黑土在世界上的分布?由于不同的土壤分類方法使最終答案有所不同,學生在在查詢黑土分布的同時,還需要了解當前土壤分類的方法有哪些,從而確定黑土的劃分標準,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光學會了知識,而且懂得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最終提高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實習
教學實習是整個課程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對于提高學生對理論的理解,和實際技能的掌握都具有重要意義。雖然學生對實習熱情較高,但往往都是被動性參與,最后學習效果較差。改變傳統教學實習的方法,首先應該從實習的組織方式上改變,由老師宏觀指導,學生自己組織實施。例如根據情況讓學生自發分組負責實習的工具、紀律、后勤服務等;同時在實習過程中,提前告訴學生每一次要去的地方,讓學生實現根據地點,了解實習地點的氣候、地形、生物分布等情況,并判斷有可能發生的土壤類型及相關特性,這樣再通過實地踏查,就會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既達到較好的學習效果,同時也鍛煉了學生主動學習和動手能力。在野外實習結束后,學生分組進行實習總結匯報,鼓勵學生就實習過程中發現的問題進行討論。如黑土層變薄,鹽堿土如何利用等。學生在經過實踐后,有了直觀的認識后,在準備匯報內容的時候,再次溫習理論知識,并經過思考加工,印象更加深刻,從而達到了鞏固知識和發現解決問題能力的雙重目的。
四、考核方式
為提高學生主動性學習的熱情,在考核方式上也要做出相應的改革。首先在考核上要增加平時課題提問、課后作業等方面做成績中所占的比例,激發學生平時參與學習的熱情;其次在期末考試內容上,要減少單純靠背來回答的試題比例,增加增加主觀性試題的比例,如從當前土地資源緊張的背景下談對鹽堿土開發利用的理解,這類問題不僅要求學生對鹽堿土的發生形成及特性有較好的掌握,同時也要求學生要結合理論知識形成自己的觀點,實現了鍛煉學生利用所學的理論知識認識實際現象、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隨著社會和經濟的快速發展,對人才標準要求更高,高校通過教學改革,以培養學生能力為核心的教學方式,鍛煉和培養了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業精神。達到培養社會需要人才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趙振宇.論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關于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實踐與思考[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5,(12)33-37.
[2]房莉,余健.對土壤地理學傳統教學方式的思考[J].教法研究,99-100.
[3]王志敏.基于創新人才培養的土壤地理學課程實驗教學改革探討-以廣東石油化工學院為例[J].教學科研,2014,(328)37-38.
[4]王萍,周葆華.基于能力培養的《土壤地理學》教學探索[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 自然科學版)2010,16(3)139-142.
[5]許遠賢.試行指導性教學 激發學生主動性學習-開辦金融本科試點實踐的思考[J].中國遠程教育,2001,169(2)23-25.
[6]劉陵孫,陳森洲,劉承偉,等. 從主客觀題的比較分析論加強主觀題考試的作用[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 2001,(5):17-18.
本文由2014年吉林省教育廳“吉林省品牌專業建設”課題、2015年“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GH150213)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