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果+李智慧
摘 要: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強化有效學科教學實驗,是依據當前教育教學改革的形勢,依據現代教育理念,依據青少年心理、生理特征,以心理健康為基礎保障和運作前提的一項教改探討,旨在通過創設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環境,提高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提高全體學生的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發展學生的創造力。實驗擴展到心理環境的開放,必然使心理健康發展真正進入學生的學習生活中,成為優化心理品質和素養的載體,充分開發學生的非智力因素,開啟學生智慧之門,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造就適應時代需要的新型人才。
關鍵詞: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中學心理健康教育;學習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化,學生學習方式的培養已經成為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目標,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步得到了蓬勃的發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和時代發展的要求。作為工作在教學前線上的一名專業教師,我一直在有意探索適合中學生學習方式與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課堂教學模式,對于如何運用“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的方式有效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我產生了一定的認識,也形成了一定的教學模式的總結。
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方式的結合是中學生進行學習和受教育的一種新的方式和途徑。學生針對某一個或一系列的相關問題進行自主合作研究和探索,達到對知識的學習和掌握。在學習和探索過程中,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研究相關的信息,在已有信息的基礎上,通過個體的整理和重新組建,以從中獲得對問題的理解或說明。在這個過程中,研究個體能獲得理論上的知識和實踐中的能力。新課程改革強調課程要為促進每個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培養良好品德、培養終生學習的愿望而努力,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和發現,加強合作,改進學習方式,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這些做法都需要從心理健康教育入手,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學科教學中是學校教育的必然選擇。
一、改良學科課堂的建設
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改革課堂教學設計。所謂的教學設計,就是為了達到一定的教學目的,對教什么和怎么教進行設計。本實驗側重后者,也就是教師根據學科特點和心理學原理進行教學設計。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強化有效教學實驗,要求教師的教學步驟按照學生的學習心理來設計。認知心理學認為,學習過程是個體對外來信息知覺、編碼、重組、激活、提取的信息加工過程,教師的教學設計應與之相適應,構成一個完整的學與教的模型。
具體地說,教學設計應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改善:
(一)確切地陳述教學目標。改變過去教學目標的陳述過于抽象,將教學目標分成三類表述形式:行為目標,內部心理與外顯行為相結合的目標,表現性目標。
(二)適當增加任務分析程序,即“備學生”。教師可以通過測驗、作業、提問等方式確定學生的起點能力。分析使能目標及其類型。在從起點能力到達終點能力之間,學生還有許多知識技能尚未掌握,而掌握這些知識技能又是達到終點目標的前提條件。介于起點目標和終點目標之間者被稱之為使能目標。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設計不同梯度的使能目標臺階,以使學生逐漸達到終點目標。
(三)科學設計多樣的教學活動。學生的各種心理品質和健康的人格是在各種活動中產生和形成的。教學活動是影響學生心理素質的重要因素。創設豐富多樣的教學情境,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一切教學影響只有通過學生自身的活動、實踐、鍛煉才能轉化為學生內在的精神財富。所以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多創設各種鍛煉的情境,讓學生有自主選擇的權利,激發其創造性,給予學生表現的機會,促其實現自我,給學生提供獲得成功的條件,讓他們品嘗成功的體驗和滿足感,讓他們能自我調整心態和行為,正確看待失敗和挫折。發揮學生間的相互促進作用。學生間的交流與合作,觀點的碰撞與趨向,能夠幫助學生揚長避短,更全面地認識問題。
(四)巧用多樣的教學評價方式。必須改變以學生的學業成績為唯一標準來評價學生的傳統的教學效益觀和評價方式,強調應以學生個性的全面發展來衡量和評價教學,綜合地評價教學質量,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與特長,發展學生多方面的興趣和能力,促進學生健康的發展。
二、打造素質創優的平臺
充分挖掘有效教學中包含的豐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將心理健康教育有機滲透在教學的所有活動中,優化班集體的文化心理環境,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和價值取向,使學習真正成為學生精神生活的樂園,讓學生在良好的集體、人文氛圍中,將訓練目標內化為健康的心理品質。針對不同心理類型的學生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學生擁有健康的心態,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三、形成學科整合的技藝
教學各環節有機地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當尋求最佳溶解度。了解影響學生心理的變量以及學生心理狀況的不同分類和方法,在堅持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的原則下,從理論上找到控制變量的方法。
總之,在學科課堂上以教師的講授為主導,而是必須以學生的需要為出發點,以學生的活動為主體,以靈活多變的形式,豐富實際的內容去吸引學生,提高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