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麗
摘 要:抗日戰爭時期.我軍的武器裝備還很落后,各解放區雖有一些小型兵工廠,但基本上是修理槍械,翻造子彈,生產手榴彈、地雷等。隨著戰爭形勢的發晨,部隊從游擊戰逐步轉為運動戰,解放區逐步擴大,部隊向正規化邁進,對武器裝備的要求更加迫切。因此,冀魯豫軍區于1945年成立了軍事工業部,程重遠任部長,徐建平任副部長。隨后,建立了冀魯豫軍區兵工一廠。該廠承擔的主要任務除各種輕重武器的修理外,還肩負炮和炮彈的制造,是當時冀魯豫軍區主要兵工廠之一。
關鍵詞:冀魯豫軍區;兵工廠;新形勢;單拐村
一、軍區第一兵工廠在單拐村成立
1.單拐村成為冀魯豫邊區的政治、軍事指揮中心
單拐村位于河南省清豐縣雙廟鄉東北部,據周邊縣城在20公里左右,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偏僻小村莊,抗日戰爭時期,單拐村只有農民400余人,但是該村及其周邊一帶是冀魯豫邊區建黨較早的地區之一。抗日戰爭爆發后,單拐村又是地方黨組織發動抗日救亡運動和開展游擊戰爭的中心。擁有著良好的群眾基礎和淳樸的民俗民風。在單拐村民陳平的積極引薦下,1944年9月冀魯豫軍區司令部和冀魯豫分局從濮范觀的中心區紅廟遷到了單拐村,1945年3月下旬,根據中央指示,時任中共中央北方局代理書記的鄧小平和北方局組織部長劉錫五、宣傳部長李大章等率領20余名北方局機關工作人員到達單拐村。軍區、機關與村民始終保持著軍愛民、民擁軍濃厚氛圍。至此,單拐村成為冀魯豫邊區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指揮中心。鄧小平、宋任窮、楊勇、王宏坤等在這里指揮了一百多次戰斗戰役,收復縣城70多座。
2.適應新形勢,兵工一廠成立
一九四五年8月15日,日本軍國主義宣布投降,抗日戰爭取得了完全勝利。但自衛解放戰爭即將到來,為適應當前形勢的需要,根據中共中央和晉冀魯豫軍區的指示精神,1945年9月,冀魯豫黨委和軍區在單拐村成立軍事工業部, 統一領導原來較分散的軍工、軍需廠。軍工部部長程重遠,副部長徐劍平,下設政治處、工務科、經管科、庶務科。組建了兵工一、二、三廠、皮革廠、紡織廠、化工廠等。兵工一廠就設在軍工部駐地—清豐縣單拐村。廠長張受益,副廠長許冠英、政委楊俊杰。全廠有職工200余人,各種設備30余臺。成為是冀魯豫邊區規模較大的兵工廠之一。
單拐兵工一廠的建設和快速發展,離不開黨和人民群眾的關心與支持。聽到要建立兵工一廠的消息,單拐村的開明士紳陳篤之先生將自家家族祠堂騰出來作為廠房。陳氏祠堂始建于1851年,磚木結構,四合院建筑,內設有機工車間、槍械維修車間和庫房,在祠堂正南方搭了20多間簡易工棚,工棚里放置著冶煉和鑄鍛造使用的烘爐、模具、車床等設備。全村還提供了150多間房給工人和家屬住。為了工廠的安全,常年集中20余名民兵在公安員帶領下,堅持輪流值班,保衛工廠,保證工廠能正常生產。
二、兵工一廠在單拐村的主要工作
1.克服困難,堅持生產
(1)廠內設備簡陋、資源匱乏、技術落后。設備就是幾盤熔爐、幾個大風箱、幾把老虎鉗和一些錘子、銼、手搖鉆外加繳獲的一些機器、車床。為了生產出較高精密度的部件,他們常常要一天工作十五六個小時。任務緊了,吃住睡都在車間,困了就睡,醒了就干工作。有效的保證了兵工廠武器和零部件的生產質量。
