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敬德
【摘要】根據學生的數學基礎和思維能力,把學生分開層次進行教學,更能體現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有利于對學生進行個性化教育,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因而能較好地提高數學教學效果。
【關鍵詞】分層教學;教學策略;因材施教
科學的分層教學不是分班而是在教學中靈活分層,分層設疑,分層練習,分層作業,分層檢查,分層輔導,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因材施教,下面主要從三個方面來探討如何進行分層教學。
一、學生分層
在充分了解學生的數學知識水平和數學思維能力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數學知識和思維能力水平對學生分開幾個層次.并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制訂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和教學策略.把班內學生按好、中、差分成A、B、C三個群體。一般、好、中、差的比例為3:5:3左右。這個分層不是一成不變的,可以根據的成績和平時解答的情況隨時進行調整,然后以相鄰前后兩桌的四人為一組,為便于互幫互學,這四人應該 好、中、差適當搭配。至于分組建議采取隱性分組,既不告訴學生本人,這樣做是為了消除“標簽效應”和差生的自卑心理,避免對學生自尊心的傷害。
二、教學目標分層次
教師應在吃透教材、大綱的情況下,按照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設計好分層次教學的全過程。確定具體可行的教學目標,分清哪些屬于共同目標,哪些屬于層次目標。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還應有具體的要求,如對A層的學生要設計些靈活性和難度較大的問題,要求學生能深刻理解基礎知識,靈活運用知識,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創新精神,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對B層的學生設計的問題應有點難度,要求學生能熟練掌握基本知識,靈活運用基本方法,發展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對C層的學生應多給予指導,設計的問題可簡單些,梯度緩一點,能掌握主要的知識,學習基本的方法,培養基本的能力。為了學生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和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每節數學課都要進行精心的教學設計:各層次的學生的教學目標和教學策略如何;為了實現教學目標,如何創設問題情景,如何設計層層深入的問題讓學生去探索,討論;如何把例題分解和組合;哪個地方該精講,哪個地方該讓學生去探求;如何設計各層次學生的作業等等。
三、課堂教學分層次
(一)導學方法分層次
課堂上多讓A層學生探求問題(例題,習題或老師和同學提出的數學問題),討論問題,最后獨立地或在老師的引導下找出答案,并多鼓勵他們質疑已有答案(或解法,證法)和對數學題進行一題多解,以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造性思維能力.而對B和C層次的學生則在講解教學內容之后還加強個別輔導。
(二)課堂設疑分層次
簡單型,較難型,少許難度型,不搞齊答,分類對應抽答,給中等、后進生更多回答問題的機會,回答錯誤不批評以鼓勵為主,回答正確給予更多的表揚,贊許,以提高他們學習的興趣。其次,采取多舉學生感興趣的實例或采用多媒體教學的方法,提高學生(尤其是B和C層次學生)對數學概念,定理,性質的感性認識,提高他們學習數學的。
(三)課堂練習題目分層次
分層練習是分層教學的核心環節,其意義在于強化各層學生的學習成果,及時反饋、矯正,檢測學習目標的達成情況,把所理解的知識通過分層練習轉化成技能,反饋教學信息,對各層學生進行補償評價和發展訓練,達到逐層落實目標的作用。因此教師要在備課時,針對學生實際和教材內容精心設計編排課堂練習,或重組教科書中的練習,或重新選編不同層次的練習,在選編三個不同層次的練習時,必須遵守基本要求一致,鼓勵個體發展的原則。通俗點就是“下要保底,上不封頂”。在保證基本要求一致的前提下,習題綜合與技巧分三個層次。
(四)課后作業分層次
作業能及時反饋不同層次學生所掌握知識的情況,能反映一堂課的教學效果,又能達到初步鞏固知識的目的。因此,作業應該多層次設計,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題量、不同難度的作業,供不同層次學生選擇,題型應由易到難成階梯形。C組做基礎性作業;B組以基礎性為主,同時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題目;A組做基礎作業和有一定靈活性、綜合性的題目。使得作業的量和難度使每個學生都能“跳一跳,摘到蘋果”。從而調動各層次的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作業批改上,對C層學生盡可能面改,發現問題及時訂正,集中的問題可利用放學后組織講評,反復訓練,真正掌握;成績較好的學生的作業可以采取抽查、互改等處理。作業題目不在多,而在精選,不能讓學生疲于應付教師布置的作業,使學生困乏,從而對數學學科產生反感情緒。
(五)課后輔導分層次
中等生和后進生以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訓練為主,優良生要給予有一定難度和研討類問題,給學生發表自己見解的機會,注重一題多解,使學生掌握數學問題的一些共性和個性,從而探索出解決數學問題一些規律。以拓寬這部分學生的視野,加強數學能力的深度和廣度。
(六)測試分層
測試是檢驗一個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我們不可能用同一把“尺”去量盡世界上的萬物,同樣我們也不能用同樣的要求、標準去衡量每一個學生。在試題編制中,我們依據教學目標,把測試題可以分基礎題和分層題,其中每份測試卷中基礎題占80分,層次題各20分,可完成本層次題也可完成高一層次題,若完成高一層的測試,則該部分得分加倍。
(七)評價分層
分層評價是實施分層教學的保證。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取不同的評價標準,充分發揮評價的導向功能和激勵功能。如對C層采用表揚評價,尋找其閃光點,及時肯定他們的每一點進步,喚起他們對數學的興趣,培養他們對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對B層的學生采取激勵性評價,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促使他們積極向上;對A層的學生采用競爭性評價,堅持高標準,嚴要求,促使他們更加嚴謹、謙虛,不斷超越自已。總之通過對作業評價,課堂學習評價,測試后評價等充分調動各層次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意志、興趣、愛好等多方面積極因素,促進智商和情商的協調發展,以實現大面積提高數學的教學質量。
總之,實施分層教學雖然有一些困難和不足,但不能否認分層教學充分利用學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生內在的需求,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為學生創造了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同時也減輕了學生的課業負擔,提高了學習的效率。而如何使這種教學方法更好發揮它的作用,需要我們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不斷地學習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