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
[摘 要]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敢于質疑、善于質疑,逐漸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探究欲望。
[關鍵詞]初中地理 課堂教學 質疑能力
[中圖分類號] G633.5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46058(2016)310114
宋代學者朱熹認為:“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建立在觀察和思考基礎上的質疑能力是決定學生地理學習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也指出:“……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因此,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我們應當充分呵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發他們的主動意識和探究欲望,播下一顆“質疑”的種子,去收獲學生地理學習長期可持續發展的累累碩果。
一、營造包容的氛圍,提供質疑能力萌芽的土壤
作為地理課堂教學的組織者與引導者,教師要充分地相信學生,對每一個學生都抱有發展潛能的堅定期待。教師要充分發揚教學民主,允許和鼓勵學生大膽地質疑,對于一些“旁逸斜出”甚至是莫名其妙的問題,都要能及時地找到其中的閃光點,“蹲下身來”以學生的視角去考慮他們的所思所疑,包容他們在質疑過程中所暴露出來的各種問題或錯誤,幫助學生消除在質疑過程中不必要的顧慮,努力營造出寬松、和諧的地理課堂氛圍。
如在教學“海陸的變遷”這一部分內容時,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板塊運動,教師用多媒體動畫形象地演示了擠壓運動和張裂運動過程,接著教師引導學生讀圖分析并歸納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帶的分布,了解兩大火山地震帶,思考它們的分布與板塊運動之間的聯系。此時有學生突然提出:能不能用這些知識來分析一下我國近年來發生的地震如5·12汶川地震和4·14玉樹地震?面對這一突如其來的提問,教師如果因擔心影響授課進度而忽略學生的問題,會打擊學生提問的積極性。教師可首先給予學生充分的肯定,并當堂通過校園網絡收集兩個地區的相關地理圖片,引導學生進行分析,讓他們感受到地理知識的價值,樹立防震減災的意識。
二、拓展信息的渠道,提供質疑能力生長的雨露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學生獲取地理知識的渠道越來越寬,這就為培養學生質疑能力提供了強有力的信息保障。受傳統課堂的影響,很多學生都“唯書是從”或“唯師是從”,這種迷信權威的思想是培養質疑能力的巨大障礙。為了幫助學生破除這一桎梏,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最新的地理類報刊、電臺、電視或者網絡平臺等,去獲取更新更多的地理知識內容,對教材內容進行“挑刺”,推動學生質疑能力的進一步發展。
如在教學“西亞”部分知識內容時,教師在課前布置學生通過報刊、電視或互聯網等渠道,有針對性地收集關于西亞地區的時事評論等資料,以《我印象中的西亞》為題在課堂上進行一分鐘的小演講。教師也通過搜集整理,為學生準備關于西亞的一些影像資料。通過這些信息拓展了學生的知識視野,使得學生不由自主地產生疑問:“西亞為什么會戰爭不斷?這個地區為什么會成為長期的熱點地區呢?”從而為后續的探究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動機基礎。有了充分的背景知識的支撐,教師在后續教學中幫助學生進行梳理和歸納,如“運河之爭”、“宗教之爭”、“石油之爭”、“領土之爭”等,使學生獲得完整、明晰的知識脈絡。
三、挖掘細節的內涵,提供質疑能力拔節的支架
細節是解讀教材、深化認識的金鑰匙,同樣也是培養學生質疑能力的重要“支架”。細節其實就像青筍,每“剝”一層就有一段“鮮活”展露出來。教師若能一層一層“剝”下去,學生的質疑能力就會隨之不斷得到鍛煉和發展。細節影響品質,地理學習的競爭其實就是細節上的競爭。通過引領學生挖掘地理教材中的細節,圍繞一些細節展開討論和分析,尋找其中的疑點,必然能有效地促進學生對于地理知識內容的準確把握,給學生留下較為深刻的印象。
如在教學“黃河”這一部分內容時,教師引導學生圍繞著教材中的一處細節“在黃河水的灌溉下,寧夏平原變成了‘塞上江南”展開質疑,啟發學生思考:我們都知道黃河水濁沙多,有“一碗水半碗沙”之稱,如果以黃河水灌溉的話不就把莊稼給埋了嗎?這一故意設疑引發了學生更多的思考。通過對這一細節的挖掘,使得學生明確了黃河的泥沙是從黃土高坡上沖刷而來,而黃土高坡以上則都是清澈的雪山水,“塞上江南”的由來讓學生對于黃河流域的分布更加清楚,同時也為學生把握細節自主質疑做了極好的示范引領。
美國學者布魯巴克認為:“最精彩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讓學生提問。”通過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對于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使得學生敢于質疑、善于質疑、益于質疑,逐漸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質疑的種子終會成長為郁郁蔥蔥的知識大樹!
(責任編輯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