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憂患意識與責任擔當

2017-04-19 23:38:10沈光明
江漢論壇 2017年2期
關鍵詞:傳統文化

摘要:魯迅和沈從文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少有的文學家兼思想家,他們都具有強烈的民族憂患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都在文學中表達了“立國”與“立人”以及“民族復興”的宏大愿望。只不過,魯迅是一位以“立人”為核心的啟蒙主義思想家,沈從文則是一個以人性為依歸的人道主義思想家;魯迅在對國民性的探討中,主要從否定的角度批判國民劣根性,而沈從文在否定我們民族種種惡德的同時,更勾畫了一種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提供了中國民族性的一種理想范式;從對國民病根的挖掘來看,魯迅始于對“現代病”的疑慮,后來才轉而集中火力對準中國傳統文化,沈從文則既對中國傳統文化表達了強烈不滿,又對現代社會產生了深深地懷疑。這就足以說明魯迅與沈從文思想的深刻與獨特。

關鍵詞:立人;國民性;民族復興;現代病;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I206.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54X(2017)02-0088-06

把魯迅和沈從文放在一起討論,不是因為他們曾經有過的誤解以及對京派海派不同的看法,也不是因為魯迅曾向斯諾鄭重推薦過沈從文或者沈從文曾明確表示受到魯迅鄉土文學的影響,而是因為,在我看來,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能夠真正稱得上文學家兼思想家的作家,惟魯迅、沈從文兩人而已。

說魯迅是文學家兼思想家,已成共識,毋庸質疑;但把沈從文提到思想家的高度,似乎有拔高溢美之嫌。因為在沈從文一生中,不被理解乃至頻遭誤解中,恰恰認為沈從文的文學創作空虛無思想者還大有其人,何談思想家?可當我們把沈從文的創作以及他在孤苦寂寞中的深入思考進行一些哪怕是最表層的梳理時,他的思想之深刻,之獨到,堪與魯迅媲美。當然,正像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一樣,魯迅和沈從文無論是創作傾向、藝術成就,特別是思想的深度、廣度、厚度等都不可能完全一樣,但他們深沉的憂患意識,終極的人文關懷,悲涼的現實感受卻有著難以置信的契合處。所以,本文把魯迅與沈從文并列,不是來比較兩位作家思想的高低,而是從思想價值的角度來探討兩位作家立論的異同。

顯然,無論是魯迅,還是沈從文,他們都不是純粹的思想家。這就是說,他們都沒有獨創的概念,沒有嚴密的體系,沒有完整的理論,他們的思想隱含彌漫在他們的創作中。但這種不是靠縝密的思辨而是靠情感的力量來表達的思想,卻有著無限想象的空間和光芒四射的魅力。這也無形之中增加了人們理解他們思想的難度,更何況他們的思想本身又異常豐富復雜,所以,我們只能就他們思想的主要方面作一些簡單的梳理。

一、“立人”思想與“人性”供奉

魯迅是一個啟蒙主義思想家,一生經過了提倡啟蒙、超越啟蒙又回歸啟蒙三個階段。① 而貫穿始終的是魯迅一以貫之的思想:“立人”。當然,“立人”并不是魯迅的終極目標,“人國”才是他的理想。魯迅的這一思想,很大程度來源于他對中國近代以降頻遭外國列強蹂躪的現實感受與東渡日本后真切體會到崛起后的現代強國的刺激效應。可魯迅知道,要真正使一個國家強大起來,沒有人的覺醒是不可能的,所以魯迅說:“國人之自覺至,個性張,沙聚之邦,由是轉為人國。人國既建,乃始雄厲無前,屹然獨見于天下,更何有于膚淺凡庸之事物哉?”“人國”的標準是“國人之自覺至,個性張”,所以,魯迅提出,為了建立“雄厲無前,屹然獨見于天下”的“人國”,“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舉”。② 顯然,“人國”建立的前提是“立人”,而如何“立人”,魯迅當年乃至于生命的晚期,都認為文藝可以改變人的精神,可以促進人的覺醒。魯迅早年之所以棄醫從文,就在于“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于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于是想提倡文藝運動了”③。而到了1933年,魯迅在《我怎樣做起小說來》里仍然說“說到‘為什么做小說罷,我仍抱著十多年前的‘啟蒙主義,以為必須是‘為人生,而且要改良這人生”。顯然,以“立人”為核心的啟蒙主義思想構成了魯迅思想的基石。可如何“立人”?甚至如何啟蒙?這涉及到魯迅思想的重要方面。還是在日本留學時,魯迅就經常和友人談論下列三個問題:怎樣才是最理想的人性?中國國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實際上,這是魯迅等人當年確立的三大啟蒙任務。對此,應無異議,幾成定論。可有一點,必須指出:這就是魯迅一開始在他和友人討論國民性的三大問題時,幾乎對第一個問題沒有進行過多地探究,吉光片羽的不是完全沒有,但系統闡釋肯定是沒有的。可對第二、第三個問題即中國國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魯迅則進行了深入地挖掘與批判,這也符合啟蒙者的身份。

