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鳴
摘 要:學生的自學能力,簡單地說就是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從而獲得新知識、掌握新知識的能力,它在學生的未來發展中占有至關重要的地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教育教學對教師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就小學語文教學而言,它要求教師能夠采取可行的措施,最大限度地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從而提升教師的語文教學效率。
關鍵詞:小學語文;自學能力;培養
語文是小學階段學生必修的一門學科,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其他學科的能力,還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知識、能力以及素質,更好更快地實現學生的發展。那么,小學語文教學中應怎樣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呢?本文筆者結合自身教學經驗做了如下論述,希望能提供給相關教育工作者一定的借鑒。
一、通過預習引發學生自學的積極性
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讓學生預習是教學的必經階段,通過預習,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加學生對教師所講知識的了解,此外,抓預習還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以及主動性,讓學生主動地投入到知識的學習中去,這對學生的發展來說至關重要。那么,教師應怎樣指導學生進行預習呢?首先,教師要盡量將學生預習的時間安排在課堂上,并且要給予學生足夠多的時間。為了更好地提升學生的預習效率,教師可以教授給學生一些有效的預習方法,當下學生使用得最多的預習方法就是五步預習法,讓學生分五步由淺入深地進行閱讀,既可以達到預定的預習目標,又可以提高學生預習的主動性,讓學生即使在沒有教師的情況下也可以進行預習。其次,教師要嚴格要求學生。在大多數學生看來,預習可有可無,對學習來說預習沒有多大的用處,教師要做的就是及時地糾正學生的這種錯誤觀點,讓學生認識到預習所帶來的極大好處,從而提高預習興趣。當然,學生的預習也可以在課外進行,但這樣的預習大多是被那些學習積極性很高的學生所采用,這些學生在自制力方面有很大的優勢。在引導學生預習的過程中,教師要特別注重以下三點:其一,學生預習的起點要放在“讀”上;其二,預習時的著力點要放在“思”上;其三,預習的重點要放在“練”上。
二、從作文教學出發,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
小學語文學習中,最讓學生苦惱的就是作文。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作文是學生認識水平以及文字表達能力的重要體現,是學生字、詞、句、篇綜合訓練所得結果的展現。具體作文教學中,教師感覺教學很難展開,學生又覺得作文難寫,要想真正解決這一問題,就必須提高語文教學效率。就小學語文寫作而言,必須結合材料進行,此外,還要密切聯系生活實際,通過多讀、多寫等手段切實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閱讀教學與作文教學密切相關,學生學習中的每篇文章都能夠算是學生的范文,通過閱讀,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每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用詞造句以及寫作特色等,再結合每篇文章的布局等,就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一言以蔽之,教師教學中要想將學生的知識轉化為寫作能力,就必須讓學生進行更多的練習,每接觸一篇文章,就讓學生進行一次小小的練筆,讓學生充分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展開寫作,當然,學生在寫作時的選材一定要真實,最好是學生實際生活當中發生的事,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寫出感人、真摯、生動的好文章。也只有寫出好文章,學生才能有更高的興趣,進而自主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三、切實加強學生學法方面的指導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會有學習的興趣,有些學生因為學習方法不當等會厭惡學習。這就要求教師通過加強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1)教師教學中可以指導學生掌握多種自學的方法。導致學生學習失敗或者質量低下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學生學習方法不當,為此,教師教學中必須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的自學方法,比如,傾聽、交流、閱讀以及表達等。(2)教師要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育家葉圣陶曾經說過這么一句話:“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笨梢?,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當下教師教學的重中之重。(3)不斷啟發學生的科學思維。就智力而言,其核心就是思維能力,那些沒有思維能力的人,根本就算不上一個具備自學能力的人,一個人如若能夠將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將知識都化為自身的財富,那么這樣的人無疑是成功的。而教師要想啟發學生的科學思維,就必須致力于“問”的藝術,通過提問激發學生思維火花。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勢在必行,它是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育教學對教師提出的更高的要求,是實現學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既能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自學能力,又可以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實效性,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由此可見,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非常重要。
參考文獻:
[1]楊名友.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自學能力的培養[J].中華少年,2015(26):3.
[2]鄭繼剛.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J].小學生:教學實踐,2013(4):2.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