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洪
摘 要:隨著新課標改革的日漸深化,初中物理教學也不僅僅局限于課堂之上了,更多是與生活接軌。因此,教師在進行物理教學時,要著重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實踐應用能力,注重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課堂上引入生活中的實例,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的學習環境。通過創設生活化情境,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實現教學目標。
關鍵詞:初中物理;生活化情境;創新能力;探究能力
近些年來,生活化的教學越來越受到教師的青睞,由于物理是一門生活性需求很高的學科,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把課堂教學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能夠學以致用,真正做到知識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
一、將生活引入教學,調動學生興趣
在物理教學過程中,一些公式或者定義往往很枯燥無味,當需要記憶時,學生往往提不起興趣,而這些公式和定義又通常是物理教學的重點內容,需要學生熟練掌握和運用。生活化情境教學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應運而生的。教師在進行備課時,要注意運用生活中常見的現象或者場景作為本課主題的牽引,以此來達到吸引學生注意力的目的,促使學生能夠集中注意力進行學習。例如,正式開始講課之前,教師就可以對學生進行提問,初中物理是一門怎樣的學科,學生們有沒有興趣跟教師一起來學習這門學科,學習物理這門課程有什么用處能夠解決什么問題等,讓學生對物理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在講到相關的物理知識時,還要從生活常見的現象入手,對學生進行引導。如,在講到浮力的內容時,教師就可以對學生提問:“有誰坐過船?在坐船時,船上承載那么多人和物體,為什么依然能夠漂浮在水面上而不沉沒?但是當船觸礁或者與其他船只相撞時,往往會發生纏磨的現象,這又是為什么?”有了這些問題進行鋪墊,學生的興趣就被帶動了,就會在好奇心的驅使之下,認真學習教師所講的知識。在對知識進行基本講解之后,教師引用阿基米德的事例,講述他是如何受到啟發,在何種情況下發現浮力現象并最終得出結論的,也就是阿基米德定理。這樣進行教學之后,不僅能夠加深學生的印象,而且在以后涉及有關浮力的知識時,學生也能夠進行解答,并不斷探索和研究。
二、創設生活情境,滿足學生求知欲
教師在進行教學時,適當為學生創設生活化的課堂情境,不僅可以滿足學生求知欲,也能讓學生學到知識。例如,在講到“光的反射現象”時,教師就可以根據生活常識,讓學生對著鏡子進行思考,為什么鏡子會映射出自己,然后進行講解,學生就會對知識學習得更加透徹。再如,冬天往暖壺里倒滿水蓋上壺蓋塞子時,往往會聽到“砰”的一聲,然后就會看到壺蓋塞彈出來。讓學生自己分析其成因,并在進行實驗之后自己總結成因,然后教師公布正確答案:由于暖壺內的熱空氣與瓶蓋口處的冷空氣接觸,冷空氣與熱空氣發生熱傳遞,冷空氣的氣溫升高,熱脹冷縮,冷空氣受熱膨脹,對塞子做功,就會將塞子彈出來。這時,只要將暖壺輕輕搖動幾下,將冷空氣趕出暖瓶之外,就不會再發生上述現象了。
三、結合生活情境,激發學生積極性
在物理教學中,不可缺少的就是實驗,通過實驗對物理現象的原理進行驗證,是掌握物理知識的必經之路。有些學生認為實驗很難進行操作,這時教師就可以結合生活化情境來對學生進行啟發,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例如,教師在引導學生做“光的折射定律”的實驗時,就可以先讓學生進行演示。桌子上有一個裝滿水的透明玻璃杯和一根筷子,將筷子放入水中,讓其他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觀察,就能發現筷子在水中是彎的,并且是從水面與空氣交接的地方開始彎曲的,這時教師就可以對學生進行提問,明明筷子本身是筆直的,但是放入水中之后就像彎曲了的一樣,為什么會形成這種視覺差異呢?這樣就可以引出教學內容:光的折射。
隨著人們對生活與教學間的關系越來越重視,生活化情境課堂教學逐漸深入人心,這種新型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還能促使教師不斷轉變教學方式,雖然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但是通過學生與教師的共同努力,這些問題終將被解決。
參考文獻:
[1]譚龍飛.簡談初中物理課堂教學的生活化[J].教學與管理,2010(7).
[2]史先民.初中物理教學生活化情境的創設策略[J].中學物理,2011(24).
[3]王新春.初中物理開放性問題的設計原則[J].當代教育科學,2015,(21).
(作者單位:江西省婺源縣中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