和魯迅有太多不同的沈從文,似乎沒有和魯迅比較的必要。譬如,魯迅出身于文化氛圍非常濃厚的紹興城中一個世代書香之家,又經歷了“從一個小康之家而淪為困頓之家”的變故,經過嚴格的私塾教育后又“走異路,逃異地”,上新式學堂,直至負笈東洋,直接感受學習西方文化。而沈從文,出生于邊野小鎮鳳凰城中一個只求戰功的軍人之家,頑皮的本性使他的啟蒙教育稀里糊涂還沒有完成就被送進當地駐軍中去體驗人生這本大書,直至五四運動爆發后才如夢初醒般地跑到北京來闖蕩人生。魯迅一開始就以啟蒙者姿態出現,是因為魯迅較之當時絕大多數中國人,接受過更多的良好教育,經過了更多的人生際遇,體驗到了更多“人國”未立所遭受到的恥辱。尤其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在魯迅思想形成過程中,中國人在封建思想的束縛下愚昧無知的現狀以及為改變這種現狀中國思想界所流行的進化論、個性主義,這對魯迅有深刻的影響。所以,他要啟蒙,他要吶喊,他要解剖,他把手中的筆看成是匕首和投槍,為的是喚醒沉睡在沒有窗戶的鐵屋子中的老中國的兒女們,從“立人”達到“人國”。

而沈從文,除了身上流淌著漢、苗、土混合的血液外,唯一可以講故事吸引人的是他長期游蕩于沅水流域的生活體驗。真正形成他的思想根基的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大力提倡的民主、自由、博愛等價值觀。所以,沈從文不可能成為啟蒙主義思想家,嚴格地說,他屬于被啟蒙的一代。但從沈從文以后的堅守以及他的思考來看,我們說,他是一個人道主義思想家,是一個人性論者。沈從文曾說:“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樓杰閣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臘小廟。選山地作基礎,用堅硬的石頭堆砌它。精致、結實、勻稱,形體雖小而不纖巧,是我理想的建筑。這神廟供奉的是‘人性。”④“人性”,不僅是沈從文供奉的神靈,更是他評價一切的標準。從思想的廣度深度或者創新性來說,這當然不值得我們深究。可是,沈從文的價值就在于他一生對“人性”的堅守以及由此形成的創作思想體系。魯迅出過國,所以對“國”的概念非常清晰。他的理想是建立“人國”,他批判的對象也是源于國家概念的國民性;而沈從文,似乎對“國”的概念較為模糊,而對“民族”這一概念異常敏感,他的很多提法,幾乎都是用的“民族”這一概念。譬如,他在《邊城·題記》中說:“我的讀者應是有理性,而這點理性便基于對中國現社會變動有所關心,認識這個民族的過去偉大處與目前墮落處,各在那里很寂寞的從事與民族復興大業的人。”再譬如,他在《長河·題記》中說:“在《邊城·題記》上,且曾提起一個問題,即擬將‘過去和‘當前對照,所謂民族品德的消失與重造,可能從什么方面著手。”這其中的緣由,也許是因為沈從文身上少數民族血統使他對“民族”這個概念更偏好吧。但,這并不是我們考慮的問題。我們這里著重要指出的是,沈從文本著一種強烈的民族憂患意識和懷抱一種 “民族復興大業”的宏大愿望,用一個“鄉巴佬”的固執與堅守,始終用“人性”這把神圣的尺子,認識到了我們民族過去的偉大處與現在的墮落處,并且進行了對比;并在對比中找到了民族品德消失與重建的突破口。這是沈從文作為一個思想家的獨特處,也是作為一個作家的深刻處!