(2)原材料奇缺,沒有鋼鐵和煤炭。從干部到工人都獻計獻策想辦法克服困難。一方面,派人外出收購破銅爛鐵等材料,冒著生命危險到敵占區套購材料,一方面組織民兵、部隊破壞敵人的交通線搬回橋木、火車軸、鐵軌等。把繳獲敵人的廢武器、彈殼重新修配、復裝,以節省材料,加快生產,支援前線。
(3)兵工廠干部職工生活待遇很低,干部實行供給制。平常生活中,吃的是窩窩頭,喝的是小米粥,就著老咸菜,穿的是粗布衣,抽的是旱煙袋,技術津貼最高是35元,最低是14元。同志們卻以苦作樂,經常唱著自編的歌謠,堅持生產。保持了較高的工作熱情和樂觀的心態。
2.積極生產,保證供應
做為當時冀魯豫軍區主要兵工廠之一,兵工一廠肩負炮和炮彈的制造工作和修理各種輕重武器的主要任務。
在戰爭年代,冀魯豫軍區第一兵工廠在單拐村當年利用自制的烘爐和模具,用道軌和老鄉捐獻的鐵鍋、鋤頭等為原材料搞冶煉,經過冶煉、鍛造自制出了大量的地雷和92彈、82彈、75彈、60彈、手榴彈,以及大刀、紅纓槍、刺刀、戰刀等等;為我軍修復了大量迫擊炮、開山炮,一三式、四一二式炮、美式無后坐力炮,榴帥炮等;生產維修38式步槍、漢陽造步槍以及中正式步槍等各種槍支總數達到11萬多支。有力地支援了前線,為奪取全國革命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1945年9月,一日本產九二式平射炮在修復過程中,為了解決工廠的動力問題,(搖皮帶輪)加速機器的運轉,全廠職工齊動員,單拐村群眾也積極行動起來,苦戰數天,完成了搶修任務,隨后,將修復的日本產九二式平射炮立即運到前方,在解放滑縣戰役立了戰功,受到前方指揮部的表揚。
1946年5月,隨著形勢的發展,為適應國內經濟恢復與建設的需要,黨中央和軍區黨委以兵工一廠為基礎,將軍區軍工部所屬工廠和第九工商管理所下屬的工廠合并組建華豐總廠,轉向民用產品生產。
兵工一廠按照上級領導指示,充分發揮軍工技術、設備能力,前后生產了彈棉花機零件、自行車零件、雙刃犁等。解決人民緊迫的生活需要。
1946年秋,蔣介石發動了新的內戰,為了反對內戰,保衛勝利果實,軍區黨委決定迅速恢復軍工生產。將兵工一廠劃分為兩個工廠。兵工一廠仍然以修械,制造炮為主。廠長張受益,后由吉合群兼政委,副廠長杜茂才。仍然設在單拐村。另分出一個叫兵工三廠,以制造炮彈為主。
內戰爆發后,解放軍次次戰役戰斗的勝利,繳獲國民黨軍隊的大量槍支,彈藥。但絕大部分槍支破壞,殘缺不全。兵工一廠就迅速修復這些殘缺武器,修好后再返回前方。
經過一年多的艱苦奮戰,兵工廠從小到大逐漸發展起來,不僅自制出了大量的地雷和手榴彈,而且還為我軍修復了大量迫擊炮、開山炮,一三式、四一二式炮、美式無后坐力炮,榴帥炮,有力地支援了前線,為奪取全國革命勝利作出了貢獻。
參考文獻:
[1]兵工史征集委員會冀魯豫編寫組.冀魯豫邊區軍工史料選編[M].山西.山西晉冀魯豫邊區史研究組,1980.
[2]冀魯豫邊區革命史編寫組.冀魯豫邊區革命史[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1:10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