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術龍
摘 要:要在數學教育中要應用好信息技術,不能簡單地將信息技術作為一種教學手段與傳統的數學教學手段疊加。通過改變教與學的方式,改變信息資源與傳播渠道等,實現數學教學的突破與發展,方能取得滿意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數學教學;信息技術;教學效果
現代社會進入了以計算機技術以及網絡通訊技術為基礎的信息技術階段,相應地,我們的教育技術也在不斷地改革提高,不斷嘗試將信息技術介入教育。在數學教育中要應用好信息技術,取得最佳的教學改革效果,就不能簡單地將信息技術作為一種教學手段與傳統的數學教學手段疊加,而是要通過信息技術的介入,達到數學教學各要素的豐富和諧,使信息技術融入教學過程之中,通過改變教與學的方式,改變信息資源與傳播渠道等,實現數學教學的突破與發展。筆者認為必須從以下五個方面著手,方能取得滿意的教學效果。
一、更新觀念,開放教育
要充分適應信息技術的特點,在更新傳統教學觀念上下功夫,不能固守傳統的口授式、填鴨式、封閉式的教學模式,要全方位樹立新的教學理念。
首先,數學老師對現代教育思想和理論的學習是關鍵,應該具備素質教育觀、終身教育觀、雙主體教育觀、創新教育觀等現代教育思想,并不斷學習現代教育媒體理論及數學教育系統優化理論。用先進的數學教育觀念指導信息時代下的數學教育,實現數學教育的終身化、民主化、個性化、信息化。如主體教育觀方面,要實現師生關系的重要轉變,在教學中真正做到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自己選擇認知工具教學效果,自己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學習伙伴。這樣,才能在學習中體驗、感悟、發展,而這種活動是出于學生自身的需要,是積極的主動的,而不是被動的無耐的。
同時,要有開放教學的觀念。開放有教學思想的開放,教學過程的開放,也包括教學內容的開放。利用好信息技術,開放可以表現為教師不一定是知識的唯一擁有者,不一定是權威,教師不是課堂的主宰,教師與學生可以是合作伙伴式的關系。教學內容來源不局限于教材,更不局限于教師,渠道可以更多,范圍可以更廣。題目本身將趨向于開放題,條件不確定、方法多樣化、答案不唯一。這樣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因素,實現學生自身知識的更新與能力的形成。
二、擴充資源,豐富內容
信息時代背景下的數學教育資源越發具有信息化、人文化、多樣化和個性化的特征。數學教育環境資源(如網絡設備、通訊設備、各類軟件)的革新為數學教學提供了有利的工具和施展的空間,在人力資源,教學工具,學習的時間、地點、摘要充分利用這樣的便利條件,從各方面挖掘,豐富充實數學教學。學生也只有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處理大量的復雜的信息時,才能真正培養能力。只有在大信息量的情況下,才方便所有學生有所選擇,才能實現不同的學生學不同的數學,有不同的提高,有不同的成功體驗。
首先,數學教育人力資源可以由本校數學教師這支獨立大軍擴充為包括網絡數學教學機構人員,數學教師及行政管理人員等在內的龐大隊伍,為學生提供更多更優秀的的教師,更多更好的學習資料。
其次,在學習的機會上,要突破學生數學學習的地點、時間和身份的限制,為學生提供更多學習數學的機會。如網絡虛擬學校將學校、家庭、課內與課外教育有機結合起來;網絡虛擬圖書館為學生查找數學課件、數學文章等相關數學資源提供便利條件;網上自習室允許學生進行數學在線測試,對自己的學習效果進行評估,這樣,從時間、空間上,數學教學都有了充分的選擇自由。
三、創新形式,趣味教學
情境化、網絡化、個性化及協作化的教學方式是未來數學教育的發展趨勢。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數學教學呈現多元化的趨勢,它能提供大量的圖片、動畫、課件、故事、游戲等直觀形象的形式,將抽象的教學變的更能理解,強化記憶。也可以讓學生通過網上做實驗、上網查資料、上機操作、網上合作學習活動等形式。親歷親為,凸顯學習效果。
此外,通過合作方式進行數學學習活動是當前國際教育的發展方向。對于同一數學活動,可以讓學生運用網上合作學習、小組作業或計算機扮演學生同伴角色等形式加以完成。比如,對一些復雜的應用題的研究學習中,學生可以通過小組網上合作、同步或異步的交流,運用計算機計算、作圖、驗證,并逐步解決現實問題。合作中的數學學習活動的任務分擔與成果共享,相互交流與評價,會極大地促進個人的合作能力和團隊精神的形成。
四、全程自動,科學管理
要實現數學教學全程自動化管理,數學教學管理系統包括對數學教學活動的管理和數學教學資源的管理。計算機等媒體設備的管理系統具有學籍管理、教學管理、學習管理、考試管理和資源管理等功能。其中,智能網絡教學系統能夠通過在線測試、檢測,進行數學教學評估。比如,通過測試,系統可以初步了解學生的數學知識水平并提出解決的策略;網絡電子文檔包含學生的身份信息、數學活動記錄、德育水平等信息,是記錄學生成長的回憶器;計算機管理教學系統能夠對數學問題進行診斷、分配數學學習任務等等。總的來說,系統化的管理可以使數學的教與學活動更快捷。
五、引導創新,發現學習
信息技術的豐富資源,能為數學教學提供并展示各種所需的資料,包括文字,聲音,圖片,視頻等,能創設、模擬各種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情境,為所有學生提供探索復雜問題、多角度理解數學思想的機會,開闊學生數學探索的視野。 “探究性活動:鑲嵌”,可分三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為進入問題情景階段,教師投影“美麗的鑲嵌世界”,把學生引進一個五彩繽紛的圖案王國之中,并提出探究的各種問題。第二階段為實踐體驗階段,學生利用校園網資料,搜集一些平面鑲嵌圖案,在教師的啟引下,由簡單到復雜,逐步探究各種問題,并總結規律和歸納結論。第三階段為表達交流階段,學生互相交流,對比,歸納。排列出的圖案千姿百態,有些圖案大出教師意外,很有創意。由此可見豐富的信息資源,開拓了視野,激活了思維,增強了想象,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改變學生學習方式,讓學生樂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
當然,初中數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并非強調所有的數學內容都適合計算機輔助教學,它只可巧用,不能濫用。就如《數學課程標準》所指出的,我們不提倡用計算機上的模擬實驗來代替學生能夠從事的實踐活動;我們不提倡利用計算機演示來代替學生的直觀想象,來代替學生對數學規律的探索。憑風巧借力,送我上青云,初中數學的課程改革只有巧借現代信息技術的優異性能,才能使二者的有機整合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從而達到優化數學的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