那么,沈從文為什么始終懷抱著“人性”這把尺子呢?我想,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沈從文對家鄉生活的敏銳觀察與體驗。沈從文所生活的湘西,既是一個長期游離于中國政治版圖之外又與中國歷史不相契合的邊陲之地,同時又是一個漢、苗、土等多民族雜居的地方,統治者長期的瘋狂鎮壓與大規模的血腥殺戮,使沈從文心靈受到一次次劇痛般的刺激,他從顆顆人頭落地的慘象中感受到人性的缺失;同時,邊野山民剽悍淳樸、勇敢真誠的性格也使他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好。這兩方面的感受是沈從文離湘之前家鄉給他最深刻的印象。二是沈從文對五四思想的獨特理解與接受。沈從文是因五四新文化運動而離開家鄉,又因北京是新文化運動的發祥地而來到北京的。因此,沈從文的人生觀、價值觀最初的形成與五四新文化運動所提倡的新思想、新文化、新道德不無關系。紛至沓來的外來文化與五花八門的思想主義肯定對沈從文有多方面的影響,但為沈從文最終接受與深信不疑的是人道主義思想與人性論的觀點,這既與他早年的人生經歷有關,更與他對城市生活的體驗有關。三是沈從文對“民族復興大業”的守望與期待。應該說沈從文來到城市后對城市生活是失望的,在他看來,法律衙門、文化教育、商業競賣等文明社會的構成物并沒有促成社會的發展,反而造成人性的懦弱、虛偽、奸詐。這與他的人道主義理想大相徑庭,也與他所熟悉的湘西社會格格不入,所以,他要憑一己之力振興這個民族,這是他的理想與愿望。盡管不被理解,甚至招人誤解乃至于打擊,他也要堅持。

由此可見,魯迅作為一個啟蒙主義思想家,“立人”是其思想的基石。而沈從文作為一個人道主義思想家,“人性”是他判斷一切的標準與尺度。

二、批判反思與正面建構

魯迅作為一個啟蒙主義思想家,“立人”是其思想的基石。但是,魯迅的“立人”思想不是從正面來立論的,而是在對國民性問題的探討過程中更側重于對國民劣根性的批判。顯然,魯迅的“立人”思想是建立在批判否定的基礎上的,而他的啟蒙重心就放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上。正因為如此,魯迅的整個創作,基本上圍繞國民劣根性的批判這一重心展開。在魯迅筆下,不同的文體所呈現出來的國民劣根性表現形態是很不相同的。如小說,魯迅刻畫了各色各樣的人物,但重點寫了三類。第一類是農民,他們幾乎都是愚昧的落后的不覺悟的,他們是沉默的大多數。如阿Q這個形象,他的精神勝利法涵蓋了魯迅對中國國民性的深刻觀察和精準把握。第二類是知識分子,這一類人物系列較為復雜。本來,魯迅在他的第一篇小說《狂人日記》里塑造了一個敏銳、深刻、自省、反封建的知識分子形象,但這一人物形象在魯迅其他小說中幾乎沒有任何承續,“救救孩子”的呼聲顯然成了一句啟蒙者熱情的絕響。接踵而來的幾代知識分子形象,都有人格缺陷,都不可能擔負起啟蒙的重任。晚清時代的孔乙己因脫不下那件又破又臟的長衫,只能成為封建科舉制度的犧牲品;辛亥時代的魏連殳、呂緯甫,雖然積極參加過革命,但時過境遷,又不能與時俱進,必然成為時代的落伍者;五四時期的涓生、子君,脫離社會,脫離時代,只追求個人的幸福,當然只能換來悔恨和悲哀。至于第三類形象即革命者,在魯迅小說中有所出現,但若隱若現,面目不清,如夏瑜。顯然,革命者不是魯迅所表現的重點。這也是魯迅作為啟蒙主義思想家非常悲哀的地方——啟蒙者在哪里?“眾里尋他千百度”所得的結果是一個“無言的結局”。而魯迅的其他創作,特別是雜文,也包括散文詩《野草》,則直接揭露和批判了國民性的眾多弱點與劣根性。在雜文中,魯迅“論時事不留面子,砭錮弊常取類型”,通過對一些“社會相”如叭兒狗、蒼蠅、落水狗、西崽等惟妙惟肖的精準勾勒,毫不留情地批判國民的劣根性;《野草》對國民劣根性的批判,雖一事一議,但象征意味濃烈,極具諷刺性。不同文體的批判雖然很不相同,但對國民劣根性的批判的劍鋒所指卻又異曲同工:這就是奴性、怯弱、狡猾、群體自大、看客心理、中庸思想等。

