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遠
摘 要:小學英語教學課堂中的課堂提問,對于提高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具有很大的作用。但是,小學英語課堂中的課堂提問存在許多方面的問題。介紹小學英語課堂中課堂提問的現狀、原則及實現有效課堂提問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英語;課堂提問;現狀;原則;策略
小學生正處于快速發展的時期,在小學英語課堂上需要進行有效的課堂提問鍛煉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使學生更好地運用英語,提高學生的英語素質。但是,現在英語課堂提問仍然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
一、小學英語課堂提問現狀
1.教師偏愛優秀的學生
在課堂上,教師普遍都喜歡讓成績優秀的學生回答問題,有的老師甚至認為讓學困生回答問題是在浪費時間。課堂提問呈現出只向成績優秀的學生提問的情況,學困生認為回答課堂問題是與自己沒有關系的,對于回答問題不感興趣。
2.學生很少提問
課堂提問應當是一個師生雙向交流的過程,在現在的英語課堂提問中絕大多數是教師問學生回答,學生很少在課堂上向教師提問。
3.提問的形式單一,多為肯否式提問
教師在提問時一般多是單一的肯否式提問,學生在回答問題時只能選擇yes或no作為問題的答案,常出現學生并沒有理解問題的內容,而隨大流回答yes或no的情況。
二、小學英語課堂提問的原則
1.提問與教學目標緊密相關
在上課前,教師需要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教學目標后設計課堂提問的問題。教師設計的課堂問題要圍繞教學目標展開,使學生通過回答課堂提問,理解教學內容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
2.難易程度適宜的原則
小學階段學生的英語水平也是不一樣的,為了增加課堂提問的效果,需要選擇合適的問題讓合適的人回答,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的英語實際設計難易程度適宜的問題。且對于較難的問題,教師需要將這些問題分解,分解成一系列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小問題,讓學生在逐個回答問題的時候,把握要領,掌握規律。
3.問題新穎具有趣味性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課堂提問也是激起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的重要途徑。教師要從教材出發,設計引人入勝的具有趣味性的問題,讓學生在回答問題時進行探索、獨立思考。
三、小學英語有效課堂提問的策略
1.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劃分不同的層次
小學生的英語水平也是不同的,為了更好地進行課堂提問,在小學英語高年級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英語情況,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的層次。教師可以結合考試成績、日常口語對話、課堂表現的情況將學生分為ABC三個層次。然后,根據教學的主要內容和教學目標,分別設置這三個層次的教學目標,在確定每個層次的教學目標后,分別設計每個層次適合的課堂提問的問題。如,在學習Unit1 I want a hot dog,please時,就可以進行分層教學。A層學生不僅要掌握如何用英語來詢問價錢和點餐并能將學習到的知識應用于實際,還要了解中西方飲食和食物價格表達上的差異。B層的同學需要理解怎樣用英文詢問價錢和點餐,并對文章出現的西方文化有簡單的了解。C層學生要降低要求,學生只要可以運用英語詢問食物的價錢和進行點餐即可。根據學生的教學目標,教師可以向學生提不同的問題。如,對C層的學生,教師可以問How much is the hamburger?學生可以用學過的知識回答This hamburger is four cents.
2.面向全體學生進行提問
小學英語課堂提問是需要面向全體學生提問的,教師要改變以前課堂上頻繁地讓好學生回答問題的情況。在課堂提問時,教師可以采用抽簽的方式,上課前提前制作好竹簽,將每名學生的姓名粘在竹簽上。然后,隨機抽出學生回答問題。但是這樣的方式可能讓英語比較差的學生回答比較難的問題,這時教師可以發動全班的力量將困難的問題分解成一個個簡單的小問題,幫助學生找到回答問題的方向,一步一步地將困難的問題回答出來。除了利用抽簽的方式選擇學生回答問題,還可以利用傳球、猜拳等方式。利用有趣的方式選擇學生回答問題,給予每名學生回答問題的機會。
3.采用多樣的提問方式
肯否式的提問是英語課堂提問中頻繁使用的提問方式,但是這種提問方式并不是最有效的,并不是所有的問題都可以用Yes或No回答。針對這樣的情況,教師可以利用填空的形式,給出答句的部分單詞,降低難度。對于一些難度適中的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簡單的Who,When,Where等開頭的語句回答。教師采取多樣的提問方式向學生提問,也要鼓勵學生向教師提問,教師在課堂導入部分詢問學生有沒有疑惑的事情,在課堂中間及課堂結束時也要詢問學生有沒有疑問,教師在詢問學生的疑問時,應運用鼓勵性的話語,讓學生了解提出自己的疑問并不會受到教師的批評。當班級中有一名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教師要抓住這個機會感謝和表揚這位學生,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發動學生在課堂上提出自己的質疑。
總之,小學英語課堂中的課堂提問,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面向全體學生采用多樣的方式進行提問,并注重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質疑,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曾煒光.小學英語課堂提問的有效性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3.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