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蘭菊
摘要:讀寫能力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分量,讀和寫是相輔相成的,閱讀促進寫作,寫作也能反作用于閱讀,就像葉圣陶先生說的“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就是說閱讀是把別人的東西吸收為自己的東西,而寫作就是把自己的東西展現給別人看。
關鍵詞:小學語文;中段;讀寫結合;教學策略;
對于小學中段學生的語文教學來說,學生只有加強閱讀積累,在閱讀中慢慢積累事物的表達手法,才能在寫作中恰如其分、流暢地表達出來。只有多寫文章,會寫文章,才能促進閱讀能力的提高。所以,只有實施讀寫結合的教學策略,才能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聯想到寫作,在寫作過程中聯想到閱讀;只有實施讀寫結合的教學策略,才能同時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只有實施讀寫結合的教學策略,才能達到“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境界。那么小學中段的教師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教學策略,才能把讀寫結合起來,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呢?下面從四個方面簡要解析。
一、導入新課前,讓學生自主預習新課,并寫讀后感
導入新課前的課堂預習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通過預習,學生可以對新課的內容有一個大致了解,在聽課過程中不會不知所云。學生預習之后,教師不要對文章急于進行講解,可以讓學生先寫讀后感,如果等講解完畢之后再讓學生寫讀后感,就分不清楚到底是學生自己的理解還是教師在課堂上引導學生理解的內容了。
比如《小攝影師》這篇文章,學習之前教師可以讓學生先預習,預習完畢后讓學生寫讀后感,有的學生側重高爾基對小男孩的關心和愛護;有的學生側重小男孩對采訪高爾基的重視,發現沒有帶膠卷撒腿就跑;有的學生則側重高爾基不愛接受外界采訪,淡泊名利的品格……學生對這篇文章的理解不一,必然會體現出他們的閱讀和寫作能力。課前預習并寫讀后感是一個很好的策略。
二、課堂閱讀教學中讓學生學會擬小標題
教師在課堂閱讀教學中可以讓學生試著擬出小標題。擬出的小標題要能體現某一段落或者某一部分的中心思想,通過看小標題就可以知道文章這部分寫的是什么內容。這是鍛煉學生讀寫能力很有效的一種方式,同時也鍛煉學生的總結概括能力、提取文章有效信息的能力。
比如,《孔子拜師》這篇文章,主要描述了孔子拜老子為師的過程,教師可以讓學生為這部分內容擬出小標題,這個小標題要體現出孔子拜師的路途艱辛和他謙卑的態度,這個小標題可以是“孔子不遠萬里拜老子為師”,學生的想法肯定不完全一致,只要能體現出孔子拜師的精神,學生就通過讀寫結合的方式提高了讀寫能力。
三、教學過程或者學生自主閱讀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做批注
不論是在教學過程中,還是在學生自主閱讀的過程中,教師都要引導學生在文章中做批注,這是讀寫結合的最隨意的一種方式。對于教學中的重點內容,教師要引導學生做批注,寫出對重點內容的講解,便于學生理解;在學生自主閱讀過程中,教師也要引導學生做批注,一邊讀一邊把感想寫下來,避免閱讀時產生的靈感在讀完文章的時候忘記,這樣能把整篇文章串聯起來,便于學生整理自己的思路。
比如,《爬山虎的腳》這篇文章,講解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做批注,“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學到這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做批注:爬山虎的腳的主要特點是什么,想象爬山虎是怎么利用腳往上爬的呢?便于學生對爬山虎的腳有更深入的了解,這種隨意形式的讀寫結合,對于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很有幫助。
四、在原文的基礎上。讓學生進行改寫文章
對原文內容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對文章的某一部分進行改寫,比如改變文章的結尾,這是對學生閱讀文章的考察,學生是否對文章內容有了深刻的理解。這種方式是對原文進行加工的一種方式,可以通過讀寫結合,同時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
以上內容從四個方面闡述了小學語文中段讀寫結合的教學策略,分別是:導入新課前,讓學生自主預習新課,并寫讀后感;課堂閱讀教學中讓學生學會擬小標題;對于重點內容,教師要引導學生做批注;在原文的基礎上,讓學生進行改寫文章。這只是其中的幾個策略,像仿寫、續寫這些方式都屬于讀寫結合的方式,也能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不斷探索、不斷總結、不斷積累,找出更適合小學語文中段讀寫結合的教學策略,以同時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