沈從文對民族性的探討,是在城市與鄉村這兩大板塊對比描寫中進行的,而對比的重心則是人性的表現形態。和魯迅不同的是,沈從文不僅通過對城市生活的描寫,否定了一種“閹寺性人格”,而且通過對湘西生活的描寫,贊美了一種理想的人性。在沈從文筆下,生活在城市里的人,都是紳士,都是有學問的人。所以,他們一個個飽讀詩書,滿腹經綸。可沈從文并不展示他們高深莫測的學問或驚世駭俗的見解,而只是描寫他們看似道貌岸然,實則低級下流的一種分裂人格和血氣不旺、生殖力不強的蒼白人生。人文化育的結果不是推進社會的進步,反而使人性變得怯弱、虛偽、狡詐、陰險。可如果沈從文只專注于城市生活的描寫,只一味地表現出反知識、反文明的傾向,沈從文不僅不會成為大家,甚至會被人唾棄(事實上,沈從文當年就受到過這種批判)。可沈從文的可貴處就在于,城市生活的描寫,只是他湘西生活描寫的一種陪襯。沈從文的湘西小說總體上具有如下特點:第一,湘西社會是一個近乎原始的世外桃源。這里沒有威嚴肅殺的官府衙門,也沒有繁文縟節的法律條文,更沒有無孔不入的道德教化,一切都是極其簡單自然的。這里的社會組織幾乎沒有,主事的大多是些德高望重的年長者;這里的社會關系也非常簡單,以物換物,公平合理,男女交往,兩情相悅,生老病死,自然輪回;這里的社會秩序也極其和諧,知識、文明、道德甚至法律在這里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為人豪爽仗義,以誠相待。第二,湘西邊民是一群脫去了一切名頭的自然之子。這里沒有各種峨冠博帶的官員,沒有頭戴大檐帽游蕩于各處的衙役,也沒有裝腔作勢、道貌岸然的先生、小姐,當然更沒有博士、教授、議員、參議之類,有的只是農人、軍士、水手、妓女、船夫等社會組織中最普通、最常見的底層人。第三,湘西生活是一種“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這種人生形式的要點就在于“健康、自然又不悖乎人性”,核心是人性的表現形態。沈從文在他的湘西小說里,滿腔熱忱又酣暢淋漓地描寫了人性的三種表現形態即自然態、自在態、自由態。這是沈從文對什么是理想人性的一次正面的系統的回答,也是沈從文不同于魯迅的最顯著的地方。具體來說,在沈從文的湘西小說里,這三種表現形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貫穿始終的仍然是人性。在人性的自然態里,人就是人,野性、原始,充滿生命的本能。譬如《阿黑小史》,描寫一對少年男女性成熟的過程,自然天成,美在生命;而在人性的自在態里,沈從文力圖告訴我們的是,金錢、地位、道德等這些外在的東西抵不住一次真正的性愛釋放,或者說情欲的表達是不包括甚至是排斥金錢、地位、道德等這些外在的東西的。在沈從文看來,人性的本質應該是善良的真誠的,豪爽仗義,宅心仁厚,不受道德的羈絆,不因權勢的影響,不管財富的多寡,一切皆出于本性,一切都來自于天性。這些觀念典型地體現在《邊城》里。《邊城》這部小說,人物并不復雜,故事也非常簡單,但卻體現了沈從文對理想人性的追求。小說圍繞翠翠與船總順順的兩個兒子,一個叫天寶,一個叫儺送的愛情故事展開。表面來看,這種人物設置很容易陷入一種三角戀愛的俗套,可沈從文在一種抒情而溫婉的描寫中卻告訴了我們一個不同于我們司空見慣的湘西社會。這里沒有什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卻只有走車路與走馬路之分。媒人提親是受男女一方對對方的認可后的委托;父母長輩也不能決定兒女的婚姻大事;這里也不管門第與財產,關鍵是男女雙方是否中意對方。儺送明知道翠翠家貧如洗,除了一條破船,一條老黃狗外幾乎一無所有,但他仍然放棄了把整座磨坊作為陪嫁的姑娘而堅決地選擇了翠翠。不可回避的問題是,天寶、儺送兄弟倆都愛上了翠翠,這三人的關系如何處理,確實是一道難題。顯然,他們不可能未戰先退,主動放棄,也不可能刀劍相加、橫刀奪愛,更不可能勾心斗角、互相傾軋。翠翠心中因為有了儺送,所以委婉地拒絕了走車路提親的天寶;天寶走車路不行改而走馬路,可正為沒有一副好嗓子犯愁的他,卻得到儺送的真誠相助;一連幾天得不到回應的天寶意識到弟弟儺送與翠翠更為般配而主動撤離這情感的舞臺;儺送的真心與真情正在加速換取翠翠芳心之時卻因尋找失事的天寶而了無音信,留下的是有情人不能成眷屬卻成了永久的期待。這個故事中的人物,心無羈絆,毫無雜念,忠于職守,出于天性,熱情好客,仗義疏財,雖無驚天動地之壯舉,也無悲天憫人之怨氣,但他們卻活得真實、自由。這就是沈從文所提倡的理想人性。

