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
摘 要:地理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知識跨度很大的學科。新課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學,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需要激發學生對地理的興趣,用“對生活有用的地理”來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并且注意根據教學目標,選用合理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高中地理;學習興趣;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12-022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12.146
現行高中地理教材涉及的地理知識內容方方面面,既有自然科學方面的知識,又有人文科學方面的知識;既有許多深奧難懂的地理基本原理,又有許多看起來繁雜冗長的地理事象描述,這就造成許多學生學習困難,逐漸失去對地理的興趣。分析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初中地理學習比較膚淺,學生對地理學習不重視,導致地理基礎知識差。二是學生學習地理的態度不端正,在選擇報文理科問題上很徘徊,因此在好好學習地理上存在著很強的僥幸心理,得過且過,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我認為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應采取以下具體措施。
一、注意保持學生較高的學習興趣,并且備足學生,主動幫助其彌補初中地理知識的不足,做好初高中地理知識的銜接過渡
(一)保持學生較高的學習興趣
在高一新生剛入學對地理學科有很強烈的學習興趣時,教師要注意盡自己所能,幫助學生保持持久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在講課時多聯系生活實際舉例,運用幽默的教學語言,多與學生溝通座談,構建寬松、和諧的師生關系。所謂“親其師,信其道”,教師還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來感染學生,吸引學生對地理的興趣。學生只有產生了較高的學習興趣,才能使課堂教學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備教材,更要備學生,做好初、高中地理知識的銜接過渡
備課,既要備教材,更要備學生。教師必須立足于教材,但不應拘泥于教材。在備課時要充分分析學生,分析其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已有的知識與技能,對教學過程中學生可能出現的困難、問題進行預測。尤其是當涉及初中地理的內容做鋪墊時,教師更要根據學生的薄弱的知識基礎做好新課前的知識儲備工作。這樣做盡管會多花費一些課上的教學時間,但是磨刀不誤砍柴工,初高中的地理知識得到了有效的銜接過渡,既有助于新課的講授學習,又不會讓學生產生畏難心理。總之,對學生分析得越透徹越具體,就越能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需求,課堂教學氣氛就越好,教學效益就越高。
二、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鼓勵學生多觀察身邊的自然現象,并且注意根據教學目標,選用合理的教學方法,將復雜的知識簡單化
(一)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增強學生學習地理的自信心
當學生思考地理問題的思路受阻時,當學生做地理習題遇到困難時,當學生的地理作業頻頻出錯時,當學生的地理成績不理想時,教師都要根據實際情況及時對學生進行鼓勵引導;當學生思考地理問題的思路豁然開朗時,當學生成功地解決掉地理難題時,當學生的地理作業完成得非常認真完美時,當學生的地理成績有進步時,教師都要真心地祝賀贊美,增強其學習地理的自信心。
(二)鼓勵學生多觀察身邊的自然現象,并將身邊的自然現象帶到地理課堂中來思考或者為地理學習做印證
例如,在教學“地月系”一課時,我讓學生做“觀察月相”的活動,讓學生從農歷初一開始連續一個月在每天晚上觀察月亮的形狀、在天空中的方位、地平高度和亮面凸出方向,并繪制觀察時的月相,最后整理成表格的形式在全班展示。這一活動加深了學生對月相這一難點的認識,同時幫助學生養成了學習地理的好習慣:留心觀察周圍的自然現象,然后用地理思維去解釋。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增強了課堂教學效果。
(三)注重教學目標的全面性,選用合理的教學方法,將復雜的地理知識簡單化
新課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學不僅要讓學生掌握重要的地理概念、原理、方法和結論,而且還要發展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領會地理學的精神實質和思想、方法。因此,教師要選用合理的教學方法,將復雜的地理知識簡單化,既讓學生能知其然,還能知其所以然;既讓教師能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又能讓學生領會地理學的思想。教學方法是否合理,實踐是檢驗的唯一標準。教師要注重自我能力的提高,多聽有經驗教師的課。在充分備課的前提下,相同的教學內容聽多位老師講,然后總結、反思、比較。不管任何方法,都要思考是否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是否有利于學生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是否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另外,教師每上完一節課都要反思課堂的調控、時間的調控、教學目標的達成、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生的課堂反應等,為下節課的調整改進做準備。即使是同一節課,在不同的班級也會有不同的反思結果,多做教學反思對實現高效課堂有很大幫助。總之,在新課程改革中,教師要多聽課,欣賞不同的教學過程,不斷總結反思,才能挑選出最合理的教學方法,才能上出好課。
三、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用“對生活有用的地理”來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
(一)端正學生學習地理的態度,態度決定行動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才能成為當代學者。學習地理不單單是為了高考,為了水平測試,更是為了提高每一個人的認識境界。教師要把“學習地理對生活有用”的理念深入貫徹到每個學生的心扉,讓學好地理成為每個學生的內在需求。
(二)挖掘生活資源,用“對生活有用的地理”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地理學科原本就植根于生活,是由“生活世界”提煉而成的“科學世界”,回歸生活是新課程改革中地理學科追求的目標,也是地理學科的重要特色。在地理教學實踐中,教師要積極挖掘生活資源,將其引入課堂,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教師要把學生帶進生活,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總結規律,這樣才會記憶深刻。我經常和學生分享近幾天發生的國際國內的時事新聞,通過讀圖講解的方法,引起大家的興趣。比如日本發生了核泄漏后,國人大規模地搶購食鹽,我就讓學生用地理學的角度思考這種做法有無必要。這樣,不僅有利于增強學生關心社會、關心時事、關心生存環境的責任感,更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地理,地理知識就在我們身邊”,從而激發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培養了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 李文桂.高中地理有效教學的探索[J].青年與社會·中外教育研究,2009(3):83-84.
[2] 王麗麗.如何讓高中地理課活起來[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09(7):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