由此可見,沈從文與魯迅的不同之處還在于,魯迅在對國民性的探討中,主要從否定的角度來批判國民的劣根性;而沈從文一方面在城市生活的描寫中,否定了我們民族種種的惡德,但更重要的是,他通過湘西生活的描寫,勾畫了一種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提供了中國民族性的一種理想范式。從這一意義來講,沈從文對民族性的探討不同于魯迅只局限于批判否定的層面,而是從正反兩個方面加強了對理想人性的探討,完成了魯迅只提出而尚未展開的三大啟蒙任務之首,即什么是理想人性這一開篇課題。

三、疑慮“現代”與否定傳統

對于國民的劣根性,魯迅的批判是準確、深刻而又犀利的。然而,這不是魯迅的目的。魯迅對國民性的思考更重要的是找出形成中國國民劣根性的原因,即魯迅想真正探討的是“其病根何在”?換句話說,魯迅是想從根本上解除滋生在中國人機體上的這種病灶,使之真正強健起來。這就使魯迅對國民性的思考從一般現象的描述深入到內在本質的揭示。

當然,魯迅對國民性的思考有一個變化的過程。而這個變化的過程,在魯迅研究界少有人注意,而我覺得這恰巧反映了魯迅思想一個很重要的方面。這里,我們似乎要詢問一個最簡單的問題,魯迅是從什么時候,什么狀態下開始思考中國國民性問題的?顯然,從現存的材料來看,應該是他東渡日本留學時開始的。道理很簡單,一個人突然置身于異族之中,其族群的身份認同感是非常敏感的。所以,魯迅坐火車看到自己的同胞虛偽的禮讓而引起的尷尬,看到清國留學生在櫻花樹下自我欣賞而發出的揶揄,都是這種民族自省的敏銳觀察。至于他之所以棄醫從文,根本原因也是中國國民思想的愚弱與劣根性促使魯迅要改弦更張、另求良方。其實,在魯迅開始注意國民性問題時,中國社會早就在一種救亡圖存的民族悲痛中開始對這一問題的思考。譬如梁啟超在1900年寫的《中國積弱溯源論》,就是在反思維新變法失敗的原因時,對中國積弱現象進行了溯源式的深層次的思考,初步涉及到國民的弱點;寫于1902年的《論中國國民之品格》,明確指出中國國民性格上的四大缺點:“愛國心之薄弱”,“獨立性之柔脆”,“公共心之欠缺”、“自治力之欠缺”;梁啟超還提出了國民性的改造問題,這就是名震一時的《新民說》。可見,在積弱積貧的中國近代社會,對國民性的思考,已成為一個公共課題。但魯迅對國民性思考的切入點則與中國近代社會的早期啟蒙者完全不同。魯迅注意國民性問題是來自于族群的身份敏感,但思考這一問題則是對19世紀以來西方科技高度發展而引發物欲橫流的“現代病”的深刻擔憂。魯迅不無偏激地對科學、知識表示了否定。魯迅說:“蓋使舉世惟知識之崇,人生必大歸于枯寂,如是既久,則美上之感情漓,明敏之思想失,所謂科學,亦同趨于無有矣。”顯然,魯迅這種反科學、反知識、反物質的傾向表達的不僅是他對現代社會偏向發展的憂郁,更重要的是對現代社會理想人性缺失的一種擔憂。因為魯迅所確立的“立人”思想不可能在這種物質化世界中實現,或者說,人不立的原因,就是這種“現代病”造成的。

魯迅回國后看到中國的社會現實與發達國家相差太遠了,整個社會如同一個沒有窗戶的鐵屋子。魯迅有時感到極度悲觀,但“我以我血薦軒轅”(《自題小像》)的人生誓言與“立人”思想使他一刻也沒有忘記自己啟蒙主義者的責任與擔當:為了改造國民性,他在猛烈批判國民劣根性的同時,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其病根何在”的探討中。而這種探討,更多地結合中國的國情與實際。這樣,魯迅幾乎放棄了早期對現代社會流弊的思考,轉而把更多的時間與精力放在國民劣根性的探討中,以求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

更為難得的是,魯迅在考察造成國民劣根性的原因時,不是就事論事,淺嘗輒止,而是追根溯源,鞭辟入里,體現了魯迅作為思想家所具有的深刻。這主要體現在下列三個方面:一是從思想文化層面來考察國民劣根性。在魯迅看來,只要是中國人,就不可能不受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影響,連他自己也清醒地意識到“別人我不論,若是自己,則曾經看過許多舊書,是的確的,為了教書,至今也還在看。因此耳濡目染,影響到所做的白話上,常不免流露出它的字句,體格來。但自己卻正苦于背了這些古老的鬼魂,擺脫不開,時常感到一種使人氣悶的沉重。就是思想上,也何嘗不中些莊周韓非的毒,時而很隨便,時而很峻急”。魯迅正是通過對自我的解剖,推己及人,看到中國傳統的思想文化無所不包的巨大滲透率。所以,他對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是堅決否定的。二是從制度精神層面來考察國民劣根性。中國社會超穩定的結構主要來源于兩個支撐:以血緣關系為內核的家國一體的制度設計,以及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倫理道德觀念。這兩者互為依托,相互表里,既是中國社會賴以存在的依據,又是禁錮人們思想的兩大牢籠。所以,魯迅在《狂人日記》這部小說里深刻揭露了家族制度的罪惡和禮教吃人的本質。三是從社會心理層面來考察國民劣根性。魯迅在考察奴性、瞞和騙、中庸、合群的自大等國民劣根性時,還從社會心理的角度分析了產生這些劣根性的原因。如魯迅說:“中國人的不敢正視各方面,用瞞和騙,造出奇妙的逃路來,而自以為正路。在這路上,就證明著國民性的怯弱,懶惰,而又巧滑。”

和魯迅對國民性探討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沈從文,他對民族墮落的原因也進行了分析。這種分析,沈從文是建立在兩次人生旅行之中的。一次,是他從遙遠的湘西來到北京、上海等大都市,他所見到的不是都市的繁華,文化的燦爛,生命的勃發,反而感到在傳統文化的浸泡中,在知識文明的熏染下,人性扭曲變形,生命蒼白萎頓,性格懦弱虛偽。而家鄉湘西盡管洪荒野蠻落后,但湘西人卻活得灑脫自在快活,誠實友善,勇敢豪爽。沈從文說:“實在說來,這個民族如今就正似乎由于過去種種文化所拘束,故弄得那么懦弱無力的。這個民族種種的惡德,如自大,驕矜,以及懶惰,私心,淺見,無能,就似乎莫不因為保有了過去文化遺產過多所致。”⑤ 所以,他在《有學問的人》、《紳士的太太》、《八駿圖》等小說里,對那些有知識、有學問、有派頭的城里人,極盡挖苦諷刺之能事,稱他們為閹人和陰性人格。第二次,是沈從文在全面抗戰爆發后,有機會回到湘西。對城市的失望,使他對湘西充滿了希望,那個古樸原始的湘西還是那樣活色生香、生龍活虎嗎?然而,眼前的一切令沈從文更加失望:“表面上看來,事事物物自然都有了極大進步,試仔細注意注意,便見出在變化中那點墮落趨勢。最明顯的事,即農村社會所保有那點正直素樸人情美,幾幾乎快要消失無余,代替而來的卻是近二十年實際社會培養成功的一種唯實唯利庸俗人生觀。敬鬼神畏天命的迷信固然已經被常識所摧毀,然而做人時的義利取舍是非辨別也隨同泯沒了。‘現代二字已到了湘西,可是具體的東西,不過是點綴都市文明的奢侈品,大量輸入,上等紙煙和各樣罐頭在各階層間作廣泛的消費。”⑥

應該說,沈從文這兩次從城市和鄉村這二元結構對比考察中,對民族品格消失的原因所進行的思考,是敏銳的、準確的,也是深刻的,與魯迅對國民劣根性原因的思考有不謀而合之感。這種不謀而合表現在:其一,他們都有反物質、反文明、反知識的傾向;其二,他們都認為我們民族的病根主要來自傳統文化的影響;其三,他們都對“現代病”表示了深刻的擔憂。只不過魯迅早期反物質、反文明的傾向雖然在當時影響不大,但現在卻成了魯迅對“現代病”的深刻警示;魯迅對中國傳統文化偏激的態度,卻被認定為是不破不立的表現。而沈從文因為有這種獨特的反物質、反文明、反商業的傾向,對古樸原始甚至對野蠻的向往以及對“現代”種種的疑慮,卻一直得不到人們的理解,成為一個真正的孤獨者。

其實,魯迅和沈從文都是孤獨者。只不過,魯迅的孤獨是不能理解的孤獨,而沈從文的孤獨則是不被理解的孤獨。魯迅是因為過于深刻,沈從文則因為過于另類。但不管怎樣,魯迅、沈從文當年都曾因孤獨而進入獨語狀態,不僅思考民族、國家、倫理等宏大問題,還深深地咀嚼生與死、靈與肉、情與理等生命現象。這種對生命的觀照,不無悲涼之感。魯迅在《野草》中提到的對喜歡看戲的愚民的唯一解決辦法是讓他們無戲可看,無計可施,悲憤至極;而沈從文所構筑的理想的湘西生活,實際上是一場桃花源式的幻想,也是很難實現的。沈從文以“魘”為題的作品就是這種外在幻想很難實現后的內心獨語。外在的碰壁轉向內在的體驗,這是魯迅與沈從文相同的地方。只是,魯迅很快與影告別后更深入地融入到現實中來,而沈從文則相信“偶然”的力量,一直沉浸在獨語里,甚至包括他轉行于文物研究。

以上,我們比較了魯迅與沈從文創作思想中的諸多不同,我們的結論是:從總的身份定位來看,魯迅是一位以“立人”為核心的啟蒙主義思想家,沈從文則是一個以人性為依歸的人道主義思想家;從思考的側重點來看,魯迅在對國民性的探討中,主要從否定的角度批判國民的劣根性,而沈從文一方面在城市生活的描寫中否定了我們民族種種的惡德,但更重要的是,他通過湘西生活的描寫,勾畫了一種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提供了中國民族性的一種理想范式;從對國民病根的挖掘來看,魯迅一開始是從對“現代病”的預感中來開展的,后來才轉而集中火力對準中國傳統文化,沈從文則從兩次人生的旅行中,既對中國傳統文化表達了強烈不滿,又對現代社會產生了深深的疑慮。魯迅和沈從文的這些不同,剛好表現了他們強烈的民族憂患意識與責任擔當的可貴品質,他們是中國現代真正意義上的文學家兼思想家!

注釋:

① 李澤厚、劉再復:《彷徨無地后又站立于大地——魯迅為什么無與倫比》,《魯迅研究》2011年第3期。

② 魯迅:《文化偏至論》,《魯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第56—57頁。

③ 魯迅:《吶喊·自序》,《魯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第417頁。

④ 沈從文:《習作選集代序》,《沈從文全集》第9卷,北岳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第2頁。

⑤ 沈從文:《鳳子·題記》,《沈從文全集》第7卷,北岳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第79頁。

⑥ 沈從文:《長河·題記》,《沈從文全集》第10卷,北岳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第3頁。

作者簡介:沈光明,長江大學文理學院教授,湖北荊州,434020。

(責任編輯 劉保昌)

猜你喜歡
傳統文化
蹣跚在傳統與現代之間的《百鳥朝鳳》
戲劇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8:28:14
運用傳統文化開展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
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提升黨員干部道德修養
論弘揚行為德學的重要性與實現途徑
中國市場(2016年36期)2016-10-19 05:20:00
“圖書館+書院”公共文化服務模式探析
科技視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9:36:43
旅游開發對納孔村布依族傳統文化的影響研究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5:32:49
試論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4:58:39
就陜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創意設計談幾點看法
今傳媒(2016年9期)2016-10-15 23:08:14
淺析日本“世襲政治”產生的原因及其影響
考試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43:28
大學生國學教育中相關概念辨析
考試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22:24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人妻中文字幕无码久久一区| 国产精品视频公开费视频| www.日韩三级| 欧美成人a∨视频免费观看| 在线观看国产精美视频| 亚洲制服丝袜第一页| 亚洲成人高清在线观看| 青青草原国产一区二区| 日本不卡在线播放| 青草午夜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欧美视频第一区在线观看| 秋霞国产在线| 成人字幕网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日韩在线在线不卡视频| 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三级| 伊人久久影视| 欧美成人日韩| 少妇极品熟妇人妻专区视频| 热思思久久免费视频| 久久免费看片| 亚洲欧洲日本在线| 久久精品国产在热久久2019| 国产午夜无码专区喷水|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午夜| 国产精品19p| 免费AV在线播放观看18禁强制| 青青青草国产| 99久久精品国产麻豆婷婷| 欧美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毛片免费观看| 国产高潮流白浆视频| 国产成年女人特黄特色大片免费| 精品久久久久成人码免费动漫| 国产白浆在线| 美女免费黄网站| 日本黄网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久午夜精品| 亚洲人妖在线| 欧美性久久久久| 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 中文字幕日韩视频欧美一区| 久久网欧美| 91国内在线观看| 亚洲天堂久久久| 免费看美女自慰的网站| 五月天久久婷婷| 一区二区日韩国产精久久|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 成人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免费福利网站| 毛片在线播放a| 国产乱人乱偷精品视频a人人澡| 国产在线第二页| 无码精油按摩潮喷在线播放| 91尤物国产尤物福利在线| 毛片a级毛片免费观看免下载| 亚洲欧美成人在线视频| 18禁高潮出水呻吟娇喘蜜芽|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爆乳| 91色老久久精品偷偷蜜臀| 91精品国产一区自在线拍| 日韩欧美国产综合| 青青草国产精品久久久久| 波多野结衣在线se| 一级全免费视频播放| 114级毛片免费观看| 九九九精品成人免费视频7| 日韩AV无码免费一二三区| 97成人在线观看| 午夜日b视频| 久久99精品国产麻豆宅宅| 亚洲Aⅴ无码专区在线观看q| 久久久91人妻无码精品蜜桃HD| 色网站在线视频| 久久黄色一级片| 凹凸精品免费精品视频| 欧美精品不卡| 五月六月伊人狠狠丁香网| 3D动漫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下载| 制服丝袜一区| av一区二区无码在线| 国产欧美日韩在线一区|